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原因

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原因

来源:筏尚旅游网
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原因初探

2002年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00年32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研究结果。在经合组织对每个国家4500—10000名15岁学生阅读能力的调查中,芬兰位居榜首,科学素质仅低于韩国、日本,数学素质低于日本、韩国、新西兰。芬兰基础教育不仅总体水平高,而且不同地区各校之间的差异也最小。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质量方面,芬兰有哪些经验可资我国借鉴?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调研。

芬兰教育部长玛娅·拉斯克女士认为芬兰基础教育取得这些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芬兰的全民教育和经费体制。芬兰教育面向全民,人人有免费接受从学前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平等机会,教育的责任是提高全民族的知识和技能素质,使每个人都能顺利进入知识信息社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芬兰经济衰退时,政府的预算中仅军事经费没减,但增加了教育和研发经费。经济复苏后,利波宁政府坚持执行教育科研经费持续增长战略,始终比GDP增长率高。第二是重视教师队伍。所有教师都必须具有硕士文凭以上学历和教师资格证书,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免费为教师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第三是完善的全国图书馆免费网络服务。中央和城乡政府联合投资建立全国图书馆网络,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全国各图书馆的借阅服务。

芬兰基础教育概况

根据1998年芬兰的基础教育法,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的社会成员。450个市政府负责义务教育工作。学校分六年初级阶段和三年高级阶段,儿童入学年龄为7岁,16岁完成义务教育学业。每年上学190天,8月中旬开学,次年5月底结束。有秋季假、圣诞节假和一周滑雪假(家长陪同),任何假期都不给学生留作业。现有4千多所学校(学生人数10—900不等),学生60万人,新生6万多人,教师4万人。

结束义务教育不进行全国考试。学生可以报5个志愿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体育或护士学校,根据学生各学年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53%的学生入普通高中,33%上职业高中,4%上第10年级补习为主以便能升高中,仍有8%不愿直接升高中学习。

芬兰有448个城乡政府。9年制学校、高中属于城乡政府所有,由教育局负责行政和教学管理。中央政府根据各年级的学生数目拨57%的管理经费,城乡政府负担另外43%的费用(包括校长和教师等的工资),以确保充足的经费来源。教育局聘任校长,与不同的教师组签署集体合同,教师工会出面谈判工作量和工资问题。教育局给学校使用所获经费的自主权,在学校对每年经费效益进行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意见。

2001年政府平均为每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花费2700欧元。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午餐、医疗服务、在学校发生意外事故或疾病的医疗保险。为避免不必要的长途跋涉,在六年初级阶段,儿童就近接受基础教育。由城乡政府负责安排上学距离超过5公里的孩子及残疾儿童的往返交通,或提供50欧元交通费。北部拉普兰地区因旅途太远,学生可住校。

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原因的初步分析

1、九年义务教育体制由来已久

芬兰有一百多年重视全民教育的历史。早在1917年芬兰独立后,1921年就开始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芬兰政府讨论了如何保持全民族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战略,把普及教育置于国家政策的中心,于1976年开始采取小学基础教育和初中综合教育连贯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制。为使全国不遗余力地坚持7—16岁义务教育,1998年颁布了“基础教育法”。芬兰普及教育的宗旨是在不给学生为考好成绩、升年级和获证书的压力下满足孩子们天生的求知欲,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这是芬兰全民族基础教育整体素质高的历史原因。

2、教育科研经费持续增长

哈洛宁总统在2001年元旦发表年讲话时指出:近年来芬兰国民经济发展很快,教育工作对芬福利制度非常重要。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改革了教育体制,保证青年人和成年人能够掌握应对未来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强调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工作重点。2001年末在世界经济论坛和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发布的国际竞争力最新排名表中,芬兰已超过美国和新加坡跃居第一。2002年2月14日利波宁总理在伦敦经济学院作了“欧洲未来—芬兰模式”的演讲,对芬兰获得成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行之有效的福利制度、发达的教育和培训、政府和私人部门巨额的研发投入、公开竞争等等。“发达的教育和培训”列为成功的第二个重要因素。

除了重视基础教育以外,芬兰的教育科研经费持续增长。2001年教育部教育科研经费为50.97亿欧元,年增长率高达8%(2000年为4.78%),普通教育经费占全年经费的31.4%。虽然2001年GDP增长率仅为0.7%,但中央政府2002年教育科研预算仍比2001年增长7.2%,在国家预算中达15.5%,占第三位,仅次于占22.7%的社会健康经费和占16.1%的财政经费,占2002年GDP的7%(欧盟国家平均为6%)。国土仅33.8万平方公里、人口520万的北欧“千湖之国”芬兰,近几年来教育科研经费增长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居世界首位。中央政府和城乡政府共同提供充足的教育管理经费,为实施义务教育提供了基本保证。

