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理解
第一章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要点: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本身的。”
要点:马克思强调实践是人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
3、列宁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要点:列宁指出意识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恩格斯:“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究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要点:这是恩格斯关于普遍联系的经典论述。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一是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二是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三是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二章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答案要点: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恩格斯:“在思维领域中我们也不能避免矛盾,例如,人的内部无限的认识能力和这种认识能力仅仅在外部受的而且认识上也受的各个人身上的实际存在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究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的,是在无究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解决的。”
答案要点:恩格斯论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统一.恩格斯认为,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人们都要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对客观世界不可能认识无余,所以人的认识能力是非至上的。但是,在人类世世代代连绵不绝的延续中,人们对无限广大的物质世界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越全面,从这一点而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这种至上性是在无穷无尽的前进运动中表现出来的.
3、恩格斯:“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答案要点:这是恩格斯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他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水滴构成了绝对真理的长河,但是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 4、列宁:“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
1 / 5
对真理的。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给绝对真理这一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可是每一科学原理的真理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张、时而缩小。”
答案要点:这是列宁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他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水滴构成了绝对真理的长河,但是这一过程是无止境的。 5、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述,明确提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的. 6、恩格斯:“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
答案要点:恩格斯重申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是驳倒不可知论的最好方式,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7、列宁:“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种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而把教授的经院哲学的无数臆说一脚踢开。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双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如果我们的实践所证实的是唯一的、最终的、客观的真理,那么,因此我们就得承认: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的道路是走向这种真理的唯一的道路.
答案要点:这是列宁关于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经典表述.列宁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真理标准论,区分了不可知论与可知论。同时,列宁又指出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性,承认这一点,就会在无限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检验真理,直理是一个过程,检验真理的实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样就不至于使认识凝固,就不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第三章
1、马克思:“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经典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他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基本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2、马克思:“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答案要点: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3、“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
2 / 5
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页
答案要点:这是恩格斯关于历史合力的论述.他把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形象地比喻为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所产生的结果。从社会范围来看,每个意志和愿望是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历史的结果只能在单个意志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下产生。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不依任何单个意志和力量为转移的,但也不否认单个的意志和力量在形成总合力的过程中都起了作用。 4、“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力学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因此,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345页
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论述。他认为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社会生产中人与人关系的体现,也是社会生产中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体现。两者间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关系,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割裂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马克思将生产关系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既体现了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所有关系,也是对人们生产过程中生产力的直接表现。
5、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答案要点:马克思认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首先是有生命的存在物,在历史主体身上具有自然的秉性,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必须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必须依赖外部自然界而生活。其次,历史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作为实践的人不是孤立的纯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最后,历史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存在物,历史主体是有意识进行生产实践的生命体。人在相互交往中形自己的本质,并且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社会运动变化规律的制约。
第四章
1、“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页
答案要点: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作为具体劳动,它与生产要素结合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是抽象劳动,构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2、“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页
答案要点:劳动是劳动者的劳动力的支出,它是构成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它不是构成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和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结合,共同构成财富的源泉。 3、“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页
答案要点: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4、“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
3 / 5
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引,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页
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有关意识形态的论述。他的论述表明,意识形态是对物质生产关系的反映,而且是对统治阶级物质生产关系的反映,统治阶级通过对物质生产的统治也支配着意识形态的生产,并使得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5、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答案要点: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则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虽然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但并不是物本身,而是体现着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第五章
1、“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全球视野的世界历史思想。考察世界历史,自然离不了对投资、贸易、世界市场、国际分工等具体问题的分析,舍此无法探寻世界性的经济联系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其他政治、文化联系等。但是,仅靠这样的分析、研究,又不足以深刻地把握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们不仅仅停留于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而是更注意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研究,从历史观上予以说明.指出世界历史既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密切,以致冲破了各个国家、民族原有孤立、封闭的状态,使世界连为一体,人类历史也因此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 2、“竞争转化为垄断。生产的社会化有了巨大的进展。就连技术发明和技术改进的过程也社会化了。”“这些同盟对市场的容量也进行了大致的估计,并且根据协议瓜分这些市场。它垄断熟练的劳动力,雇佣最好的工程师,霸占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如美国的铁路、欧美的轮船公司。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紧紧接近最全面的生产社会化,它不顾资本家的愿望和意识,可以说把他们拖进一种从完全的竞争自由向完全的社会化过渡的新的社会秩序.\"——《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2—593页) 答案要点:这是列要关于垄断阶段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论述。他分析了垄断形成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变化,生产社会化有了巨大的发展,但社会化的的生产资料仍旧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而少数垄断者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却更加百倍地沉重、显著和令人难以忍受了.垄断阶段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小企事业同大企业、技术落后的企业同技术先进的企业进行竞争,而是垄断者在扼杀那些不屈服于垄断、不屈服于垄断的压迫和摆布的企业了。
4 / 5
1、“我们必须坚持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P23
答: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鉴定信仰,树立主义的远大理想。2、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3、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成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风险青春智慧和力量
2)根据现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P76
答:(1)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两个含义: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不推翻.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3、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P95
答: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的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4、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P129 答: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为人民劳动服务的知识分子才属于人民)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
5、 “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P149
答: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6、“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P159
答: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他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以物质资料的形式体现出)在价值增值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