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文化整合
张 毅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就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文化整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企业文化 跨国公司 中国企业 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 F279.2 文献标识码 A 企业文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缘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的崛起,以及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的威胁和挑战。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以及文化的不同对企业管理和经营业绩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传递的信息与组织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理念密不可分,并且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行为。 1 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整合的重要性 在中国加入WTO后,外国企业和产品不断以各种方式大量涌入中国。取代早期的国际贸易商品流动,目前跨国公司最主要的获利渠道是投资,即海外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也就是TNC在东道国建立子公司。对中国而言则多半是跨国公司利用全球的采购体系和营销网络以及产品的核心技术,在中国建立起作为生产装配基地的子公司,再从子公司的销售收入中抽取利润份额。这样的行为对双方而言当然存在着共赢因素:中国可以此利用外资、引起先进的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跨国公司能够利用子公司绕开中国市场的各种壁垒,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以较低价格进入中国或者国际市场并获取更高的利润。但必须看到的是,由于中外合作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源于其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双方的价值观、管理模式、企业行为方式等方面难免会出现冲突。 跨国公司设立子公司的途径有两种:兼并本地公司或者创建新的子公司。出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除了对人才技术含量相当高的金融业(如保险和银行),大部分TNC采用兼并本地公司的做法设立子公司,如欧莱雅收购羽西,SEB收购苏泊尔。根据均富企业金融研究报告显示,从2005年7月到2006年6月间的1年之间,在中国
进行并购活动的跨国企业中,以美国企业最多,其次是英国和新加坡。收购产业中,以高科技产业收购件数最多,但金融业金额最大。但数据表明,通过兼并收购而设立的子公司,失败率大大高于创建子公司的失败率。以美国的海外收购为例,在1951~1975年间180家美国跨国公司通过兼并收购而建立的5 914家海外子公司中,有35.5%被母公司清理出售或并入其他的公司,而同期这180家美国跨国公司通过创建而设立的6 438家海外子公司中失败率为25%,与前者比要低得多。 兼并收购方式失败率相对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之间的整合失败。而企业整合过程中,除了资产债务整合、组织机构整合、生产经营整合和人力资源整合、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文化整合。实际上企业文化整合贯穿于各类整合之中。企业文化的共通价值观与行为规范植根于以往企业的成功经济活动与员工利益的实现,即各种利益主体在稳定条件下的共同认可;而企业并购重组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出现了新的利益主体,使得原有的企业内部与外部条件发生了变化。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引发的冲突往往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个体层次,二是组织层次。在个体层次上主要表现在被并购企业的管理层或双方管理层。如果双方管理层在管理风格上差异很大,将难以确定哪一方的管理经验模式居于主导地位;并购企业最终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对方,而被并购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有“丧失身份”、“失去家园”之感,产生焦虑、不信任,进而产生冲突,使整合陷入停顿状态。在组织层次上,如果被并购企业的凝聚力很强,并购企业的强制性整合行为就会遭到强大的抵制。因此,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整合是一个相当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值得探讨。以下笔者仅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角度探讨在文化整合中值得外国跨国公司借鉴的中国传统文化。 2 值得跨国公司借鉴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2.1 企业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个人进行的评价活动在头脑中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和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行动指南,为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基础。 美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一种过分追求短期利润的急功近利的文化取向,这一企业文化特质除了逻辑地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之外,也与投资人及社会公众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的评价模式有关。而西欧国家的企
