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书香浸润学生的童年——《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阅读》课题实验体会

让书香浸润学生的童年——《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阅读》课题实验体会

来源:筏尚旅游网
科研视窗语文·

让书香浸润学生的童年

———《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阅读》课题实验体会

福建武夷山实验小学(354300)朱丽娟

2009年秋,我校一年级语文教研组进行了《创设生活

情境,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课题实验研究。这个课题源于余文森教授提出的“阅读教学与生活的重建”课题研究思路。两年来,我们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反思。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自课题试验研究以来,我们采用分层推进的方法,从课题的起步、实验的过程、中期成果交流、遇到的问题等方面,使实验研究工作稳步进行。课题研究没有高调的口号,一切都是那么真切、翔实,注重常态,正视问题,回归本真,让课题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实验研究1.阅读教学贴近生活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阅读教学中,努力使学生在生活背景下进行情景化学习,通过边玩边学、边查边看、边演边悟、边学边用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走

向生活,走向社会。

(1)边玩边学。如学习《秋天的童话》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带学生去武夷山景点秋游,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观察秋天的景色,在草地上打滚,捡落叶,贴树叶画……感受金秋季节的美,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感悟。在寒假,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问一问、查一查、访一访、填一填:①福建省有个地、市,它们是;②南平有个县、市,它们是;③武夷山市有个乡、镇、街道办,它们是;④武夷山市区有很多街道,请写出十条街的名称:。

(2)边查边看。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调查访问,使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如学习《我们成功了》一文前,我让学生查一查上一届奥运会有关的资料,课前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多了。又如学《太空生活趣事多》时,学生对太空的生活不大了解,我就让他们课前查找相关的图片资料,以增进了解,激发学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我认为,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立足活动,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强化参与意识,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上,我在指导他们诵读闽南童谣时,让他们加上适当的动作,边朗读边动手,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识记,这样不但能够增强记忆效果,而且能增进对闽南童谣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放鸡鸭》一课有一首描写儿童丢沙包游戏的闽南童谣:“一放鸡,二放鸭,三展开,四相拍……”我让学生边诵读边按照课文内容做出不同的动作。丢沙包是儿童喜爱的游戏,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闽南童谣,使闽南语课“活”起来,“动”起来。

四、开放时空,促闽南语课“高”起来

闽南文化校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这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创造和开发富有特色的本地区、学校和班级的课程留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教材观,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成为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以教材为引,推开生活的窗子,想方设法地挖掘生活的素材和资源,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从而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如中秋节期间,我引导学

—博饼,在课堂上举行“博饼生用闽南话说说闽南的习俗——

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博饼的来历、博饼游戏的规则等。又如教学《食馃》这首童谣时,我让学生认识并学会用闽

󰀁综合2014·12南语说甜馃、麻糍等童谣中介绍的闽南特色小吃;利用节假

日让学生走出学校,了解闽南特色小吃,进行一些小专题的调查和研究,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加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利用图片、照片、DV进行收集记录,在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品尝等亲身体验,对闽南小吃有了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方面,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应该走进课堂,使课堂充满生机;另一方面,闽南语教学要走出教室,走进真实的生活天地,深入学生的生活,使闽南语课“高”起来,使学生“动”起来。

(责编莫彩凤)

10生的学习兴趣。

(3)边演边悟。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的角色,通过对话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让学生在愉悦的表演活动中,领悟课文内容。

(4)边学边用。学习了课文《黄山奇石》后,我让学生在了解武夷山风光、大红袍茶的基础上,模仿课文段落的格式学写《武夷山奇石》,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完《小柳树和小枣树》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话能力。

2.编写课外阅读小册《小水滴》,充实阅读资源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怎样才能让学生多阅读呢?儿歌短小、悦耳、易记、朗朗上口,益于学生阅读。为此,课题组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精心编写了《小水滴》这本阅读辅助册。《小水滴》以活泼有趣、语言简洁、语音押韵、朗朗上口的儿歌为主。其寓意有三:其一,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语言;其二,让学生通过阅读形成习惯;其三,让学生通过阅读,激发兴趣,内化素质,涵养个性。这本阅读小册分发给学生后,学生爱不释手,都能熟读成诵。

