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口译的译前准备
杜可君
渊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窑广州510060冤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9-0128-02
摘
要口译是即席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包含了很多不确
千变万化的翻译内容,译员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呢?其中一个定的因素。为了减少口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口译质重要的原因就是译前准备。通过译前准备,译员能有效地减量,译员必须进行译前准备。本文从会议资料、主题内容和少翻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轻现场的压力和负荷,从而提术语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口译准备。高口译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口译工作是从译前准备关键词口译译前准备主题内容术语开始的,译前准备是口译工作的重要一环(方凡泉,2000:OnPreparationofInterpreting//DuKejun
59)。下面本文将探讨译员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口译准备。
AbstractInterpretingisanon-siteactivitywhichincludesalot2会议资料
ofuncertainties.Toreducetheuncertaintiesduringtheprocessof会议资料准备指的是一切可以收集到的与会议有关的interpretationandenhancethequalityofinterpretingoutput,itis材料,有些是会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提供的,有些则是译员necessaryforaninterpretertodopreparation.Thisessayexplains从其他渠道获取的。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内容:howtodopre-jobpreparationintermsofconferenceinformation,2.1会议时间、地点和流程
thematictopicandterminology.
Keywordsinterpreting;pre-jobinterpretation;thematictopic;
译员要按时参会,肯定要了解这些信息。另外这些信息在会议进行的过程中,很有可能被提及。比如主持人介绍日terminology
程安排,中间可能涉及地名之类的专有名词,译员需要提前查阅。1引言
2.2与会者
“口译是一种集语言的听、
说、读、写、译之大成的即席与会者包括发言人和听众。对发言人的了解当然越多性很强的多任务的(multi-tasking)语言操作活动,其目的是越好,有利于消除现场的不确定因素。首先要弄清发言人的使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际双方借助译员的口头翻译能姓名、职位和所代表的机构及正确的译法。有些人的姓名发做到准确、有效、流畅的沟通(王斌华,2006:3)”。这个口译的音不太确定的,也可请教本人或其同事。如果能获得发言人定义揭示了口译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即席性。其他的研究者的简历,可以了解发言人的个人信息、教育和职业经历。此在探讨口译和笔译的区别时,
也提到了口译的这种特性,称外,译员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发言人在主题方面的主要之为“现场性和时限性(雷天放,陈菁,2006:4)”。口译的即时观点,以此推测演讲内容。比如本人有次担任华尔街英语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始人和名誉主席Peccenini先生媒体专访的翻译。主办单位1)口译内容或者源语的内容是不确定的。笔译有书面事先提供了参访媒体的名单和拟提的问题,其中涉及到的、固定的翻译内容。口译的内容则是现场生成的,具有很Peccenini先生早年创办华尔街英语的经历和后来在中国的大的不确定性。有的发言人没有讲话稿,完全是现场即兴发生活等。我在互联网上搜索到了其创办华尔街英语的详细挥。有的发言人只提供演讲大纲,
没有具体内容。有的发言经过。此外,还发现了他参加某个电视访谈节目的完整视人虽然提供了讲话稿,有可能在现场脱稿或者改稿发言。
频。我把这段40多分钟的视频全部看完,记下了其中的难2)译员的工作是独立的瞬时的。译员在现场不可能利点和重点,也熟悉了他带有意大利口音的英语。后来用工具书或互联网等外在的工具,也不太可能向他人求助,Peccenini先生在回答媒体的提问时,很多答案跟视频中的需要独立完成工作。另外,译员必须一次性地完成工作,没内容完全一致。由于准备充分,我在翻译时得心应手,取得有事后修正的机会。
了非常好的效果。显而易见,口译的即时性对译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2.3演讲稿或演讲大纲
要在短时间内对不确定的翻译内容做出迅速的反应。面对
准备演讲稿时,其涵盖的主题内容和术语是重点。此
作者简介:杜可君(1978—),女,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
128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总第247期2013年7月(上)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Total.247
July2013(A)
