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游戏;教师;提供者;角色定位;扮演角色;组织者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新纲要》对教师角色的调整与定位,引发了对新型幼儿教育中师幼关系研究的一个热点。提倡教师与幼儿平等交往,教师平等地对待和尊重幼儿,既是幼儿的权力与成长的需要,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榜样和教育。因此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
回顾以往传统的课程模式,教师往往机械地执行课程计划,阐释某些概念,帮助幼儿掌握学科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缺乏自主性、创造性。幼儿园整合教育课程给教师的创造、儿童的参与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在整合课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更是资源的整合者,需要创造性地协助幼儿主动去获得知识与自我发展。因此,我们应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形象,努力成为幼儿成长的观察者、幼儿发展的促进者、幼儿创新的合作者。 1 教师是幼儿成长的观察者
关注兴趣幼儿园整合教育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观察。注重一日活动中的观察,捕捉着孩子一瞬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评优争先,激发教师观察记录的热情。要想真正激发教师观察记录的热情、提高观察记录的效果,首先必须彻底改变那种写好写差一个样,认真写
和应付写一个样的不正常现象,必须使教师认识到该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个人职业形象的树立,专业能力的提高。但最重要的是要让教师在观察记录中充分体验到个人成长的快乐。
因此,管理者要摒弃以往只开展课堂教学、基本功、论文撰写等项目的评比,积极开展“我们孩子的那些事”、“我的闪光教学故事”等观察记录类的评比,参评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展示,其他教师进行“真实性、艺术性、启迪性”评星,最后以得星多少评奖。这样促进了教师之间观察记录的交流,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了观察记录的水平,同时也让教师体验到做一个会观察、会记录教师的成就感。
教研跟进,让教师观察记录发挥实效。在日常工作中,很多老师认为观察记录是“形式主义”是“花架子”,不如“踏踏实实地管好孩子”来得实在。因此让观察记录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是观察记录最终在幼儿园扎根,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的最佳途径。在我园结合观察记录评比,对教师认为有启迪性、有价值的“教师观察”,年段或幼儿园教研组,以此为主题进行研讨,通过行动跟进等形式形成教学的策略,一方面使园本教研有源头活水,另一方面使观察记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2 教师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据此提出适当的发展目标。所谓适当,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它是儿童已经完成的发展
系统所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水平是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是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的可为之处正在于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明确他可能并应该达到的水平,使教学活动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同时,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具有差异性,因人而异地提出发展目标,因人而异地使用教育手段,是对因材施教的全面理解。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之上。这种了解和理解要求教师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如在整合活动“伞的世界”中,降落伞引起了孩子们很大的兴趣,他们问:“降落伞是什么样子的?”“降落伞有什么用?”于是有关降落伞的讨论开始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对降落伞的了解不断加深。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笔者又提出疑问:“什么样的降落伞又稳又安全?”“它们是学谁的本领?”教师启发性的语言引导,使幼儿产生了继续探索“降落伞”的兴趣,促使了活动进一步开展。
在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活动时,教师是旁观者的角色。但活动中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要参与到活动中去,引导幼儿分析、解决问
题。如,在一次建构“房子”活动中,诸哲明用卡纸做成了“房子”周围的栅栏,可他不太满意,又用插塑玩具替代了卡纸,似乎还不太满意,又到处寻找合适的材料,但没有找到。这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无奈的表情。于是教师把他领到美工区,指着一些吸管问:看看这里有你需要的材料吗?他看了又看,选中了奶茶吸管,当他拿着满意的作品向小朋友和老师展示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感到了成功和自豪。教师通过建议性的物质引导,不但帮助幼儿解决了困难,同时也使幼儿建立了自信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适宜地提出建议和引导,帮助幼儿解决困难,使活动走向深入,激发出幼儿更大的求知欲望。
3 教师是幼儿创新的合作者
教师不但是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教师只有放下架子,参与到活动中去,融入到幼儿群体中,做到物环境和心理环境并重,技术环境与人际环境兼顾。尊重幼儿个性,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搭建舞台,提供机会,努力创设一个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交往互动的环境,让幼儿乐学、爱学、会学,从而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在实践中注重以下几种方式: 3.1 体验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导演。引导得法,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要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要把自己完全当作一个幼儿,去感受、体验幼儿的思想、感情、认知,抓住教育的契机。
3.2 参与式教学
教师不但是教学工作的引导者,更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和幼儿间不应有“师道尊严”,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幼儿、教师和整个活动成为一个整体。 3.3 对话式教学
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幼儿间不只是导与被导的关系,而是在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前提下的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2-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创设幼儿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是幼儿对话的前提,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
每一个孩子就如同一本本书,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需要我们用心去欣赏、研读,及时给予支持。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了解每一个幼儿,才能真正走进每一个幼儿的心灵,和他们一起探索世界的奥秘,从而为每一个幼儿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责任编辑:丁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