3、充分发挥城乡政府和学校作用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为切实作到人人有免费接受教育的平等机会,448个城乡政府因地制宜设瑞典语学校或班,学校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特殊班提供半日或全日教育。坚持不设尖子班,不把学生分成优生、差生,成绩好的学生容许跳班,不给学校排名次、不办“重点学校”等。教师无权挑选学生,每个老师有义务和责任教育好不同类型的学生。教育局与所在地的学校,根据教学大纲共同设计本地的各门课程,并在对课程进行自我评估的基础上逐步改进。每月召开校长会议或举办培训班等,不断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大多数学校有董事会,由5名家长、1名教师、1名学生和几名社会成员组成,讨论课程安排、与当地社团合作等问题,校长任秘书。

芬兰各城乡政府与学校多年来积极贯彻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行使管理和教学职能,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真正做到了使所有居住在不同地区、智力不等的同龄人,都有机会免费接受同样的教育。没有因贫困、交通困难、智力差或身体有残疾而上不了学或辍学的学生。同时,最大程度满足有才华学生的求知欲和个人发展。

4、有特色的教师培训

教育法规定,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职位(多科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可在职业高中任教)。由于国家重视教育,教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普遍认同。教师享有相当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待遇。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各教育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免费为他们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以及攻读学位。芬兰10所综合大学均有教育学院,这些学院除开设常规课程外,还根据教育改革需要,增设了教育咨询专业。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教师的终身培训。

5、完善的全国图书馆网络服务

芬兰全国有989个公共图书馆,平均5250多人就拥有一个,人均占有图书馆的比例居世界首位。中央和城乡政府联合投资建立全国图书馆网络服务,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借阅全国各图书馆图书的服务。各图书馆还可根据读者的要求,利用全国图书馆网络从其他图书馆借调图书。当地图书馆主动为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每周还有流动图书馆免费到农村学校服务。如此完善周到的免费图书馆网络服务,既保持了芬兰人喜爱读书刊的传统,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根据教育部统计,平均每年每人从图书馆借阅20种图书和音像制品。

中国驻芬兰使馆教育组

内容提要 芬兰学生的各项素质在国际学生评价中位居前列。哪些因素使芬兰的基础教育处于领先地位?本文就芬兰的全民教育、经费体制、教师队伍建设和完善的全国图书馆免费网络服务等方面对该国基础教育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芬兰教育 基础教育

2002年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2000年32个国家参与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第一轮阅读素质调查结果。在经合组织对每个国家4500~10000名15岁学生阅读能力的调查中,芬兰位居榜首(加拿大第二、新西兰第三),科学素质仅低于韩国、日本,数学素质低于日本、韩国、新西兰。这成为许多国家的头条新闻,不少外国代表团纷纷访问芬兰,试图发现哪些因素使芬兰在基础教育的诸多方面居领先地位。 一、芬兰基础教育概况 1. 学前教育

芬兰6岁儿童中,有15%在小学接受学前教育,75%在2300多个日托中心学习。从2001年8月开始,由原社会福利部管理并收取托儿费用,改为城乡政府负责免费学前教育,并要求按教育大纲进行教学。教育方法是把儿童分成小组,鼓励他们通过游戏主动参加各种学习和活动,特别关注每个孩子对入学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学习内容包括母语、数学、道德、心理、环境和自然、健康、体育运动、艺术和文化等。每所学校和日托中心均配备计算机,在儿童玩耍的过程中教会其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同时给儿童创造学习外语的环境(Language Shower),如观看外语电视节目、学唱外语儿歌、张贴外语字母和常用语句等。

芬兰注重从小培养儿童养成阅读和书写的良好习惯。根据赫尔辛基市教育局的统计,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30%已能读写,上学1~2个月后,90%学生具有

了学习能力,一年级结束时仅2% 2. 基础教育

根据1998年芬兰基础教育法,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教授学生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自我发展,使他们成长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索、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学校分六年初级阶段和三年高级阶段,儿童入学年龄为7岁,16岁完成义务教育学业。每年上学190天,8月中旬开学,次年5月底结束。有秋季假、圣诞节假和一周滑雪假(家长陪同)。全国现有4000多所学校(学生人数10~900不等),学生60万,新生6万多,教师4万。

学生在六年初级阶段分班,每班由一个教师教授几乎所有的课。课程包括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国语(芬兰语或瑞典语)、两种外语、数学、环境和自然地理(生物、地理、环境、市政学)、宗教或伦理、历史、艺术和实践课(手工、视觉艺术、音乐、体育)。国家规定每节课45分钟,公共课程共5186课时,包括选修第二种外语152课时。学校可以重点发展自己的特色课程,如数学、音乐、体育,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可在一年级开设英语学习班。每学年结束,老师根据学生平日学习和测验成绩给平均分,要求家长签字。完成六年初级阶段学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选择到其他学校上7~9年级的课程。 在三年高级阶段,由专业教师授课。课程包括母语(芬兰语、瑞典语或萨米语)、国语(芬兰语或瑞典语)、两种外语、数学、生物和地理、化学和物理、历史和社会学、宗教或伦理、音乐、视觉艺术、家政、技术和纺织手工、体育、学习指导(76课时),公共课程共2660课时。学生选修课程共760课时,不在国家规定的课时内。根据学生的要求开设应用公共课程、高级公共课程、外语、信息技术等。

