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说课稿

来源:筏尚旅游网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意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发现与掌握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全章来看本节内容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关系之一。本节内容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解释运动特点及规律,进一步熟练第一章中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利用纸带求解速度的方法(平均速度近似等于瞬时速度)。还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b) 加深学习利用纸带求某时刻瞬时速度的方法。 c) 进一步提高用描点法作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探究,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b) 认识物理实验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c) 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 、多媒体、讲授、讨论、练习等。 四、教学重点:

1.利用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 五、教学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六、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章学习并练习使用了打点计时器,为本节实验探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本节课进一步熟练强化。而本实验是学生上高中第一次处理数据,描点作图,利用数形结合,并通过图像分析物理规律。而其中的数学与物理的结合是学生要面临的一大考验,也是高考实验中处理数据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考试技能之一。 七:教学过程: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利用打上点的纸带来研究物体运动

2、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二)、实验原理:

利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求出若干个测量点的瞬时速度,绘制v-t图像,以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导线、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钩码、细线、刻度尺。

(四)、实验步骤:

1.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 连接好电路。 2.将挂有重物的细绳跨过滑轮与小车相连接。 3.将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与小车相连接。

4.使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在水平长木板上运动,打点计时器同时开始工作,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5.打出纸带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改变钩码的质量,重复上述步骤,多打出几条纸带(3-5条)。

6.实验操作完毕,整理器材,进行数据处理。 (五)、实验数据处理:

1.纸带的选取:选择点迹较清晰的,找适当的点为计时起点。 2.采集数据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纸带,在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起始点,把每打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T=0.02×5s=0.1s。在纸带上从第一个点开始,每隔5点一次

标上0,1,2,3,……。测量各个计数点到起点的距离x1,x2,x3...,然后计算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x01,x12,x13……

3.瞬时速度的计算

0 1 2 3 4 5

∆X

0 D E 1 F 2 x(n1)(n1)x(n1)nxn(n1)x02x01x12x13x12x23x24x23x34公式:v1,v2,v3.....vn 2T2T2T2T2T2T2T2T 算出瞬时速度并记入下表,由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小车运动的v-t图像。 纸位置编号 带编时间t/s 号 一 二 三 4.由纸带求加速度:

如图,纸带计数点1,2,3,4,5,...n所对应给的速度分别为v1,v2,v3,v4,v5,...vn,T为

vn/(ms1) 加速度0 1 2 3 4 5 6 m/s2 0 0.1 0.2 0.3 0.4 0.5 0.6 / vn/(ms1) vn/(ms1) 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

方法一:依照两个相邻计数点求解加速度

a1vvvvvvv2v1,a232,a343,ann1n。 TTTT求加速度的平均值:aa1a2a3...an(v2v1)(v3v2)...(vn1vn)vn1v1 nnTnT从结果看,真正参与运算的只有v1和vn1,中间各个点的瞬时速度在运算中都未起到作用,误差比较大。

方法二:利用逐差法求解加速度

分别以1、4,2、5,3、6,...等点的速度计算加速度,即a1a3vvv4v1a252,3T3Tv6v3aaa(vv)(v5v2)(v6v3)(v4v5v6)(v1v2v3),则a12341 3T39T9T这样可使各点的瞬时速度都参与计算,可以减小误差。 方法三:由图象求加速度

由多组数据描绘出的v-t图象,v-t图象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六)、实验误差分析及改进方法:

1、模板粗糙程度不同,摩擦不均匀,实验时应选用较光滑的木板。

2、纸带拖动时与限位孔及打点器内部摩擦,将平板的一端抬高,轻推小车,使小车能在平板上平稳的滑行,以抵消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

3、测量纸带的位移存在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对图像上的点一一比对、纠正,舍去试验中误差较大的数据;反复试验,取数据的平均值。

(七)、实验结论:

当钩码质量一定时,小车速度的变化与时间成正比,加速度保持不变,可近似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当改变钩码的质量时,加速度也随之改变,试验总体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