业多富于理性,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注重继承传统文化,因此工会力量强大。中国的儒家持“性本善”的人性论。《孟子•告子上》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儒家认为人性与生俱来是善良的,是美好的。性善论,使儒家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努力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除此之外,儒家追求“不谋其利”的义利观。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并且强调“见得思义”,每有所得都要考虑一下是否正当,是否是不“义”之才。不贪图物欲,不追求功利,才能不为外物所扰所困,持久地追求人生真谛。这对于公司法人正确认识创造利润、财富和社会责任、道义的关系具有调节和引导作用。 2.2 企业管理方式 美国是一个尊崇法律、法纪严明的国度,公民有很强的法律意识,这使美国企业的法律意识普遍较为浓厚。对法律的遵从使得美国企业强调按理性主义的信条办事,每做出一个决定,都必须要有坚实的客观依据,讲求程序和秩序,坚持公事公办原则,有时在中国人看来接近刻板和迂腐的程度。另外,重视生产经营目标、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Z理论称为“硬管理”三要素),是美国企业管理的重要特点。美国企业的硬性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员工控制和物质激励上,即以严密的组织结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员工行为进行规范,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所有优秀企业都把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把人而不是把资本或设备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源泉。 西欧企业则追求理性与民主性管理。西欧企业文化的精神主要来源于基督教,基督教的信仰是相信神即上帝的存在,上帝把“仁爱”的命令颁布到人间,让世人互爱,在此基础上,西欧国家的企业普遍强调职工互爱与劳资和谐,实施雇员参与制度与高福利制度。西欧各国的企业管理精神与管理文化深深植根于理性的基础之上,企业管理工作力求做到制度化、程序化,以此作为高效率的保证。欧洲人尤其是最富理性的德国人善于逻辑思维,考虑问题严谨周密,办事严肃认真,稳重谨慎,企业管理追求经济科学化、风险最小化。而要求民主更是丰富物质文明基础上的人文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企业普遍重视职工参与管理。 这和儒家思想就很类似,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爱”,“仁者爱
人”。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都表达了爱人的思想。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古人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既尽心竭力,又推己及人,这便是爱人。做到如此,就是仁。西方企业管理同样以人为核心,从泰罗、法约尔、韦伯到梅约、赫兹伯格、德鲁克,管理的重点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注重规章制度、秩序和机器转移到注重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在这一方面,中国与西欧国家有共通之处。 2.3 员工的行为模式 美国文化是世界移民所带来的多种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结果。富于冒险与自我奋斗精神的移民们为寻求自身的发展,背井离乡,开拓进取,他们信仰个人至上,提倡个人奋斗,崇尚独立、自由、平等、竞争,这些思想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模式。这里所讲的个人主义在美国是一个褒义词,其本质的含义是“自己是自己前途的主人”。在人们的观念中,人是高于组织的,组织只不过是特定人群的集合,是人的派生物。因此,美国企业一般能够在尊重个人价值、个人选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为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个人主义”与“能力主义”紧密相联,它强调在个人自由、机会均等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竞争,人们相信竞争可以推动社会发展,风险创业、机会创业的观念较浓。因此,美国企业长期以来培养了一种注重行动的实干精神。 而西欧民族素来有着渊源极深的宏图大志,人民富有抱负。企业都制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一旦目标确定,员工们便以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实现它。同时欧洲各国企业一般都很注重培养和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强调建立员工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在实践中有一种将企业建立成一种“学习型组织”的愿望和倾向。 中国的儒家则提倡“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内圣”指内有圣人之德,“外王”指对外施王者之政。《礼记•大学》讲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五个条目讲自身道德的修养和完善,属于内圣;后三个条目讲外在事功的建立,属于外王。儒家认为,内圣是外王的基础,是出发点和立足点,外王是内圣的终结和归宿。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修身开始,到使天下百姓安乐,表达的就是内圣到外王的意思。内圣作为一种与外王相统一的理想人格,表明了儒家对于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的
追求,这一人格,蕴涵着高度的自身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是成为“达人”的有效途径。 另外,儒家对“人”与“天”的认识,属于朴素的唯物观,认为“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比较复杂,但从基本倾向上说,都强调人与自然、人事与天道的统一和谐,表现了人对于实现主观与客观、人道与天道、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追求。这一命题,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现代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的,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环境的依赖关系,追求企业与社会、自然共生共荣,实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些观点,恰恰也是跨国公司将大量污染环境的产业从本国移植到中国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3 结语 综上所述,西欧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富于传统的、人文主义色彩浓厚;美国的企业文化效率优先、倾向于“硬管理”;中国的企业文化尚未发育完全,但悠久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所有这些企业文化都以其卓越的功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进程中,应注意很好地利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共通点,融合或者尊重彼此的差异,吸收双方企业文化的精华与异质优势并加以消化。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一种合适的企业文化整合方式,融合出新的双方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