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24卷第1期 兰州商学院学报 V0L24 No.1 2008年2月 Journal of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 Feb.,2008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 仇菲菲,庞智强 (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 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而为 当前和今后我国企业发展确立了新的战略基点和导向。本文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方法角度。对该类 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便于企业更准确地测度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及与先进水平进行比较。进 而提出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评价;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465(2oo8)01-099-07 The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about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the Enterprises’Independent Innovative Capacity Q/U Fei 厂ei.PANG Zhi-qhmg (Lanzhou Commercial College,Lan ̄ou 730020,China) Abstract:In the Fifht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CCP)of China,our Party put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la strategy of enhancing hte independent innovative capacity on the salient position of hte economic nad socila development,which is for establishing a new strategy of point and orien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se researches and brings forward a new research wa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easuring and evaluating the enterprises’independent innovative capaciyt,in order to measure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ve capaciyt,compares wiht the advanced level and establishes a proper developmentla strategy for enterprises. Key words:enterprises’independent innovative capacity;measurement;evaluation;summary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是人们认识 确制定自主创新政策,掌握自身自主创新的优劣 和把握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系统总结 势,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创新经验的主要手段,它对于政府、行业(企业)正 实践价值。 ・收稿日期:20cr7一ll—l2 作者简介:仇菲菲(1982一)。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调查技术与数据分析;庞智强(1965一)。男。 甘肃天水人。教授。研究方向:调查技术与数据分析。 一9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一、企业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能 力的界定 熊彼特在1912年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 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书中把创新定义为 “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目的是获得潜在的利 润,是把它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使用的。 (一)企业自主创新的概念及内涵 谢燮正(1995)较早地将自主创新定义为, “自主创新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使经济、技术具 有自主特点的创新。”…杨德林等(1997)提出自 主创新是“企业主要通过自身努力,攻破技术难 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 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成 果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的创新活动”【2』,之后 傅家骥(1998)在《技术创新学》中给出的定义 3 与其基本一致。参照Utterback和Teece等对技 术创新给出的定义,张炜、杨选良(2005)将自主 创新定义为:在解决面临的科技问题的过程中,依 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应用新思想、新理论、新知 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等因素,研究开发出 得到社会承认的新成果的一系列活动组合 J。 孙冰、吴勇(2006)认为,自主创新是技术创新的 一种重要模式,也是技术创新的最高境界,是一个 从研究开发,经设计制造,再到市场实现的价值创 造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J。刘和东、梁东 黎(2006)提出,企业层面的自主创新是以掌握对 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技 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为标志,以集成创新和引 进基础上的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以提升企业 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主品牌为目的的创新活 动 。宋河发等(2006)认为,自主创新是指创新 主体通过主动努力获得主导性创新产权,并获得 主要创新收益而进行的能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创 新活动 。 对于自主创新的内涵,陈劲(1994)提出是 “自主技术创新”,是在引进、消化以改进国外技 术的过程中,继技术吸收、技术改进之后的一个特 定的技术发展阶段 J。柳卸林(1997)认同该自 主技术创新的提法,并提出要“在自有技术上自 一1o0一 主创新” 。谢燮正(1995)不同意将自主创新记 作“自主技术创新”,认为自主创新包括了组织管 理方面的创新,也包括选择发明和科技成果,使之 逐步成熟到适合于生产应用,并获得市场成功,同 时还包括根据市场和生产需要去开发技术的各种 努力…。阎军印、孙班军(2002)从系统论的角度 提出了自主创新的内涵:指不引入外来因素,完全 依靠企业现有的技术设备等固有的资源,在一定 的目标指引下所进行的创新活动¨引。2005年2 月,科技部副部长尚勇提出,自主创新应该包含三 方面的含义,即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技 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为自主创新内涵的扩大 奠定了基础…J。