每学年分5~6个学段,每个学段6~7个星期,各学段结束有考试,4分通过,10分为满分。学段制使学生在本学段内的课程设置相对集中,一门课程从过去平均每周学习2个学时,提高到每周学习6~8个学时,基本上每天都要接触学段内规定的科目。学段制较好地解决了学生过去在学习同一门课程中,因学习时间间隔过长而容易遗忘所学知识的现象,避免了学段内学习科目过多、过杂的问题,也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将某一课程讲授得比较透彻。每学年结束,各学段各课程成绩单也要求家长签字。 一般90%的学生在3年级必修英语,5年级选修第二种外语。学生在7年级必修另一种外语或另一种国语,8年级选修第二种外语,可选已学外语的高级课程,也可学习新语种。在结束九年义务教育时,学生有机会学习4种外语(包括另一种国语)。城乡政府和学校决定初级和高级阶段开设外语的语种及哪个年级可开始学习。

结束义务教育时不进行全国毕业考试。学生可以报5个志愿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体育或护士学校等根据学生各学年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53%的学生入普通高中,33%上职业高中,4%继续第10年级以补习为主的学习以便次年能升高中,有8%不愿直接升高中学习。

3. 中央和城乡政府教育经费拨款及其管理体制

芬兰有448个城乡政府,包括68个城市、75个城镇和305个乡村。9年制学校、高中属于城乡政府所有,由教育局负责行政和教学管理。中央政府根据各年级的学生数目拨57%的管理经费,城乡政府负担另外43%的费用(包括校长和教师等的工资)。教育局聘任校长,与不同的教师组签署集体合同,教师工会出

面谈判工作量和工资问题。教育局给学校使用所得经费的自主权,在学校对每年

2001年政府平均为每个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花费2700欧元。学生享受免费教育、午餐、医疗服务、在校发生意外事故或疾病的医疗保险。为避免不必要的长途跋涉,在六年初级阶段,儿童就近接受基础教育。由城乡政府负责安排上学距离超过5公里的孩子及残疾儿童的往返交通,或提供50欧元交通费。北部拉普兰地区,因路途太远,学生可住校学习。

芬兰基础教育为什么能成功?值得国内教育深思

芬兰地处北欧,领土面积33万平方公里,接近我国云南省的面积,人口仅530万人。但是芬兰基础教育取得的成绩却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在2000年-2009年期间举行的四次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价(PISA)”中,芬兰学生的总体成绩名列世界前茅,赢得全球同行的赞赏,来自各国的取经团络绎不绝。

2010年8月,美国《新闻周刊》将芬兰基础教育列为世界第一。《新闻周刊》的文章这样描述芬兰基础教育:“芬兰的孩子们喜爱那种进度缓慢、懒散拖拉,学科内容包罗万象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可以随意穿各式各样的鞋,教师全部都是硕士毕业。对学生而言,课后得到老师的帮助和辅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全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都曾获得老师的课外单独辅导。”寥寥数语将芬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面貌和盘托出。下面介绍芬兰基础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追求平等的教育理念

芬兰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的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而不受其年龄、居所、经济状况、性别或母语的限制。尚在17世纪,芬兰典章中就定下规矩,年轻人必须学会识文断字,方有资格进入教堂举办婚礼。这种半强迫半鼓励的方式,开启了芬兰人重视教育的意识。1921年义务教育开始实施。1943年政府通过法律,要求各地方政府为所有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以保障全体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1958年宪法规定实行8年义务教育。1968年,议会提出口号:无论你在哪里,都可以接受到相同质量教育。1998年颁布《基础教育法》,称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文明与平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如果是人口大国,放弃一两百万人不会有损失。但是,只有500万人口的芬兰,必须照顾好每一个孩子,一个都不能放弃。

平等既是芬兰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目的地。

二、“综合学校”--芬兰教育最成功的尝试

目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同行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谈论或借鉴“芬兰模式”。然而这个模式的核心点具体在哪里?芬兰国际学生交流署秘书长、著名教育专家帕斯-萨赫尔伯格(Pasi Sahlberg)明确指出,就在于芬兰的“综合学校”(Comprehensive School )体制。

“综合学校”体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70年代以前,芬兰基础教育体系由初等学校、文法学校和市民学校构成。学生在初等学校(小学)毕业之后,分化随即凸现。经过考试分别进入文法学校和市民学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由此划定职业生涯。来自社会中上层的“尖子”学生选择文法学校,毕业后理所当然地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白领”。然而,大部分来自底层的学生在初等学校毕业后则被拒于文法学校之外,惟有进入市民学校,毕业之后,进入职业学校(Vocational School),成为“蓝领”。基础教育阶段便划分出人的等级。1950年,进入文法学校的学生仅占所有适龄儿童的27%。尽管芬兰教育始终追求平等,但当时的教育体制却阻碍了目标的实现。不少人问:生活在一个街区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

