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69
专题七:建筑元素分析
一、背景介绍
佛山地处富饶的珠江三角洲腹地,地扼西、北两江之:中,良好的自然环境、发达的农业以及交通优势,使佛山的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从唐末时朝起逐步发展成为岭南的大都会。
佛山老城是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是佛山的“古城”所在。佛山老城是佛山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历史文化建筑保存最集中的区域,也是佛山传统民间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佛山老城中的“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类型丰富,有自己独特的风貌。在基于多次现场实地调查和测绘基础上对这片历史街区传统建筑要素进行了归纳与整理。
二、典型建筑类型分类
1.简介
佛山富足,盛产石料和精细的黏土砖,所以本地建筑以绮丽清新、精雕细凿的砖木结构居多。选“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民居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规整形式的民居,将其立面构图以简化的示意图,按不同的大小规模及类型加以排比,从中可以看到许多成熟的构图手法,足见传统建筑造型的多姿多采。
典型建筑中民居建筑平面结合气候湿热的特点,采取密集布局的方式,基本都是厅房与天井组成的小院子,如单开间、三间两廊、三合院、四合院,并且其组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和地形,进行不同布局处理。
不规则形状的民居
1 / 6
单开间3—4米,进深深浅不一,1—3层不等,青砖或红砖砌筑,建筑年代不一,建筑质量一般。是街区肌理的主要构成单位。
742/70
典型三间两廊民居
面宽9—11米,单层,常建有夹层;进深与面宽相近,院落空间狭小;青砖砌筑,硬山屋顶,有木雕、灰塑或砖雕等传统装饰构件,山墙或为镬耳山墙。
三开间的传统民居
面宽9—11米,单层,常建有夹层.一进三开间,建筑质量较好,多为青砖砌筑,硬山屋顶,有木雕、灰塑或砖雕等传统装饰构件诵常几栋并列。
单开间竹筒楼民居
面宽3—4米,单层,常建有夹层;进深狭长,屋顶做法有坡顶和平顶,通常几栋并列。 沿福贤路骑楼建筑
原有商业空间,2—3层,无天井或院落,每开间面宽3—5米,进深10—14米不等,数十栋单体沿街而立,形成连续的界面,保留了近代传统骑楼街的元素.二层多作居住用途。743/71
近代西洋建筑;
在整个祖东历史街区中不乏有保留完好的近代西洋建筑,以潘巷和教善坊为精品.材质上由于它们都用石材构筑,所以相对保存更完好,包括石雕等建筑装饰;在西洋建筑式样中分为传统式、折衷式和中西结合式;建筑一般为2—3层,立面通过水平线条做划分装饰。
2.典型建筑语言分析
2 / 6
2.1关子传统民居
外封闭、内开敞、密集、方形的平面布局形式
A.民居采用密集的近于方形的平面形式,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历史和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民居的布局既要适合集体居住方式,又要满足独家使用,长期来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平面形式;
二是由于城乡人口的增长和建筑用地的紧张,民居采用方形布局有利于节约土地。 B.民居的布局方面:
民居建筑结合南方气候湿热的特点,采取密集布局的方式,基本都是厅房与天井组成的小院子,如单开间、三间两廊、三合院、四合院,并且其组合灵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和地形,进行不同布局处理。C.民居立面特点:
外型方整规则,外墙开窗少而小,一般在山墙墙面上开气窗,正面开窗的尺度也很小,所以形成了外较封闭的立面特点,正面和山墙外表用青转砌筑,不加粉饰,勒脚则用麻石,其砌工精细,有强烈的材料质感。同时在屋顶檐口、风檐板、屋脊、墀头、山墙檐带等部位加以重点处理,加以浮雕、砖雕、灰雕、陶塑、彩画等装饰。
