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庙初中 李凤伟
临近期末,为了更好的搞好期末复习,进一步提高八年级历史教学成绩,顺利地迎接期末考试,现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一、教情、学情分析
八年级历史本学期内容多,而且课时少(每周只有2节课),教学任务艰巨。本次复习时间较短,差不多只有两周的复习时间。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学困生依然很多。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比较单一,缺少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比较多,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自控能力差,学习态度较差,学习目的不明。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并根据实际情况,特作计划如下:
二、
1、做好思想工作,切实预防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让学生安下心来认真复习,查找不足之处。
2、立足基础,精心设计题目和练习,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3、组织学生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 4. 及时检验当堂学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5. 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
6、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教学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7、加大个人辅导力度,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三、期末复习安排:
关于期末复习,我主要分了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提升阶段。
基础阶段:计划4课时,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精心设计好复习提纲。上课时,先由教师概述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学生根据提纲列出的每一课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记忆。从课本中提炼一些填空题,精选部分选择与判断题进行达标检测,及时反馈,扎实基础。
提升阶段:计划2课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复习巩固。通过精选材料题及问答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检查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答题规范各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应试素质。 在材料题的处理中,以点拨为主,以学生记忆为辅。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题,关键的是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既要让学生好好审题,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材料题看起来题目很大,其实答案很简单,所以一定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组织政治语言,拓宽思维,把材料题答完整,答完善。
四、期末目标:
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较差学生争取多一些达到及格,尽最大能力使历史学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尽自己最大努力,使大部分同学更优秀,让全体同学达标合格。 附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
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年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时间1954年9月 地点:北京;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新课标第一网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倡导:中国、印度、缅甸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总理“求同存异”方针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时间:1953---1957年;
(3)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动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遗憾:被中断,没有坚持。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2、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二、经过
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 2、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
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1964年10月:原子弹 1966年10月:导弹 1967年6月:氢弹 1970年4月: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49年:海军和空军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宁波三州(广州、温州、福州)。
3、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二、教育
1、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 三、其它: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解决港澳问题------一国两制(邓小平):
1、一国两制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2、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一国两制”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二、两岸交流
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通过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邯郸钢铁总厂。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1991年我国加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第四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起源于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
二、种族: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 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罗河---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亚
公元前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佛教: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
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东亚、东南亚 传入中国:汉朝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征
经济上:海外贸易频繁;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议会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
1、民主政治的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及梭伦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现: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事的公民发放津贴。------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公元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2、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时间:646年
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二、阿拉伯
1、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地点---麦加;人物---穆罕默德。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统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封建制的确立(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制 2、等级制:公、侯、伯、子、男、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 二、基督教
1、创立: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人物---耶稣(基督—救世主);核心
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2、教皇国----丕平献土
3、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上拥有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文化上垄断文化。-------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
琅城(争取自治权);城市兴起的意义: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并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
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为土耳其灭亡。
二、启示: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就是因为拜占廷人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之中。 第五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文明冲突的种类: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区域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冲突的表现: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欧几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写了《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有固定的发音。 二、文学的基石
1、史诗: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含神话传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阿拉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三、凝固的艺术
埃及---金字塔;希腊---帕台农神庙;罗马---圆形竞技场;法国---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沙特阿拉伯----麦加清真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