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现代文阅读中考考点一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现代文阅读中考考点一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来源:筏尚旅游网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考点透析】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必然涉及的考查内容,也是广大考生备战中考的一大重点。

所谓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就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言事理、所抒情怀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整体把握的过程是一个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整体把握的结果能充分显现学生理解文意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往往会将某些重要内容写得比较具体,在理解的时候.就需要运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譬如,概括全文的大意、层意、段意。概括事件,概括中心等,这是阅读记叙文,乃至所有现代文必备的基本能力。

主要考点:①用一句话(或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或者某段)的主要内容;②试分析题目的作用;③请在本文标题上加上一个定语或给本文加上一个恰当的标题(此处指概括文章内容的标题)或者原文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等。

【例题1】(2011·河南省)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容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见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条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

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作者:从维熙。有删改)

问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能力。在记叙性作品中,对理解主要内容的考查,常常表现为对具体事件的概括,概括事件要注意语言简练。解答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可直接摘取,把文中的重要词语摘取出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该舍则舍,该留则留,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可以从“我”的角度概括事件,采用“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结果怎样”的句式来表达。文中没有交代时间,地点是在漓江边,人物是“我”和摇船人,事件是摇船人身残志坚、独立奋斗的故事。

【规范答题】在漓江边,“我”被一只鹦鹉吸引,结识了一位残疾的摇船人,被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故事所感动。

【例题2】(2011·重庆市)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选自《读者》2007年第14期,有删节)

问题: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的是什么?题目表达了哪些感情?

【解题思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经可以窥出文章的中心。我们要能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文章中心与标题的关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本文题目“在冬夜里歌唱的鱼”中的“歌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唱”,而是用的比喻义,表面是是指煮鱼时发出的声响,而更深层是指吃鱼时带来的欢乐。文中类似于“歌唱”给我童年留下深刻记忆的声音有两处:①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

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②兄弟姐妹们围着灶台想吃全的欢笑声。在作者心中,“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对于所表达的感情,从文章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一家人在艰苦的岁月里因吃鱼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感到无比的温暖与温馨,母亲给爷爷送鱼,也给老人带来了温暖与幸福。回答这个问题时,要联系文章主旨,扣住“亲情”、“温馨”、“关爱他人”来表述。

【规范答题】“歌唱”指:煮鱼时候的声响;冬夜厨房里的欢笑。感情有:家人的温馨与快乐;关爱给他人带来的温暖。

【例题3】(2011·江苏扬州市)

有一缕阳光叫感动

文/于兆文

①小区里常见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或相互搀扶着,慢慢向前走着;或一前一后,老太太在前,用一根拐杖牵着后面的老头。两位老人总是那么有说有笑、幸福而又安详地从我面前走过。两位相依相携的老人,成了小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②老头是一个瞎子,听说在一次矿难中被人从矿井里救出时,眼睛没遮挡,被强烈的阳光刺瞎了。矿上也没赔上几个钱,辗转来到我们这里,就买了底楼的两间车库,一间住人,另一间堆放废品,靠收废品为生。

③开始时,老人们总是隔三四天,趁着晌午上门去各家收些废品。收废品的那天,他俩早早吃了午饭,轻敲着各家的门,许多人当初还以为他俩是要饭的,没几个有好脸色。..

后来知道了原委,许多人家一有废品就主动送上门。等废品积到了一定数量,废品站就派小货车专门来拖货。

④坐家收废的两位老人十分知足。为了回报小区住户,他俩还和小区保安一起,每天戴着红袖章,转悠在小区各楼道里,防着小偷小摸的事发生。尽管老头是个瞎子,但义务巡逻的时候总爱戴着一副墨镜,俩人面前挂着个哨子,这阵势也挺雷人的。有两次,小偷刚准备作案,老头就急促地吹响了哨子,穿透力极强,小区保安一听到信号,迅速赶到,..将小偷拿下。

⑤有几次晨练,我都见到两位老人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老太太拿着一份报纸,一字一句地读给老头听。老头一旁端坐着,似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又像在倾听整个世界,神态是那么安详、专注。

