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糖尿病,构筑糖尿病预防的三级防线,
提高生活质量
一、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糖尿病?
1.几年前,或许您都没有听说个这种病,或者认为它只是富人们才会得的“富贵病” „„ 今天,问问自己的亲戚朋友,我们总能找到患有糖尿病的朋友„„
2.糖尿病在全世界广泛蔓延,(插入PPD1流行病学3)目前全球共有2.85亿人患有糖尿病,另有3.44亿人群正处于糖尿病前期,中国、印度和美国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三个国家。
3.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插入PPD2流行病学4)目前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9.7%,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达到9240万,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多达1.48亿。成为继心血管,肿瘤之后排在第三位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那么患病率与咱中国的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的老龄化,平均寿命的延长,城市化倾向(现在是越来越多的人员涌向城市),还有生活的西方化(在国外已被淘汰的垃圾食品,像肯德基,麦当劳在我国到处都是。在一些大城市,5分钟就能见到一个肯德基,而我们中国是每28秒钟出现一个糖尿病患者。
4.(插入PPD3 流行病学11)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向人们呼吁:
重视糖尿病,刻不容缓!
1
二、糖尿病的“礼物”——可怕的并发症(插入PPD3流行病学6)
会引起全身多脏器的损害 侵犯到脑.:可以引起脑梗塞。
侵犯到心血管: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而心血管疾病患者致死致残或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累及到肾脏:可引起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致肾功能衰竭(也就是尿毒症 大家都知道肾脏是人体的排泄器官,一旦它坏了,小便是排不出来)只能靠透析来维持生命,那不光人受罪花费也很大。
眼睛:可引起青光眼,白内障,视物模糊看不清东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20-40%出现视网膜病变,8%视力丧失。
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手脚麻木,刺痛感,身上有小虫子爬的感觉或脚上有踩棉垫的感觉。
糖尿病足:也就是烂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一旦失去了双脚就意味着日常生活是很难自理的。对这一点深刻体会莫过于因糖尿病足而截肢的患者。不要小看一个针眼,一个很小的伤口,还有脚气等都有可能导致截肢。
201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显示:在三甲医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下肢血管病5.2%。
由于目前这些资料主要来源于城市的大医院,估计有较大偏差,目前多数的糖尿病患者病程短,控制差,这意味着在10年、20年后,
2
糖尿病并发症将会是中国卫生系统的巨大挑战。 三、了解一下那些人容易患2型糖尿病?
1.有糖尿病家族史 2.肥胖 3.多食 4.老龄 5.既往有妊娠糖尿病的妇女或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妇女 6.缺乏体力活动 7.巨大生活压力
四、糖尿病的诊断
有多饮、多食、多尿、乏力、体重下降的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
*≥11.1mmol/l(200mg/dl)
或空腹血糖** ≥7.0mmol/l(126mg/dl)
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11.1mmol/l(200mg/dl) 空腹血糖6.1到<7.0mmol/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称为糖耐量降低,这两种统称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指南相关数据显示:每年有1.5%-10%IGT患者进展为糖尿病,所以这一部分人群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五、糖尿病防治
在糖尿病的防治过程中我们应该构筑三道防线,这三道防线就是卫生部所说的糖尿病三级预防。糖尿病防治的三级预防概念是:一级预防的目标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在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中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延缓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下面来分别介绍一下:
3
一级预防:对象是一般人群,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又称为初级预防。一级预防措施包括:
1.健康教育 糖尿病的人群预防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教育对象不仅是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还着眼于以预防为目的的公共教育,使整个社会提高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以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2.预防和控制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肯定的危险因素。肥胖者,尤其是高血压肥胖者,减轻体重就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肥胖者应严格限制吃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的过分摄取。
3.加强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 经常性的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体重,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4.提倡膳食平衡 提倡膳食平衡首先要调节饮食,避免能量的过多摄人。可用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取代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有益于控制血糖,改善脂蛋白构成,因此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该首选。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人。血清胆固醇是饱和脂肪酸高水平摄人的标志。有糖尿病阳性家族史且血清胆固醇高的人尤应注意避免饱和脂肪酸的摄人过多。提倡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限制脂肪摄人到总热量的30%以下。
4
5.戒烟、限酒。
