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来源:筏尚旅游网
浅谈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中考题中常有考古文的一词多义的题目,不少同学见了甚感头痛,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尚不易对付,何况距我们久远的古文?其实,要区分古文的一词多义,也非“难于上青天”,下面就如何区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谈谈几点: 一、古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表现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今汉语中普遍存在,而古文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单音词上,因为古单音词多,一个词又往往有好几个意思。例如:古文的“策”就有三个义顼:1、竹制的鞭子(执策二临之);2、鞭打(策之不以其道);3、登记(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多义词的义项之间须有一定意义上的联系,否则就不是一词多义现象。如:“暴”可作“突然”(屠暴起)、“凶残”(诛暴秦)、“欺凌”(并皆暴犯百姓)讲,义词之间都有“突发性的致害”之义,其中的”暴”为一词多义。

二、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要确切地说出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词义,最好的方法还是学会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了解它们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特别是要注意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作常用实词的积累、归纳工作。例,区别“见”在下面句子中的不同含义: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2、曹刿请见。3、路转溪头忽见。字典中“见”有五个义项,结合文章内容及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判断,这三个“见”字的意义应

有不所不同。第1句的“见”应用本义“看见”;第2句的“见”则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拜见、谒见”之意;第3句的“见”用的是第(5)义项“现、出现”、“见”在这里充当“现”的通假字。 三、文言文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常用虚词“之”、“于”、“其”、“而”、“为……所”、“乃”、“诸”等都有固定的几种用法。

之1、助词,的,用于偏正关系之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助词,用于主谓关系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虽我之死,有子存焉。)3、动词,到,去。(吾欲之南海,何如?)4、代词,他、她、它(们)。(虚见之……)5、这、此。(其以上松脂、蜡和纸类之类冒之)6、词义虚化,通常不译。(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于介词。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等,可译为“在、到、向、从、对”。(贫者语于富者日。)2、表示比较,相当“比”。(苛政猛于虎也。)3、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困于心)。 其语气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其真无马邪?(难道)2、代词。

而 连词。表并列。(黑质而白章。)表顺承。(温故知新。)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表修饰。(面山而居)表假设。(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为……所表被动的格式,可译为“被”。(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乃 1、副词。才(乃悟前狼假寐。)于是、就(乃指金于野。)竟、

居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代词。你的、他的。(是芋视乃友也。)

诸 代词,众、各。(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于”是介词。(投诸渤海之尾。)

以上是几点主要训练学生准确辨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要做好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积累、归纳工作,并结合语境去正确判断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