随着社会进步和民主化思潮的不断发展,芬兰政府意识到,双轨制学校体系因过早分流人才,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健康发展; 学校的等级制结构则违背了社会发展理念。1966年芬兰政府颁布《新法规》,1970年颁布全国课程方案,为改革现存的教育体制做准备。1972年综合学校改革肇始,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地推进。改革后原有的层级分割体系被废除,原初等学校、文法学校初中部和市民学校整合为综合学校(小学加中学); 而文法学校高中部演变为新的普通高中。同时,政府将综合学校系统纳入公共财政范围,所有适龄儿童,无论性别、年龄、种族、经济状况、家庭地位,均可在任何一所综合学校接受均等的九年义务制基础教育。

综合学校改革,在教学层面是将小学和中学纳入一个系统,连结了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有利于学业的衔接和教师对学生的跟踪培养。而从社会层面上看,将分流的年龄从10岁延后至16岁,毕业生的经济和社会机遇也得到普遍改善。同时,综合学校体系消除了种族、地位、语言、家庭收入对少年儿童教育水平的影响,打破了分流制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带来了更多更广更深的社会公平,真正实现了教育平等的理想和目标。

值得指出的是,综合学校普及后的二十几年间,一直争议不断。反对者称,将参差不齐的各类学生混入一个学校,影响教学质量,同样是埋没人才。直到2000年芬兰学生在PISA测评中表现出众,一跃而成世界先进,争议才告结束。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芬兰法律就规定,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硕士文凭。教师教育的一大指导思想就是把教师视为“基于研究的职业”,目的在于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这是芬兰教师培养的一大特色。“基于研究的教师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所教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必须以研究者的态度看待其教学工作;教师教育本身也应成为研究的对象。同时,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及时更新知识,各教育机构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免费为他们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甚至攻读学位。另外,芬兰从幼儿园教师到大学教师都是在综合性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这与大多数国家的教师在学术性不强的师范学院或师范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不同。芬兰大学培养的教师知识面较宽,知识结构较为合理,教育创新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在社会上象医生、律师那样受人尊敬。

许多教育界人士认为,芬兰义务教育的成功与其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密不可分的。

四、灵活的全国教学大纲

为适应综合学校改革之需,1985年芬兰颁发了新的全国核心课程大纲(National Core Curriculum),规定义务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核心内容,规范了综合学校的课程设置。与以前不同的是,此次颁布的教学大纲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指导作用,加强了地方和教师的自主性和决定权,满足学生的需要成为教学大纲的中心。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都有机会参与学校课程

的制定,使义务教育的课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未来工作的要求。 自1994年后,综合学校均以国家核心课程为指导,同时结合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课程。

目前,芬兰综合学校低年级(1-6 年级)阶段即有语言类选修课,高年级(7-9 年级)阶段开设的选修课比例占总课时的22%。允许学生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进度学习,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到其他学校选修课程。灵活的教学安排和自主的课程选择,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通过选修课,学生有了自主选课的经历,为将来进入不分年级的高中,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做好心理上和经验上的准备。

芬兰教育专家称,国家核心课程是继综合学校之后的又一个“新发明”。

五、普通高中实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

芬兰高中试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non-graded system)始于1987年,1998年颁布《普通高级中学法案》后,规定所有高中都要实行“无固定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无固定班级授课制”取消了年级的划分,学制极富弹性,学生在2-4年的高中阶段无需留级或升级,只需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课程以安排学习进度。“无固定班级授课制”打破了传统的固定班级授课模式,改变了过去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它根据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安排教学进度,将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纳入教学过程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个体不同倾向、爱好和发展要求的需要,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冲击。

芬兰基础教育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宏观方面,比如持续稳定的教育政策法规、国家的财政支持; 在微观方面,比如以评估代替督导、注重后进生的教育、强调学习减少考试,等等。可以说,芬兰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从而实现了对基础教育的最高期盼。

芬兰基础教育民主化初探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理念下,基础教育民主化越来越受关注。基础教育“芬兰模式”独具特色。本文以文献研究方式总结出芬兰基础教育民主化的教育制度、学习方式、课程设计、教师素质、终身教育5大特点以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芬兰;基础教育;民主化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10)07-0034-04

在以高科技、信息化为特点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交互越来越频繁。国与国的竞争不再是物质数量上的竞争,更多关注地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教育培养人的赛跑。地域小,人口少,而教育全球第一,教育体制全世界落差最小的芬兰,是如何办出成功的“芬兰模式”的基础教育民主化的呢?笔者就芬兰基础教育民主化问题进行了文献分析研究。

一、芬兰基础教育综述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04年在有世界4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测试项目中,芬兰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居世界前列。这个国家的竞争力世界有名,连续数年全球成长竞争力排第一,仅在全球竞争力的单项评比中,芬兰名列第一的就高达10项之多,教育制度品质最佳、公立中小学品质最好等。其中一个让其竞争力如此厉害的原因就是教育。芬兰人重视和关心教育,体现在每一个孩子、每一名教师和每一所学校上。

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基础教育“芬兰模式”是具有芬兰国家的自身文化特色、人性化的改革教育制度,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上。

