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2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V0I.26.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Fleb.2013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用学应用分析 刘 静 (商丘工学院传媒与现代艺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言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应用,这对提高学生 的语言运用能力十分有帮助。本丈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学应用的分析,使学生再掌握语用学相关原则的基础 上,提高自己的语言应用那能力,从而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用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3)02—014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3.02—07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二)礼貌原则 语用学是用来研究在一定的语境中的话语生成与话语理 礼貌原则是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美国语言哲 解的学,它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同样的单词或句子在不同 学家格赖斯曾经说过,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 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折射,因此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 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尤其是用来解释会话结构的“合作 境,语言的含义就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就对语言的接受者对话 原则”。但是有时为了谈话的顺利进行,交际双方有时不尊重 语的理解产生障碍和偏差。 合作原则,可能是出于说谎或是出于故意,也可能由于礼貌或 因此,言语的发出者和接收者都要考虑具体的时间、地点 语境的需要,说了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这是出于礼貌地需 或空间、场景,要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选择不同的 要。讨论合作原则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礼貌原则。语言学家利 语言形式,这是语言交际的科学方式,也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 奇曾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 力的具体表现。 法解释的现象,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 二、语用学研究的内容和原则 用Leech的话说,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补的。是谈话友好 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发展,语用学与社会很多领域都有联 进行的必要前提。 系,比如,社会学、心理语言学、句法学、认知学和语义学等。在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语用学应用分析 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语言研究者要考虑到诸多因素,才能达到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的影响,外语教学中存 最佳的语言效果。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语言使用者的言 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语言的实际应 语行为、会话结构、信息结构、语言预设和指示语等。同时,为 用;只注重语法和笔试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口语能力的训练等。 了更好地进行语言分析,言语研究者还要遵循相关的语言研究 面对这种情况,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是迫在眉睫的问 准则,这些准则主要指配合原则和尊重原则。 题,那么语用学的研究就十分重要了。 (一)配合原则 (一)口语和听力教学 配合原则也可称为合作原则,意思就是在语言的传输过 听力和口语教学中,往往会因为语言发出者有意识地违 程中,为了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言语的发出者和接收者要相 背合作、关联和质量能原则,而使得语言变得十分含蓄,这时 互合作,以达到最佳的交流效果。配合原则在实施的过程中, 语言接受者必须在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去推测会话的含义,即 还要遵循关联性原则、数量原则和质量原则,才能达到较好的 当听话者觉察到对方的话明显违背了准则时,就要设法洞悉 效果。 其深层含义。 关联性原则是指语言的发出者所使用的语言和谈话的内 例如: 容必须相关。关联性原则关注交际与认知。它的目的是为了 Teacher:Do you improve your English listening? 结合交流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示,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理解。‘ Student:I hate English:I like chemistry. 但前提是语言必须和交流的内容相关,且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 Q:What does the student mean? 和交际目的。例如:如果谈话的主题是英语学习,那么无论是 (A)He didn’t improve English listening. 言语的发出者还是接受者都必须围绕这一话题,仅仅一方维持 (B)He may stop his education. 谈话将很难继续下去。 (C)He want to change his major.. 数量原则是指语言发出者所传授的信息要适量,不能过多 (D)He like physics. 