⑥我家订了几份报纸,一看完,便叠好送给两位老人。那时候,老头的脸上像是绽开了花,一个劲地言谢。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⑦见我常年免费送报纸,他们竟买了一箱牛奶,说是给我女儿的。我坚决不收,他们就差下跪求我了,没办法只好收下。两位老人平时从不贪人便宜,收废品也从不少给人一分钱,跟大伙儿相处十分融洽。有一次,邻居们提出帮他们办一份低保,当即被他们谢绝,说大伙儿给予他们的已经够多了,不能再给大家添麻烦,现在的日子,他们很满足……

⑧那天早上下大雨,我突然想起两位老人,怕他们摔倒在那儿,没人知道。来到小区广场上,读完了报,老太太撑起雨伞,扶着老头,依然有说有笑地往家走去……

⑨那一刻,望着风雨中相依相携,我似乎感到阳光早已从天而降,穿透风雨,穿透尘世无数守望的灵魂。这世界的雨兀自下着,可老人们的心头却燃着阳光,这阳光里有温暖,有珍爱、有牵手、有希翼,还有一缕穿过我的记忆,叫感动。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问题:本文的题目为《有一缕阳光叫感动》。阅读全文,用简短的文字概述“我”被“一对老人”的哪些事情感动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能力。在记叙性作品中,对理解主要内容的考查,常常表现为对具体事件的概括,概括事件要注意语言简练。解答时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可直接摘取,把文中的重要词语摘取出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该舍则舍,该留则留,再分点概括或组合成连贯的语言。解答时,找出两位老人身处逆境却乐观自强令人感动的事例:第①⑧⑨段写两位老人相依相携成了小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第②③段写坐家收废的两位老人十分知足;第④段写两位老人和小区保安一起参加巡逻捉拿小偷;第⑤⑥写两位老人热衷读报;第⑦略写了两件事:他们买了一箱牛奶回赠给我,邻居们提出帮他们办一份低保,当即被他们谢绝。这一道题分值是4分,按照一般的评分惯例,只好概括出4点就可以了。

【规范答题】⑴相依相携;⑵收废度日;⑶参加巡逻(捉拿小偷);⑷热衷读报;⑸回赠牛奶(不占便宜);⑹婉拒低保;⑺有说有笑。

【答题技巧】

1.概括文意

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理解文意,这样才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要求和角度。第三要搜寻标志性语言,筛选出有效信息。所谓标志性语言,就是体现文章结构、主旨、感情倾向等的重要语句,如文章的标题、主旨句、中心句、开头句、结尾甸、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等。第四要明确陈述的对象是人还是物,然后思考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如果是人,可采用“谁+干什么”的句式,如果是物,可采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最后要进行归纳整合,准确表述。在此过程中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信息,也要关注文章中的隐性信息。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抓思路。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那就不能不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大都是由若干个局部构成的,这局部就是文章的“段”和“层次”。我们首先要对文章各段内容作出准确的概括。要准确把握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说了哪几层意思.包含了哪几个要点;弄清楚材料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记叙要素是怎样体现的;等等。这样做可以避免概括要点时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的现象。

②抓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多标题往往透露了文章的基本信息。有的标题直接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认真体会这类标题,是把握文章要点的一条有效捷径。

③抓关键句。文中抒情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语句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揭示文章中心或体现出人物主要特点。概括要点时,不妨根据题目要求直接摘录这些句子来回答,也可将这些句子进行整合,还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陈述。

④抓首尾旬。不少文章的开头,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内容的作用。很多文章的结尾,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中心,借助这些句子可以便捷地概括内容要点。

2.文章标题

分析题目作用,要把握文章中心,联系主要内容,考虑题目的来源,拟题的依据,题目的内涵,深层意义,考虑题目所用的手法,分析题目的比喻义、双关义、象征意等等,此外,还要考虑题目的句式结构,综合各种信息、分析具体情况,再做全面表述。

常见的题目作用有: ①把握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④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⑧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答题时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最后分析其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