芬兰早在1921年就开始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为使全国坚持7~16岁的义务教育,从1980年起在全国实行学费、书本费、医药费等全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并由基础学校来实施。199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不进行全国考试,学生按规定完成义务教育大纲的所有要求后,就可以填报5个志愿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根据学生各学年的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九年义务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向所有适龄学子提供免费教育,通过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学会选择,并为其进入“不分年级制”高中学习做好准备。芬兰基础教育强调地方分权,国家教育部负责宏观上的国家教育文化工作,大多数学校有董事会,由5名家长、1名教师、1名学生和几名社会成员组成,讨论课程安排及与当地社团合作等问题,校长任秘书,而且在规定范围内学校和教师享有很大自由。

芬兰基础教育不仅整体水平很高,而且不同地区各校的差异很小。芬兰的基础教育指的不只是一个教育系统,而是一种教育哲学与教育理念的实践。这样的哲学强调学校是属于所有学生的,且学校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来调整教学。在学校的制度里也明确写着,所有学生都有寻求特殊教育辅助的权利。所谓的特殊教育不只是针对有严重学习障碍的学生。所有学生在学习科目上有困难时,都可以寻求一定时数的特别辅导,特殊教育与正常课程进度相辅相成,有效地提高了在特定科目上较弱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者的整体表现。

二、芬兰基础教育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

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描述教育民主化的: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其中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

芬兰优质基础教育的特色及启示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的国家竞争力和芬兰的教育竞争力引起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区别于依靠引进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来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美国,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的芬兰基础教育更具特色,对热衷于“打分”、“排序”、“竞争”来提高国家教育水平的亚洲一些国家来说,芬兰的优质先进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芬兰 教育 特色

——原文发表于教育部《世界教育信息》杂志2010(7)(总第275期),87——90

2000年、2003年、2006年,经合组织(OECD)按惯例每三年举办一次对15岁学生的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芬兰青少年连续在阅读、数学与科学三项评比中称雄,名列一二或前茅。教育已成为芬兰最成功的代名词。近幾年,這個僻處北歐邊界的極地國度,訪客絡繹於途。近几年,这个僻处北欧边界的极地国度,美國、韓國、日本、英國、南非等各國教育機構與領導,遠走天涯海角到此,為的就是汲取「芬蘭第一」的經驗。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南非等各国教育机构与领导纷纷来访,为的就是汲取“芬兰第一”的经验。《經濟學人》更在去年為文建議,歐洲領導人應暫時放下所有活動,「回芬蘭的學校上課。」《经济学人》更在去年为文建议,欧洲领导人应暂时放下所有活动,“回芬兰的

【1】

学校上课。”

一、芬兰基础教育概况

根据1998年芬兰的基础教育法,九年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授儿童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成长为有基本知识和技能、有道德、热爱生活、乐于探索的社会成员。学校分六年初级阶段和三年高级阶段,儿童入学年龄为7岁,16岁完成义务教育学业。每年上学190天,8月中旬开学,次年5月底结束。有秋季假、圣诞节假和家长陪同的一周滑雪假,任何假期都不给学生留作业。现有4千多所学校,学生人数10—900不等,在校生共60万人,每年新生6万多名,教师4万人。芬兰的小学大部分是公立学校,地方政府免费提供教材、铅笔、午餐,小学和初中共9年,课程有数学、宗教、环境研究、国语(芬兰语和瑞典语)、外语、历史、社会、现代社会、社会、生物、地理、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等,低年级每天上4、5学时(1学时1小时),一周19学时,高年级一周24学时。

在义务教育结束时并不进行全国统一考试,学生可以申报5个志愿继续升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体育或护士学校,根据学生各学年成绩及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占毕业生53%的学生入普通高中,33%入职业高中,4%上第十年级,为能升入高中以补习为主,仍有8%不愿直接升入高中学习。芬兰有448个城乡政府负责教育。9年制学校、高中隶属城乡政府,由教育局负责教育行政和教学管理。中央政府根据各年级的学生数目拨57%的管理经费,城

【2】

乡政府负担另外43%的费用,包括校长和教职员工的薪酬,以确保充足的教育经费来源。 二、 芬兰优质教育的特色 (一)教育公平是芬兰优质教育的基石

坚持平等精神,一个都不能少,貫穿改革脈絡、促使政策成功的教育核心價值,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平等贯穿芬兰政府教育改革脉络,这是促使教育改革与政策不断走向成功的核心价值。當其他國家還在施行菁英教育時,芬蘭卻反其道而行,絕不標榜菁英,堅持每一個小孩公平受教。当其他国家还在施行精英教育时,芬兰却反其道而行,绝不标榜精英,