或者过少,否则的话会对语言接收者的理解产生偏差。比如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学生违反了数量原则,没有直接回答 说,当别人请你描述一个人的品行时,描述着应该适量的描述 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答非所问,说自己不喜欢英语喜欢化学, 被描述对象,而不应该东拉西扯,否则影响交流的效果。 暗含出他想换专业,答案选(C)。 质量原则是指语言发出者的话语要有理有据,这样才能支 (二)词汇教学 持自己的观点,使交流健康进行。 传统的词汇教学过多的重视了词汇的组合和意义,而忽 149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第26卷第2期 视了词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大 量的单词,但是最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却一知半解,阻碍了正常 的交流。 语用学是研究特定语言环境下语言的含义,和不同语言环 境中词语的含义以及词语的合理应用。这就要求语言的翻译 者不仅要掌握语言的字面意思,还要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暗含 的意思,这样才能正确的翻译出文章应有之义。比如说:Don’t say anything,or my heaa wiH be angry.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可 以有两种不同的翻译结果。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文章的上下文理 解句子和词汇的意思,词汇的意思来自语境而非词汇本身。 例如:A:What’S on the computer? B:Nothing. 语境一:此句话的发出者的爱人在一旁,先前说话人可能 影响到了此句话发出者的爱人,所以可以翻译成“别说了,否则 我的宝贝要生气了” 语境 ̄.:heaa指语言发出者的心脏。可以翻译成:“别说 了,要不我就生气了。” 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单词“nothing”可以解释为不同的 含义。如果B正在看书的话,意思就是“电脑没有什么好玩 的”;如果当时停电了或者出故障了,意思就是“玩不了”。可见 语言环境的不同对词汇意义的准确理解影响巨大。 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交流,词汇作为核心教学至关重要, 任课教师一定要打破传统的“只记不用”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 语境中记忆单词,从而为后期的篇章学习打下基础。 (三)阅读和翻译教学 可见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语言的语境十分重 要。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提醒学生养成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语 境的良好习惯。 (六)写作教学 在阅读和翻译学习中,语用学的使用更显重要,因为语言 学习者在受到单词本身意思的影响和不考虑语言环境的情况 下,无法正确理解篇章的含义,他们很容易忽视语言的语用含 义。而只考虑表面的意思。这时,运用语用学理论和执行原则 将会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例如:“Gone with the Wind” 译一:随风而逝 译二:飘 英语写作一直是困扰英语学习者的突出问题,即使作为拥 有了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的英语专业学生,仍然很难写出较 好的英语文章,其主要表现在内容贫乏、修辞及语法错误等方 面。传统的写作教学是侧重于学生课后写,教师课后批改的模 式,师生双方都很辛苦,却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在学生写作的 过程中,不注重所写材料的语用含义,即使语法和结构不出现 错误,但是很难写出地道的英语,特别是外国人读的时候就很 难理解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 这两种译法都要考虑语言的环境,如果语境指的是人的青 语用含义,指示语和相关语用原则的应用,就可以使文章既没 有语法错误又十分地道。 例如: 春,可以使用第一种译意;但是如果是在翻译文学著作,第二种 译意将更为妥当,文学巨著《飘》就是来源于此。 (四)语法教学 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因为没有考虑到语言的 语用含义,学生会直接写成“tht ̄e stooges is more powerful than Zhu Geliang”.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因不太了解中国历史. 提到语法,首先映人头脑的是密密麻麻的语法规则,语 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先记住语法理论,然后进行机 械的语法训练,容易忽略语言环境。 例如:在一个房间里,B开着音乐。 A:Do you feel happy tIl the music? B:No. 所以不知道“诸葛亮”是谁,即使语法和结构不错也很难很难看 懂这句话。但是如果考虑到文化原因写成:“Two heads Rre bet. ter than one”这样就好理解的多,而且十分地道。 四、结束语 如果B回答NO的话,那就曲解A的意思了。根据语言环 境,很显然A很难忍受音乐嘈杂的环境,但又不想直接让B把 音乐关掉,在遵循礼貌原则的基础上,A委婉地说出自己的意 思,但是B理解错了,可见语法教学中是离不开语用学的。 (五)翻译教学 以上概述我们可以看出,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十 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任课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灵活的掌握语言,顺利地进行 言语交流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Leech,G,Pficinples ofPragmaifcs[M].London and New York:ongman,L1983 [2]何兆熊.新编语言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张丽.语用学和大学英语教学浅析[J].考试周刊,2009(39).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文旭.中国语用学20年[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1994(4).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