外,译员还需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意义,即讲话的要点及其逻辑关系是什么,切忌只抓住了细枝末节的东西而忽视了总体框架。此外,译员在准备的时候,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工具书等外在的工具,也可向同事、业内人士或会议组织者请教。当这些都不奏效时,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向演讲者请教。根据本人的经验来看,大多数的演讲者都乐意向译员解释演讲的内容,有些演讲者还特意提前到场和译员进行交流,希望能达到最佳的演讲效果。
3主题知识
口译的主题千变万化,从经济、文化、旅游、体育到科技、教育、法律,几乎无所不包。往往在同一个主题里面,还包含着若干具体的领域。比如同是航天业,
本人翻译过的领域有通用机和支线飞机、客舱商务娱乐系统、发动机和航空货运等。即使是同一个领域,也经历着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比如本人曾连续几年担任某平板显示论坛的译员,其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谈论的话题也从开始的等离子电视、高清电视发展到后来的智能电视。口译的主题覆盖范围之广、更新速度之快,给译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完全缺乏对主题和背景知识的了解,译员是不可能胜任口译工作的。那么译员应该怎么对主题知识进行准备呢?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首先是长期的知识储备。译员很难预测自己会碰上什么样的口译主题,因此平时就应该多听多看,有意识地吸取各行各业最新的知识,报纸、杂志、互联网都是了解信息有效的途径。另外就是在工作中学习,
每一次的口译任务都是译员吸收和积累知识的机会。比如我以前对低碳发展了解不多,在陆续担任了几次与低碳发展有关的会议译员后,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什么是碳足迹、什么是CMD(清洁发展机制)、什么是碳捕获与碳储存、什么是碳交易,中国节能减排的目标等等。
其次是有针对性的译前准备。口译的主题五花八门,译员不可能也没必要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因此在明确口译主题后,短时间内有针对性的准备非常重要。本人曾为某高尔夫教学会担任口译,演讲嘉宾都是国外知名的高尔夫教练,包括曾担任TigerWoods教练的HankHaney。出于保密的原因,主办方会前没有提供演讲大纲。我只好在接到任务后的一周内狂补这方面的知识。在短短的一周内,我的高尔夫知识大为增长,从一无所知到对高尔夫球的规则、动作要领、著名运动员、主要比赛等都能说上几句,这对理解教练的现场讲解帮助非常大。另外,主题知识的准备不应只局限于讲稿,还应进行适度的扩张。有一次,我担任了葡萄牙葡萄酒品鉴会的译员。PPT的内容是对葡萄牙葡萄酒总体介绍和三款葡萄酒的具体介绍,对此我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同时,我也查阅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比如葡萄酒的分类、制作流程、世界主要葡萄酒产区、不同产区的特点、
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发展等。后来观众的提问环节中,果然有不少问题都涉及了上述方面。由于我事先有准备,处理这出些问题的时候非常从容。
4术语
术语对翻译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术语翻译得准确,演讲人和观众会认为译员的表现好、专业度高,如果术语翻译有误,则会影响对译员的评价。因此术语的翻译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术语在两种语言中往往存在单一的特定的对应关系,译员无法用灵活的方式来处理,比如用其他的词语替代,因此译前对术语进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译员可以列一个术语表,即把讲稿或讲义中所有涉及到的词和短语全部列出来,以加深记忆。以某次关于高压电线防雷技术的讲座为例,涉及的术语有:grounding接地、dis-charge放电、intra-cloud云内闪、initialleader先导、lightningflashdensity落雷密度、flashcollectionrate雷击接收率、phaseconductor相导体、insulatorstring绝缘子串、strikingdistance闪击距离等。这些词汇技术性很强,如果没有事先准备的话,译员在现场不可能凭空翻译出来。即使知道大概的意思,用词也不会很准确,业内人士听起来会觉得不地道。
如果事先没有拿到讲话稿,译员怎样列出词汇表呢还是以前面提到的高尔夫教学会为例。译员可以搜索查询这个领域的词汇表,我在网上查到的高尔夫球中英文词汇有好几百个词条,打印出来有十几页。作为非专业人士,要把这几百条都背下来是不现实的,只能浏览一下有个总体的印象。然后根据查阅主题知识和背景材料时这些词汇出现的频率,挑选出重点词汇。我挑选出来的词汇包括:swing挥杆、Birdie小鸟球、Bogie柏忌、chip切球、club球杆、cup球穴、drive发球、green果岭、lie球位置等几十个。虽然没能百分之百地预测演讲中出现的术语,但也覆盖了大部分,效果很明显。
还有一部分术语是从英语中引进的,虽然也有对应的中文译法,但是其缩略语在专业人士中广泛使用,译员可以直接使用,不用再翻译成中文了。这种情况在信息通信领域尤其常见,比如LTE、CSMA/CD、PTN、IMS、PON、EPC、SAE等。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口译员也是如此。译员既要不断地学习,注意吸取不同领域的新知识新观点,也要对口译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译前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雷天放,陈菁.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编辑王恒平
129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