坚持每一个小孩公平接受教育。從制度設計到資源分配,芬蘭教育從平等出發从制度设计到资源分配,芬兰教育从平等出发。60萬中小學學生,分布在四千所綜合學校,平均每校約150人,班級人數不超過2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於「無一人落後」(No Child Left Behind),沒有貴族和平民學校之分。60万在校中小学学生,分布在4000所综合学校,平均每校约150人,班级人数不超过20人,小班小校的制度有利于“无一人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没有贵族和平民学校之分。翻開芬蘭各種教育文宣,從不高調「快樂學習」,對他們來說,有了公平,快樂就不是問題。对芬兰人来说,有了公平,快乐就不是问题。只是,北歐國家都強調平等,芬蘭能以黑馬之姿脫穎而出,關鍵就在於用了對的策略。只是,北欧国家都强调平等,芬兰能以黑马姿态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用了准确的教育发展策略。芬蘭不是砸更多錢辦教育,而是選擇「專注」策略,把資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級中學(相當於台灣國中階段)和學習遲緩者身上。芬兰不是砸更多钱办教育,而是选择“专注”策略,把资源配置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初中和学习迟缓者身上。在OECD國家評比中,芬蘭是運用教育資源最有效率的國家之一。在OECD国家评比中,芬兰是运用教育资源最有效率的国家之一。不同的是,在大多數國家,高等教育學生平均分配到的經費最多;反觀芬蘭,投資在初級中學生的經費,每人平均達八千二百美元,在所有就學年齡中最高。不同的是,在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学生平均分配到的经费最多;反观芬兰,投资在

【3】

初级中学生的经费,每人平均达8200美元,在所有就学年龄中最高。

绝不放弃学习慢的孩子。提升學習遲緩者的學習能力,是芬蘭專注策略的另一個重點。提升学习迟缓者的学习能力,是芬兰“专注”策略的另一重点。專門負責特殊教育的教委會顧問寇依薇拉(Pirjo Koivula)指出,教委會的目的是讓「每個」小孩都具備基本能力,當學生出現短暫學習困難時,老師會立即提出矯正計劃,在課堂上或是放學後進行個別輔導,費用由政府負擔。当学生出现短暂学习困难时,老师会立即提出辅导与矫正计划,在课堂上或是放学后进行个别辅导,费用由政府负担。对比OECD国家平均只有6%的学生接受额外学习辅导,芬蘭有將近20%中小學生接受額外學習輔導,OECD國家平均只有6%。芬兰却有将近20%中小学生接受这种教育。曾經當過特教老師的寇依薇拉邊看數據邊說,在老師早期介入輔導後,有輕微學習障礙的小孩都進步很快,一兩個月之後,就不再需要「補救」在老师早期介入辅导后,有轻微学习障碍的学生进步都很快,一两个月之后,就不再需要“补救”。採用資源專注的策略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芬蘭學生的學習表現並沒有明顯城鄉差距芬兰城乡学生的学习并没有明显差距。在PISA測驗中,芬蘭校際差距全球第二小,不到五%(差距最小的是人口僅三十萬的冰島在PISA测验中,芬兰校际差距不到5%,仅次于人口只有30万的冰岛小。不論是首都赫爾辛基,或是偏遠北極圈的中學,測驗成績相差不不论是首都赫尔辛基,或是偏远北极圈的中学,测验成绩相差不大。“芬兰没有坏学生,即使最差的学生也很好,”以培育师资闻名的约瓦斯其拉大学(University of Jyvaskyla)教育研究所所长瓦里亚维(Jouni Valijarvi)直言,“我们承担不起放弃任何一个人”的后果。芬兰15岁以下人口逐年减少,将资源导入需要辅导的孩子身上,可以创造最大的国家利益,且慢!學得快的人要怎麼辦?学得快的人要怎么办?會不會是另外一種不公平?会不会是另外一种不公平?芬蘭人自有他們的邏輯:「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學得慢的人更需要幫忙。」芬兰人自有他们的逻辑:“学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学,学得慢的人更需要帮忙。”【4】

“宁可让学得快的人等,也不能让不会的人继续不会”。芬兰老师没有赶进度的压力,即使她在大学学芬兰语,讲师也总是要等全部人都学会,才继续教新的课程。芬蘭反對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分類」或「排名」,說「資優」和「菁英」是犯大忌,更沒有能力分班這回事。芬兰反对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分类”或“排名”,说“资优”和“精英”

是犯大忌,更不采取“能力分班”。28歲、在赫爾辛基大學任職的海蒂回憶,她念中小學時數學很好,但老師從來不會公開說她功課好,只是私下偷偷塞幾本進階數學讓她自己看。28岁时在赫尔辛基大学任职的海蒂回忆,她念中小学时数学很好,但老师从来不会公开说

【5】

她功课好,只是私下悄悄塞几本书让她自己看。为低收入阶层子女的学习,芬兰的学校组织“特别课外活动”到晚上9点钟,学生一年只需交纳4欧元,优质教育非常普及。高中教育进行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差别化教育,不分年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上课,

【6】

数学课听一年级的课程,美术上三年级的课程。芬兰几乎没有私塾类的课外补习和辅导。 (二)全民读书是芬兰教育的社会基础

芬兰学生的阅读能力超群,得益于学生经常读报和看书,据统计,61%的学生每天读报,85%的学生每月经常读报,2/3的学生经常参与阅读书报、看动画片和卡通漫画的课外活动,下午四点放学后学生就可以自由读报和看书。学校通过学校和图书馆一体化鼓励学生多读书,经常组织开展日报、周刊、杂志的纪念活动,颁发读书资格证书,放映外国原版字幕电影。据“世界新闻协会”(WAN)统计,芬兰学生读报率高达87%,属世界之最