2005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 科教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大 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力提高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 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 自主创新是我国率先提出,并在新的发展阶 段得到不断完善的一个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 色,因此,在国外的文献中,还找不到完全与之对 应的英文。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 在微观层面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能独 立进行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的研发乃至开发出面 向市场的有竞争力的全新产品”的能力,是通过 自主创新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科技含量和竞争能 力,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王一鸣、王 君(2005)认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是有效组合各种技术资源从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包括选择能力、研发能力、 集成能力和学习能力¨ 。温瑞瑁等(2005)提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 有效运用企业内外的各种创新资源,通过建立新 的技术平台或改变核心技术,并取得自主知识产 权,使企业能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持 续竞争优势,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 种能力的有机综合¨引。马建新(2006)认为,自主 创新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步持续形成的过程, 是企业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包括技术吸收 能力、技术融合能力和技术变革能力lJ 。孙冰、 吴勇(2006)认为,自主创新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仇菲菲,庞智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依靠自身(或主要依靠自 身)的力量掌握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主知 识产权(或专有技术),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 收基础上的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使企业不断 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所表 术创新的强度、规模和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如 斯切尔(Scheirer)和曼斯菲尔德(Mansifeld)分别 得出类似估计式P=a+bI+cx,说明企业R&D投 入I与企业发明P之间有明显的关系。因此,P 和I都可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参量。 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综合 。 鲍恩德(Bound)等人通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后得 出上式中的b值约为0.5 J。Jacob88on et a1.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研究 现状 已有的关于技术创新过程的测度内容集中反 映在《奥斯陆手册》中,该手册中关于创新过程测 度的内容,从各个侧面揭示了创新过程的特征。 测度内容虽包括投入方面如R&D、专利、创新目 标等,但更多的是关于创新投入发生后,创新活动 表现出来的特性和创新产生出的指标。由于是按 照创新过程中的特性去测度,故称之为基于特性 的测度。它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考察:(1) 创新的目的;(2)促进或阻止创新的因素;(3)确 定创新的企业和创新数目;(4)创新的定性方面, 主要考察创新的新颖性和性质;(5)创新对企业 行为的影响;(6)创新的扩散,主要测度创新的生 产和使用;(7)专门问题,包括R&D、专利和技术 国际收支问题¨引。 由于我国缺乏基于特性测度的研究基础,因 而不宜采用基于特性的测度方法研究我国问题。 考察我国技术创新过程应采用基于阶段的测度, 即分别对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创新产出阶段进 行测度。基于阶段的测度框架完全是根据我国国 情,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的。目前 在实际使用中主要有以下几类测度角度: (一)从投入产出角度测度 1.投入型指标 (1)R&D经费。R&D是自主创新活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因此R&D经费是评价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和衡量企业是否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指标。 国外普遍采用R&D经费和技术人员投入两个比 例数,即企业R&D经费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 经常或专职从事R&D活动的技术人员占工程技 术人员总数的比例来大致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强 度与水平。许多统计分析表明,R&D投入量与技 (1996)指出使用这一指标的最大优势是数据易 于从企业获得,且数据具有可加性。但是必须指 出的是,在某些国家(Kleinknecht,1993)R&D经 费是一特定的秘密,这给研究数据的获得设置了 很大的障碍¨引。而且,这一指标低估了中小企业 的创新能力,因为中小企业往往没有正式的R&D 经费,而它们的创新行为往往结合在制造等其他 企业活动中。《弗拉斯卡蒂手册》明确认为,R&D 仅仅是创新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不应将R&D看作 是创新和技术变化的一种替代。 (2)正式R&D部门的存在。正式R&D部门 的存在表明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规范化和持续性。 尽管这一指标是一个定性指标,但考虑到正式 R&D部门的员工数量是具体的,因而也可以进行 定量研究。因此可用来比较不同企业,特别是同 一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的自主创新能力Ds]。 (3)人员的教育背景。Jacobsson et a1. (1996)将企业中的工程技术和自然研究方面人 员的学历背景作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指 标。尽管用这一指标衡量自主创新能力可能比较 弱,但是一些学者坚持把它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他 们认为,这一指标比R&D经费和专利更具代表 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并没有 对中小企业加以排斥。 2.产出型指标 (1)专利。西方学者中较早将专利数作为创 新指标的是施莫克乐(J.Sehmoolder),他在1966 年出版的《发明与经济增长》一书中,用专利数代 表发明水平,探讨了技术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费格伯格(Fagerberg)用一国在国外的专利数 (PAT)代表该国国民技术活动的增长,用投资数 (INV)表示经济上利用创新扩散的能力,用人均 GDP代表一国总体技术水平(T),利用27个国家 一10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1973年至1983年的数据,得到如下经验模型: GDP=0.98—0.24T+0.12PAT+0.20INV。