室内庭院天井布局灵活。 744/72
传统民居内部的小天井庭院形状有方形、矩形或狭长形,面积有大有小,变化丰富,在民居中它起着重要的作用,满足了减少太阳辐射和通风的要求,天井庭院内种植绿化,有利于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2.2关干骑楼建筑
3 / 6
骑楼是南方地区建筑结合气候的产物,商业的发展和用地的节约,加上南方炎热多雨的气候,人们在前店后宅的商店上加了一个柱廊檐盖,以遮阳避雨,早期的骑楼形式大多是传统的,后来,受外来建筑传人的影响,骑楼除了满足功能和气候外,注重外型,产生了不同的形式,如:西洋古典式、折衷式等。
三、规整、朴实的外观下具有地方特色的细部装饰手法和构件
1.建筑构件
朴实的民居的外观艺术处理主要表现在群体的组合、大门、山墙、脊饰等细部和构件上,其中装饰的题材内容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大多采用南方花木和岭南瓜果等来表现。
A.屋顶:民居中一般为单开间、双开间或三开间。屋顶为硬山形式的较多;各种形式的山墙墙头式样有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确定何种式样还要根据阴阳五行等来决定,各种形式的墙头丰富了民居的山墙侧面和天际线轮廓。见(图1、2、3)
B.屋脊:小型和普通民居的脊饰常用平脊,大型的建筑用博古脊(图4)。 745/73
C.风檐板:在传统民居中尚保留了不少木雕装饰的风檐板,是传统建筑入口细部的构件,起到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见图5)D.墀头:墀头上接檐口,下接山墙。题材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多为人物风俗画和岭南瓜果等。(图6、7)
E.屋身墙体和勒脚:建筑正面和山墙外表用青转砌筑,不加粉饰,其砌工精细,有强烈的材料质感,勒脚则用麻石或条石。(图8、9)
F.大门:大门在民居建筑中是一个重要部位,是建筑外观的视觉重点,大门的大小、门头的装饰的繁简、色彩以及门槛的高低都显示了屋主的身份和地位,以突出其“门第”的目的。传统民居建筑大
4 / 6
门按位置分为了主宅大门和围墙式大门两类,在南方住宅大门一般为凹斗门式,它适宜南方防雨、防晒的气候,为了突出大门,有的将入口部位的上方另做装饰效果,以突出门的位置。
746/74
广东传统民居中大门大多用樘龙门形式,这种门样不仅有利于防盗,还在外观装饰上颇有特色;(见图12—15)
G.窗:传统民居建筑外型方整规则,外墙开窗少而小,一般在山墙墙面上开气窗,正面开窗的尺度也很小;而近代西洋建筑外立面开窗大,注意采光,并且在窗的材质上也进行了改革,基本采用石材质,在装饰上也在过去传统基础上进行了简化。(见图16—1 7)747/75
2.装饰手法
漫步在传统街区,我们可以看到每幢房屋的宅门的形式,门窗的位置都适应着各自的特殊情况。砖、木、土或石筑的围墙高低转折,山墙的凹凸,拦杆、窗格的式样„„处处都可看到住户自己的设计条件和设计意图的差异。从这里可看到居住建筑中个性参与活力,看出这种美学的社会意义。它从个人的角度创造了适宜性与识别性。
在这些典型建筑中,运用了石雕、木雕、砖雕、灰塑等几种主要的装饰手法石雕多用在门框、门槛、台阶等细部,起到防雨、防潮的作用,材质常用麻石;大门的石雕做法是,门框用条石压边,经过人工加工勾勒出简单而挺拔的线脚。在传统民居中一般的大户人家的住宅在门框前,左右各加石鼓一个。(见图20)
A.木雕分为浮雕和圆雕,在现存的保留得较好的建筑中能见到的木雕主要在风檐板和室内门罩等部位。(见图21)手法多为浅浮雕,线条精细。
B.砖雕一般用于墀头(图22)墙楣(图23)等部位民居和庭院中的漏空花窗也用砖雕。(图24)砖雕的材质是用青砖。
5 / 6
C.是用石灰或河蚌壳等贝灰为原材料,在此基础上塑造的。在保留的建筑中主要在窗楣上(图25)等部位。
748/76
在这些典型建筑中的合院式民居住宅仍然遵循了空间的序列性。
主次分明,通过轴线交代出层次。这种完美的院落精神,符合当时社会的人的生活形态和广东的气候自然条件,体现了“院落精神”。其布局的型制反映了明清晚期的社会形态和家族形态;近代的骑楼建筑和西洋式建筑又生动的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形态需要、文化形态、和艺术形态。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