【7】

图书馆是阅读教育的摇篮。芬兰全国有989个公共图书馆,平均5250多人就拥有一个,人均占有图书馆的比例居世界之首。中央和城乡政府联合投资建立全国图书馆网络,为所有人免费提供完善的网络体系服务。各图书馆还可根据读者的要求,利用全国图书馆网络从其他图书馆借调图书。当地图书馆主动为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每周还有流动图书馆汽车,免费到农村和偏远山区的学校服务。图书馆还有住宿制度,为的是使学生与图书馆紧密接触和体验读书的乐趣。如此完善周到的免费图书馆网络服务,既保持了芬兰人喜爱读书刊的传统,又能充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据统计,芬兰人年人均从图书馆借阅20种图书和音像

【8】

制品。更重要的是,芬兰教育还有一笔幸运资产,那就是他们有一群热爱阅读的国民。芬蘭人在家閱讀的傳統已傳承四百多年,是全世界最愛跟圖書館借書的人,每人每年平均借十七本書。芬兰人在家阅读的传统已传承400多年,是全世界最爱跟图书馆借书的人。根據調查,四一%的芬蘭中學生,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就是閱讀。据查,41%的芬兰中学生,

【9】

最常从事的“休闲活动”就是阅读。

(三)优秀教师是芬兰优质教育的栋梁和保障

芬兰教育法规定,所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教师,都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才能申请教师职位,多科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可在职业高中任教。自1990年起芬兰政府还规定:小学教师如果获取中学教师资格,可以提升月薪100——150欧元。由于国家重视教育,教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普遍认同。教师享有相当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待遇。为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更新知识,各教育机构鼓励教师开展积极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免费为他们提供在职或脱产培训以及攻读学位。芬兰10所综合大学均有教育学院,这些学院除开设常规课程外,还根据教育改革需要,增设了

【10】

教育咨询专业。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教师的终身培训。 三十年前主导教改的教委会前任主委阿侯(Erkki Aho)曾说,如果不是老师大力支持,配合师资改革决策,芬兰教育绝不会有今天成果。自1979年開始,教委會就定調,中小學老師屬「研究型」,必須具備碩士學歷,這幾乎是全球最嚴苛的規定。自1979年开始,教委会就定调,中小学老师属“研究型”,必须具备硕士学历,这是全球最严苛的规定。師資教育從原本的三年,延長為五年,高中生畢業申請師範學校時,除了要看在校成績,還必須通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10%的師範窄門。师资教育从原本的三年,延长为五年,高中生毕业申请师范学校时,除了要看在校成绩,还必须

【11】

通过层层面试,确认有教学热诚与创新思维,才能挤进录取率仅10 %的师范窄门。

(四)高水平的外语教育是教育竞争力的助推器

瑞士国际经营开发院(IMD)分析出: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国家中,芬兰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欧洲各国堪称第一,这得益于英语母语国家来的教师或相当于他们水平的教师在课堂中以英语会话和写作为主授课。芬兰的学生有参加体育、音乐、美术的情况,但一般不参加英语、数学、科学等应试课外辅导和补习。芬兰在全国范围内播放标有字幕的外国原版影视剧,以自小增强和提高文字阅读意识和外语读说能力,芬兰还有一整天播放英语动画片的电

【12】

视频道。教师致力于“因材施教”,学生并不惧怕老师,而是当作学习的向导。初中学生在3年内学习多门外语,学外语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率分别是:英语98.0%、瑞典语90.7%、德育21.4%、俄语7.7%、西班牙语1.0%;而高中期间的这一比率分别为:英语99.4%、瑞典语93.4%、德育45.5%、俄语23.1%、西班牙语6.3%,可见芬兰学生在中学阶段就集中

【13】

学习和熟练掌握多门外语比例和程度。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今天,通过优质外语教学,使国民熟练掌握和运用多门外语意味着快速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成果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将直接反映在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和国家经济发展上。

三、日韩学者对芬兰优质教育的评价

日韩学者在总结分析芬兰“教育第一”的诸多原因后,共同认为芬兰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问和解答问题是芬兰优质先进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一)通过充分挖掘学生个人自发潜力调动学习自主性

完成《走出竞争:芬兰教育的成功》一书的日本学者福田誠治说:教师与学校都是一个家庭,教育是福祉的一环,也是福祉的社会实践,学生认为自觉的读书和学习是趣味活动。芬兰的孩子大度、坦然而身心健康,去什么样的学校,每次考试成绩如何,完全取决于自己,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和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笔者为了考察“世界第一”的芬兰教育,走进课堂后惊奇发现芬兰学生竟然在课堂中编织,这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集中精力学习的能力。作者为了完成这本书,有一年竟去了6次荷兰。作者还认为日本学习和效仿美国,中小学生的学力下降,目前又回复考试、打分、排序的传统做法,而芬兰并没有采用竞争方式,而是重视挖掘个人自发潜力,在国际学力评估测试和国家经济发展中都屡获