他的 (3)以文献为基础的创新产出指标(LBIO)。 这是一种从技术和行业期刊报道的单个创新案例 研究表明,专利数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代表一国 中采集创新信息的方法。有研究表明,LBIO数据 与创新调查数据相当一致(Brouwer and Kleinknecht,1996)。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一是 LBIO与传统的指标如R&D或专利相比较,是对 创新的直接测度。它可以包括所有的经济部门, 的技术活动水平。英国学者索埃特(Soete)在国 际技术创新水平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一国的R&D 投入与其在他国(主要发达国家)注册的专利数 有较强的对数线形关系。他的工作支持了这样一 个结论:专利与R&D有密切的关系。他还给出了 一个“显性技术优势”公式,并考察了l0个国家 技术优势随时间变动的情况,最后得出“外国专 利数是科技成果的一个相当有用的参数”的结 论¨ 。专利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反映自主 创新能力的指标,但客观上存在的问题较多。首 先,专利指标直接测度的是发明,而不是创新。专 利知识作为保护创新的一种形式,并不完整地反 映自主创新活动;其次,并非所有知识的新应用都 会被批准为专利,并非所有创新企业都会申请专 利,并非所有专利都具有同等价值;再次,专利不 包括许多诀窍或隐含知识,而后者却日益成为企 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尽管如此,经济学家仍 愿意用专利数作为技术创新指标,这主要基于以 下理由:一是任何数据作为一种指标,必须具备数 据的易得性、完整性、准确性,若序列长,则更好, 而专利恰好具备这四个方面的条件;二是专利数 测度的是技术的产出,且专利化的技术正处在市 场的边缘,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因此,它与创新 较为接近;三是专利几乎涵盖所有的技术领域,是 不同国家对技术创新的一种同质测度。 (2)新产品有关指标。新产品是企业技术创 新的最终产品和成果,因此,新产品的有关指标, 如新产品产值、新产品利润、新产品开发周期等, 就成为从产出方面来测度技术创新的重要参量, 其中新产品实现利润和开发周期较有代表性的反 映了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和实现速率。新产品有 关指标具有统计规范、可比性强的优点,具有较强 的实用性,但该类指标只能测度产品创新的自主 创新能力,而不能反映如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消 耗、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创新,这也 大大限制了其对企业整体自主创新水平和强度的 测度。 一102一 而且还可以包括微型企业的创新(在信函调查中 通常被排除在外,例如少于l0个雇员的企业); 二是杂志通常会提供新产品的简要介绍以及单位 的地址和电话,这使得LBIO数据易于按区域细 分;三是LBIO数据更容易跟踪从创新“生产者” 到创新“使用者”的部门问的技术流动。但是该 方法不适用于工艺创新¨ 。 (二)企业创新调查与测度 企业创新调查以企业为调查对象,旨在反映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成果,关心的是企 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及其被影响程度。 1979年,德国首创企业技术创新调查,从此 德国每年都进行该项调查。1992年经济合作与 发展组织(OECD)出版了《奥斯陆手册》,该手册 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编写而成的,总结了 OECD各国创新调查的经验,建立了一个有关创 新调查的概念、定义和方法论的统一框架。该手 册讨论了与创新指标有关的分析和政策问题,是 OECD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收集和解释指南。依 据该手册,欧洲统计局和欧盟分别于1992年和 1997年对大多数欧盟国家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 技术创新调查,获得了重要的创新数据,也为国际 可比的技术创新调查本身提供了经验。调查问卷 包含了6个方面的核心问题:一是企业的战略;二 是扩散的作用;三是创新思想的来源和创新障碍; 四是创新投入;五是政府政策在产业创新中的作 用;六是创新产出¨ 。 创新调查具有自身的优势:首先,可以按照统 一的定义和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因此可以进行国 际问的比较;其次,创新调查可以对整个创新过程 中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的测度,但创新调查目前 还只是制造业技术方面的创新,而且进行大规模 创新调查需要企业的合作,成本较高,且数据质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仇菲菲,庞智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受到企业问卷回答者对创新概念的理解以及其他 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三)分类测度 力。察志敏等(2004)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企 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四大要素:潜在技术创新 资源、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组织、技术创新产 出,并由此建立了包含21个单项指标的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马建新(2006)提出的企业自主创 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涉及资源投入能力(包括核 克拉克(Clark K.,199o)提出技术创新能力 可以从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度 量。其中产品创新能力是企业产业研制周期、产 品研制效率和综合商品质量的综合体现,工艺创 心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知识性资源的收集和贮 新能力是企业生产工艺设备模具开发、小试生产、 批量生产能力的综合。斯切尔(Scherer,1992)认 为,技术创新的最终实现包含很广,而且创新活动 方式极不相同,因此,企图找出一通用性的实际测 度指标是不太可能的,只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技术 创新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其本人就曾将技术 创新分为4类,并提出了各自相应的测度参 量 】。毕克新(2006)在对模糊积分综合评价方 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对具有不同技术创新特征 的30家样本企业,从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工艺创 新两种不同维度进行了测度、评价和策略研 究¨ 。此类测度方法对分析不同类型的企业和 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具有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其 对不同企业和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活动能力的量 度缺乏可比性,因此缺乏普遍意义。 (四)综合测度 从理论上讲,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可以通过 其全部投入产出量及过程特征量直接测度。