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经典医学-精简考点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治未病”养生防病原则:未病先防,即病防变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味厚则泄,薄则通,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
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生病起于过用”
毛脉合精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五藏六腑皆令人咳
神不使
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主之。
太阳病,发汗后,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生姜泻心汤主之。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病,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三阳合病,白虎汤主之。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内外十虫到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
百合病,百合地黄汤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逻辑井中复试说脏话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
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
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妇人宿有癥病,桂枝茯苓丸主之。
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
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出汗、
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冰大鲸鱼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辛凉轻剂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求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湿热证,数日後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湿熬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太阴风温、 温热、 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名曰湿温,三仁汤主之
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