【14】

第一。2007年3月,美国一家主要杂志将芬兰定为美国最应学习的国家。芬兰先后在美国和日本开设了英文和日文教育网站,日本京都和北海道的学校纷纷采纳芬兰式阅读教学法,书店摆满了有关介绍和分析芬兰教育的图书。

(二)因材施教和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芬兰学校的授课、读书多以讨论为中心。一位常驻韩国的芬兰大使馆一秘说:“芬兰学生在临考前还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与考前还在翻阅参考书和试题的亚洲孩子成为鲜明对照”。考历史并不是考年代史记,而是写命题作文。除了大学入学考试外,没有全国性考试,学生对考试并不感到有压力和负担。韩国学者分析认为:芬兰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均衡,得益于教师的“因材施教法”,个别指导和差异教学方法。芬兰将小学分成一年级、一二年级、二三年级、三四年级、四五年级、五六年级、六年级共7个年级,学生每周与老师商定

【15】

自己的学习计划。 (三)教育福祉和社会诚信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韩国学者认为:在芬兰即使不强求竞争,孩子们都很自觉用功学习,似乎是谎言,但这是事实。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习惯,社会不助长竞争,教师也不强求,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认为社会将来会接纳自己,这种信任、安心以及全

社会尊重人权的福祉思想作为教育铺垫。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和青少年自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比传授指教更重要,学校并不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第一目标,而是将孩子们充实、满意的学校生活为教育任务。对韩国来说,需要的不是在新自由主义的竞争社会中生存的能力,而是培植作为社会的主体生存的力量和空间,可以让孩子们放心追求理想的社会诚信。【16】

(四)科学有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是芬兰特色和优势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竞争力来自于教育,来自于培养自主、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学生。芬兰教育的核心理念并不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有深度的自主学习。日本学者杉田荘治总结芬兰优质教育时列出几点核心要素:(1)始终以促进国民文明进步为最优先目标的教育方针;(2)营造信息社会;(3)重视语言和国际视角;(4)提高教育标准质量;(5)关怀教育和社会的协调发展;(6)重视新任和现职教师的培训;(7)终身学习体系;(8)教育以研究所为中心展开,任用产业界代表参与各地教育活动;(9)摈弃“考试分数主义”(打分、排序),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与评价标准;(10)施以平等的综合教

【17】

育,摈弃“选拔教育”。日本学者伊藤 敏雄则认为: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原因除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外,挤出时间读书、小班化教育和不让学生灰心失落、大人与小孩读写算能力强且均衡,也是重要因素。此外,芬兰的老师喜欢用“联想卡”教学,即在当日所

【18】

学的词汇周围写上与其相关联的词汇,以增强学生的想象、综合、创新能力。 (五)芬兰和美国教育对亚洲国家深有启迪

美国的中小学学生的学力水平不高,在学生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中一直徘徊在前20——30位,但通过富有创造力的大学教育和从世界各国引进优秀人才的国家先进研发体制,依然保持国家整体竞争力长盛不衰。然而,对很难效仿美国这种做法的其他国家来说,学习芬兰的教育公平和优质先进教育,是目前更为现实、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只注重教育本身的竞争力可能局限于优质教育,而不能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教育。能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社会环境是芬兰发展优质先进教育的根本动力和支柱。芬兰和美国的教育体现了优质教育和先进教育的特色,芬兰的基础教育本身具有竞争力,延伸于国家的竞争力,而美国是置于国家竞争力中的教育,一个因开放而不断增长和延伸的竞争力,这是优质先进教育的不同侧面。

2009,4,3完成,4,11修改 参考文献:

【1】【3】【4】【5】【9】【11】萧富元.一个也不能少: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EB/OL].海外星云.2009(4):61——63

【2】【8】【10】卢枫.芬兰基础教育成功原因初探.《中国教育报》2003——03——03:第5版

【6】한삼희.핀란드 교육, 한국 교육. 조선일보.2007-12-18 【7】【15】박소영.정재홍.`PISA 1위` 핀란드 교육 … 미·일 벤치마킹 중.[중앙일보].2007——12——13

【12】정재홍.`핀란드 학생은 영어과외 몰라요`.[중앙일보].2007——12——13 【13】【17】杉田荘治. フィンランドは国際テストで、何故そんなに優れているのか.aba intenet sevice:http://www.aba.ne.jp/~sugita/160j.htm:2005-03-18

【14】福田 誠治.競争やめたら学力世界一―フィンランド教育の成功. 日本东京:朝日新聞社 2006-05

【16】아라딩블로그.핀란드 교육의 성공l육아 그리고 교육 꽃들에게 희망을http://blog.aladdin.co.kr/762105153/2733585:2009-03-25 17:56

【18】伊藤 敏雄.学力世界一!フィンランド教育成功の秘訣.

http://allabout.co.jp/children/hsexam/closeup/CU20070912A/index2.htm :2007—— 09——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