众多 学者以对自主创新能力及其结构的认定为基点 建立了形形色色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自主创 新能力进行度量和评价。 德国在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调查时,用企业技 术创新费用(科研开发费、产品试验费、产品设计 费、购买专利费、市场调研费和因产品创新而需要 投入的人员培训费之和)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来 描述。傅家骥(1998)将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分解为创新能力要素指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 力和营销能力六项指标)和创新产出指标(收益 性指标、技术性指标和竞争性指标) J。阎军印 等(2002)从投入能力、R&D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生产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产出能力7个方 面构成的综合能力系统测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 备)、研究开发能力、技术转移能力、技术整合能 力、技术制造能力、产品创新能力要素的水平及其 组合效率(即创新产出能力)¨ 。国家统计局国 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分析报告》中,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 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 个一级指标: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 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 境指标。 目前,采用建立多指标综合指标体系对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度的研究很多,但许多指标 都不同程度地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一 定的歧视性,缺少一种对各种类型企业进行统一 的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 (五)基于环境指标的测度 该指标不是直接通过企业的各类数据、绩效 等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度,而是从自主 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社会或地区的溢出效应来间 接评价一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Madu(1997)提出了用高标定位法思想来评 价企业的环境友善技术创新,他将环境保护与可 持续发展原则融入到传统创新测度当中,并由此 开发出了适合企业应用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获得 了政府、国际组织与产业界的广泛认同,是技术创 新管理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此基础上,陈劲教 授等提出了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审计指标,包括环 境教育与培训投入、创新费用投入和绿色化人员 投入三个方面。 同其他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所和其他企业) 的合作创新程度,是进一步衡量企业的自主创新 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合作往往是公开的, 所以有关这一指标的信息较易获得,但这一指标 往往是短期的,持续性较差。 一10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 公众创新支持计划的认可度反映的是一些组 不能客观、准确地得到评价结果,故将Delphi、层 织(包括国际性的、国家的、地区的和个人的)成 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和模糊综合评价综合集成为 立的一些特定的基金会对主要企业的创新计划提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 供制度、政策和财务等方面的支持情况。如果某 合评价研究。 一企业获得了这些基金的支持,则表明它的创新 3.密切值法 能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而且这些数据往往也比 陆菊春、韩国文(2002)运用密切值法对企业 较容易获得。 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使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用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灰色理论、模糊数学 研究现状 等方法进行多目标评价时存在的计算量大、评价 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理论依据的缺点,使评价结 较早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是 果更加客观公正。罗亚非等(2005)利用密切值 Steele(1988),他曾经用核对表(Checklist)的形式 法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外资企 对R&D活动进行了评价。但直到20世纪90年 业、港澳台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进行了评 代初,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度量的理论研 价。 究尚比较缺乏,使用的指标也比较粗略,而且大多 4.DEA法 是针对国家的,不太适合度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杜栋(2001)探讨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在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外对企业技术创 业技术创新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并用实例证明 新能力度量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使用的方法也 了DEA方法直观性好、可比性强。张凌等 13趋丰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2005)运用基于输入的c R模型和单纯评价技 1.模糊综合评价 术有效的C GS 评价模型,对哈尔滨10家工业企 许志晋等(1997)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 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冯邦彦等 模型,探讨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 (2006)采用C R模型的DEA方法来分析企业从 及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康凯等(2001) 科研投入到科技成果的实现这一阶段的实现能 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力。 多层次的分解评价模型。