特别是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主要措施是在这些高危人群中筛查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者,也就是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这部分人群是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态,其转归具有双向性,既可转为糖尿病,又可转为正常。因此,在此阶段采取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和临床意义。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对糖耐量降低的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6年,可使以后14年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风险下降43%。其他国家的一些研究例如: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美国预防糖尿病研究计划等,均显示出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5
二级预防:是预防确诊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1. 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尽早地发现糖尿病,尽可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达标、纠正高血压、血脂紊乱和肥胖以及吸烟等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2. 对2型糖尿病病人定期进行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了解病人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关的疾病或代谢紊乱,以加强相关的治疗措施,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比如
眼:视力、扩瞳查眼底
心脏:标准12导联心电图、卧位和立位血压
肾脏:尿常规、镜检、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或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血肌酐和尿素氮筛查
5
神经:四肢腱反射;立卧位血压;音叉振动觉或尼龙丝触觉 足: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情况和缺血表现;皮肤色泽、有否破溃、溃疡、霉菌感染、胼胝、毳毛脱落等;询问有关症状
血液生化检查: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LDL-胆固醇和HDL-胆固醇)、尿酸、电解质
三级预防:减少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DCCT试验和UKPDS试验均证实严格的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和阿司匹林的应用,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五、糖尿病的常见误区
因为在平时工作中接触病人时发现,大部分患者对糖尿病的健康知识认知不足,产生各种各样的误区,导致病人不能接受合理规范的诊治,所以今天借此机会,就糖尿病防治的几种常见误区作简要介绍,希望能够纠正一些固有的错误认识,帮助广大病友建立科学、规范的防治观念。
误区一:糖尿病主要是由吃糖或者吃甜食太多造成的。 其实,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高热量、高脂饮食,体力活动过少,肥胖,年龄增加,心理压力等。这些在我们周围的人群中都很普遍。
误区二:血糖稍微高一点,不治疗没关系。
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我们把糖尿病称做隐型杀手,对于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稍微高于正常时,身体可以没有任何不舒服的
6
感觉,因此忽视了对疾病的诊治;还有一些患者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血糖高,却不主动接受治疗,不知不觉中就是在这稍微增高了一点的血糖却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危害,比如:冠心病、中风、截肢、失明、尿毒症等等。当这些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时,一切悔之晚矣。
误区三:血糖已经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就不需要进行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了。正确的做法是,糖尿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需要终身治疗。
误区四:只要多吃降糖药,就可以不控制饮食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
误区五:认为某些食品(比如常说的南瓜、苦瓜)可以降糖,或是认为有些保健品能够治愈糖尿病。这些都是不对的,食品和保健品都不能有效降糖,更不能治愈糖尿病,根本不能代替药品。
误区六:只吃药,不复查
化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有的病人一直吃着药,但是血糖并没有控制达标,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原因就在于此。建议糖尿病人人手一台血糖仪,随时监测血糖,不仅是空腹的、还有餐后、睡前或是随机的。在此顺便说一下控制血糖理想的标准:空腹血糖 4.4-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8.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值 <6.5,
7
误区七:糖尿病监测只需要检测血糖就够了。实际上,监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包括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控制的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误区八:打胰岛素会有依赖。
糖尿病治疗专家指出,很多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认为胰岛素是“激素”,打了以后就要一直打下去,会产生“依赖”,因此对胰岛素有恐惧感,宁愿吃四五种降糖药也不愿打胰岛素。
其实,在实际糖尿病诊疗中,医生会建议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首先会对其胰岛功能进行评估,如果胰岛功能确实已经衰竭或是有了衰竭的趋势,则会建议进行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最理想的药物,也是最安全的治疗方式,只要掌握好胰岛素剂量,就可以控制好糖尿病病情。
误区九:频繁换药
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
误区十:抱有悲观态度。
8
很多糖尿病人说:糖尿病反正是治不好的,我就不吃药好了。糖尿病是不能治愈,但可以控制。好比一个猛兽,你不能杀了它,也不能改造它不伤人,但可以把它关起来。只要不放出去,就不会有问题。
所以,要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正确认识和治疗糖尿病,同时需要社会、家庭、医生共同努力,帮助糖尿病患者构建三级防线,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残率。而我们糖尿病患者呢,不但应该管住嘴,也要迈开腿,走到外面去多多参加运动。运动可以让你拥有更充沛的精力,放松心情,使你更愉快,对自己的身体更自信,最后,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和生命!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