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生》与电影《人生》之我见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作家柳青
小说《人生》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因为村官的儿子顶替自己乡村教师的位置而回到土地,后又被当作讨好其当局长的叔父的工具走后门进入城市而离开土地,最后被揭发受到组织处分又再回到土地。期间,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了一个艰难选择的悲剧。
有这样一句佚名哲言:“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你所能改变的,接受你所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用在高加林身上似乎十分的不贴切。按一般人的想法,既然人家三星是村官的儿子,那么被人家家里用关系把自己给顶替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人家手里有权有势呢。那么普通村民,或许就像加林父母亲一样会认为,这个时候加林就应该接受这样无法改变的事实,忘记那些白纸本黑笔字,老老实实当个和黄土地热太阳相伴一辈子的农民好了。可是加林他不同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不接受这样不明不楚的人生,他不愿轻易抛弃自己的梦想和一腔诗情和热血;在他遇见城市姑娘黄亚萍时,他本不应该忘记那个用尽真心实意来爱他的农村姑娘巧珍,不应该忘记那些心中最真实最淳朴的美好,然而他选择了抛弃,选择了去伤害那颗一心为他的珍珠般的心灵……可是最后的最后他又得到了些什么,失去了什么?他回到了土地,新的人生重新开始。
诚然,人生,这是个十分宽泛的话题,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不好表现。小说细腻、传神;电影具象、丰富。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表现风格,各有各不同,各有各特色。不过诚然,看完电影和读完小说后我的感受是不同的,的确,这是两种表现形式。 小说中加林赶集卖馍一段对于高加林内心的不甘与羞恼描写的十分细腻,其中还有一个细节,“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他觉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一个农村老太婆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着。”,电影中将这一段表现为镜头内以加林的视角出现了一个同样提着竹篮卖馍的老太婆。不过我觉得这段电影改编的不是很好。首先,我在第一次看这个片段时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会忽然间出现这样一个婆婆,如果没有读过原著,这一幕很难表现出加林内心的汹涌澎湃。若是电影改编我觉得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比如多一些加林内心的独白,或者是面部表情的表现,再或可以换一个场景,让加林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更具体地表现出他的尴尬与不甘。
再如加林在车站偶遇张克南和黄亚萍这一段,有这样一个细节:
“尽管张克南这些话都是真诚的,但高加林由于他自己的地位,对这些话却敏感了。他觉得张克南这些话是在夸耀自己的优越感。他的自尊心太强了,因此精神立刻处于一种藐视一切的状态,稍有点不客气地说:“要买我想其它办法,不敢给老同学添麻烦!”一句话把张克南刺了个大红脸。”这一段如果用原文来做台词表现的话,那么未免显得有些太仓促,毕竟对两人的话里话作者很清晰的做了补充,这样读小说的人就能够想象出两人当时不同的心理状态。然而到了电影里,毕竟现实只会表现“表面”的一套,对人物内心的想法则会不容易显现,所以这一段我觉得电影的表现效果不是很好,很容易就“漏”掉了这个细节,表演
的话也许可以将人物语言做些改动,把那些话里话更直接的表现些,毕竟,在很短的放映时间内人们需要一个吸收和反应的时间,这样就需要内容上的更加易懂。