吴永林等(2002)建立 另外,杨宏进(1998)根据技术创新过程的特 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打 点,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相关分析”方法对企业 分法对指标赋权,对模糊性指标隶属度的处理进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进行了探讨,并且在分析统计 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数据时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周毓萍(2000)在 常玉等(2002)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构建了 应用AHP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同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对企 时,运用B—P神经网络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简 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对不同企业技术 化了工作流程,并提高了准确性。梅小安、彭俊武 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的方法。 (2001)提出了用弱势指标倍数法来评价企业的 2.灰色理论 创新能力,将整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各要素作 唐炎钊、邹珊刚(1999)提出运用逐一比较法 为一个系统,有重点地强调弱势指标在创新能力 和灰色评估理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 中的地位。但这一方法要求被评价的企业有较多 价。孑L令丞等(2002)制定了评价企业技术创新 的参照物,有可以比较的指标、技术参数等资料, 能力的指标体系,引入评价指标权重和评价人员 以便求出指数平均值,而且对于偏差率的等级分 权重,构建出双维层次的灰色评估模型,从而对企 法还有待商榷。卢怀宝等(2002)给出了测算企 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测度。白彦壮等 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二次相对评价法,首先利用层 (2006)认为,单纯使用模糊评价或灰色评价方法 次分析法(AHP)测算综合指数状态,再用数据包 一104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仇菲菲,庞智强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络分析(DEA)方法中的BCC模型测算二次相对 评价值。该方法消除了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 响,从而可真正反映人的有效主观努力在增强企 业技术创新能力中所起的作用。 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测度 [6]刘和东,梁东黎.R&D投入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的协 整分析——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对象的实证研 究[J].2006,(8):21—25. [7]宋河发,穆荣平,等.自主创新及创新自主性测度研究 [J].中国软科学,2006,(6):60—66. 与评价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首 先,研究主要着眼于国家宏观层面和产业层面,很 [8]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 管理,1994,(2):32—34,31. 【9]柳卸林.技术轨道和自主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 少有学者从微观层面对单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进行衡量与评价;其次,大多数情况下构建的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仅基于数据可获得性, 因而建立的指标体系缺乏对自主创新过程的解 释,即便是从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角度构建,也往 往缺乏实际的案例分析,从而使得指标体系的适 用性大打折扣;再次,关于评价的方法,“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在实证研究中都是从各种综合评 价方法中选取一种展开分析,而缺少对各种综合 评价的比较,进而至今没有提出一种适合企业自 主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因此,从企业自主 创新的过程出发构建统计指标体系,编制企业自 主创新能力指数,在现阶段全社会大力倡导自主 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谢燮正.科技进步、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 程师,l995,(5):6—9. [2]杨德林,陈春宝.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成 长[J].中国软科学,1997,(8):107—112.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330—339. [4]张炜,杨选良.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J].科学 学研究,2006,(12):956—961. [5]孙冰。吴勇.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 建——以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实例的研究[J]、科技与 经济,2006,(4):17一l9. 1997,(2):30—33. [10]阎军印,孙班军.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分析与评价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3—69. [11]吴绍芬.尚勇谈科技自主创新的三含义[J].中国高 等教育,2005,(8):48. [12]新华社.温家宝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 调: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N].光明日报, 2oo5—07—20. [13]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 题[J].中国软科学,2005,(7):l0一l3. [14]温瑞嚣,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 经济研究,2005,(8):68—69. [15]马建新.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评价 指标体系及其路径选择[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06,(5):47—48. [1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统计局.弗拉斯卡蒂手 册——技术创新调查手册[z].北京:新华出版社, l964. [17]吴运建,吴健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综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5,(10):l3一l5. [18]王海威,朱建忠,等.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测度指标研 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26—3o. [19]毕克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测度与评价研究[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6.60—64. [20]察志敏,等.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 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4,(3):12—16. ・・———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