小说的话,以文字作为工具,可以将所听,所闻,所见,所思,所想娓娓道来,而读者也将可以随着文字而自由想象,勾勒出小说中描绘的画面,进入那文字的世界,看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悲欢离合;另一方面,电影则更偏向具体的实体展现,以再现生活场景作为表现形式来“演”出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论。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无疑是有难度的,是需要技巧和经验相结合,需要对文学原著的深刻理解和升华,做到这点,我觉得谈电影改编才是现实的。
就《人生》而言,个人觉得影片对于加林和巧珍之间的爱情表现的不是很好,有“一边倒”的趋势,就好像时刻都只有巧珍一心苦苦等待与付出,然而实际上在原著中,加林对于巧珍的爱也是深切而热烈的,喜欢巧珍的程度也要比电影中所表现的更加深更加浓,比如:
“高加林由不得认真看了一眼前面巧珍的侧影。他惊异地发现巧珍比他过去的印象更要漂亮。她那高挑的身材像白杨树一般可爱,从头到脚,所有的曲线都是完美的。衣服都是半旧的:发白的浅毛蓝裤子,淡黄色的的确良短袖衫;浅棕色凉鞋,比凉鞋的颜色更浅一点的棕色尼龙袜。她推着自行车,眼睛似乎只盯着前面的一个地方,但并不是认真看什么。从侧面可以看见她扬起脸微微笑着,有时上半身弯过来,似乎想和他说什么,但又很快羞涩地转过身,仍像刚才那样望着前面。高加林突然想起,他好像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和巧珍一样的姑娘。他仔细回忆一下,才想起他是看到过一张类似的画。好像是幅俄罗斯画家的油画。画面上也是一片绿色的庄稼地,地面的一条小路上,一个苗条美丽的姑娘一边走,一边正向远方望去,只不过她头上好像拢着一条鲜红的头巾„„”
从描写中可以窥见,巧珍是个漂亮而且迷人的农村姑娘,她淳朴她热情,她深深吸引着加林。诸如此类的描写在文中还有很多,所以我觉得电影中对于这点表现的不是很充分,也就为后文的悲剧没有做好相应的铺垫,这一点有待改进。
当然,文字也有它的苍白之处,毕竟它没有实物,也没有色彩的支持,而电影则可弥补这一点,例如小说中写到“驴儿打着响鼻,蹄子在土路上得得地敲打着。月光迷迷朦朦,照出一川泼墨似的庄稼。大地沉寂下来,河道里的水声却好像涨高了许多。大马河隐没在两岸的庄稼地之中,只是在车子路过石砭石崖的时候,才看得见它波光闪闪的水面。”,这一段文字着实很美,但是毕竟只能想象,而陕北傍晚柔媚的风光却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象的。电影中这一段镜头很慢,缓缓地赋予这段文字以实物还有缤纷的色彩,很美很美,这是电影的魅力。电影也将人物具象话,让他们有血有肉,有细微的动作和表情,一举一动皆有情。那些迷惘的表情、欢喜的表情、害羞的神情以电影这一形式表现出来就更加的具体而生动了,这是电影的特色,赋予文字以生的灵动。
再说改编,小说《人生》的改编电影无疑有很多“留白”之处,言未尽而意已现。小说最后加林被处分后回到了土地,村人们却不计较而去关心他安慰他鼓励他,最后以加林发自肺腑的一句“我的亲人哪„„”作结,余音未了,感人至深。电影中则恰到好处的以加林回到村里,站在山丘之上远眺熟悉的土地和人家收尾,似还未言尽,却实际而含蓄,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一抹悠悠的余韵。
我喜欢文字带来的悠然和那种自由联想的体会,也喜欢电影带来的具体化和实物化,真实而确切。二者相互补充相互联系无疑是最佳的表现形式。
小说很精彩,电影也不俗,各有各的长处。文字的魅力不可忽视,改编成具体的电影是不容易的,这需要对于文字的深刻理解和自己感悟的升华,这样才可以早就一步成功的改编电影。就《人生》而言,个人认为小说在表现人物和内在精神上略胜一筹,不过改编电影改进后一定也会十分出彩。
文学名著是经典和财富,那些丰富而生动的文字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故事和体验。文学名
著通过作家别具匠心的文字借故事的发展、人物的成长、情节的曲折来展现作者的所思所想所念,让我们在阅读中细细体味,静静思考。将文学名著改变成电影无疑是将其推广的一种好方式,让更多的人去感受文学名著的魅力和精彩之处。只是我觉得,要想将文学名著精彩地改变成精彩的电影,需要对于文学名著的深刻理解和一份感悟上的升华,要有自己的理解和适当改编,文字的表现形式不一定适合电影的表现方法,需要随对文字做出适当改编,从而可以更好的以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上即是我以路遥小说《人生》的改编为例对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的看法,初学浅见,敬请指正。
谢谢!
刘丹 11281014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计科1101班
2012/5/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