3.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学生爱看课外书,我们就利用阅读课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还适时地告诉他们文章中哪些是好词好句,怎样进行圈画、摘抄、背诵、引用……他们每人都自备练笔本,取名为“采蜜集”。至于摘抄,每天我们都安排十分钟让学生记忆一下自己摘抄的优美词语和句子,挑一两句写得好的句子先读一两遍,看谁记得快。这样做,一是练习速记,二是内化积

累。我们对学生积累的保底线是每天积累两个好词、一个好

句。这样,学生把书中的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积累的词汇多了,语言表达能力强了,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也发展了,有部分学生还写出了有趣的文章。

4.结合语文课教学,进行扩展阅读

语文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成就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广泛地阅读。我们充分地意识到,课堂是引导学生走向阅读的最佳途径。如学习了《活化石》一课后,我就让学生读读《十万个为什么》;学了《火车的故事》后,就指导学生读《发明家的故事》;学了《邓小平爷爷植树》后,就指导学生读《中国伟人的故事》。学生阅读面随之扩大,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有的班级还结合语文课的学习,开展“古典名著故事会”“经典诗文诵读会”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多方位展示,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热情。

5.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家长踊跃参与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以课本为主,认为学好课本就行了。现在的小学生,除了掌握课本知识以外,还必须阅读课外书。如果不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将成为一个瓶颈。我们对实验班进行了“亲子阅读活动情况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阅读习惯,家长平时是否有陪伴阅读的行为等。根据课题实验的需要,每学期各实验教学班都举办以亲子阅读为主题的家长座谈会,宣传为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命运而阅读的理念,倡导家长关注孩子的阅读,陪伴孩子阅读。于是,家长们也行动起来,为孩子买各种教辅用书的日趋少了,选购各种科学、文艺书籍的一天天多起来;布置孩

语文·

科研视窗子做各种练习题的逐渐少了,和孩子一起读书、交流读书感受的越来越多了。

6.榜样示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每一个班中,总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家庭教育是比较好的,这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方法得当,学习成绩优秀,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学生的经验介绍给其他学生,让这部分学生在班中作专题发言,在班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使全体学生获得同伴的学习方法,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如二(4)班的徐馨怡同学,养成了每天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坚持晚上读书学习。她开始读一些名著,知识面广了,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也强了,语文成绩在班中名列前茅。她在班中介绍自己的阅读情况后,很多学生向她学习,逐渐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

二、实验研究阶段性成果明显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深深地感到语文教学的天地变大了,语文教学的路变广了,师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变美了。

1.学生阅读量增加

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便会自觉地找书读。班级图书箱里放着许多图书,只要一有空,学生就借阅。大量的阅读,不仅增加了识字量,而且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能畅谈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知识及信息。课后,他们思维的闸门仍关不了,还不住地问老师:“为什么冬眠的动物不吃不喝也不会死呢?”“小松鼠从树上跌下来为什么摔不死呢?”“为什么南极没有人居住呢?”“为什么要在三峡建大坝呢?”……一串串的问号,激活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促进学生寻找有关的书来读。

2.学生识字量增多

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后,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识字量也增加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主动查字典,请教不说话的“老师”。这样日复一日,日积月累,识字量自然就增多了。

3.学生写话能力提高

识字、阅读能力的增强,知识面的拓展,带动了学生写话能力的提高。学生写话本上的文与画,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记录了下来,细细读来,颇有童真、童趣。近年来,二(1)班的彭舒婷的《赏月》、二(3)班的刘靖雯的《星星太阳月亮》、二(5)班的张家伟的《快乐的春游》先后在《快乐语文》上发表;二(1)班的汪毅鸿的《萝卜爷爷》、二4)班的林先哲的《我不再害怕》在《小学生天地》上发表;二2)班的刘旭的《勤劳的蜜蜂》在《看图作文》上发表;二(4)班的林先哲的《会走路的小树叶》在《小火炬》上发表。在省、市级各级小学生征文比赛中,课题组教师指导的学生作品屡屡获奖。在校《浪花》报发表的学生的习作达16篇之多。

我特别喜欢教室里的一条横幅——

—“读书的孩子最美丽”。其实,何止于此。读书的校园最美丽,读书的人最文明。作为教师,我们都有着同样的期待:让学生拥有神闲气定的阅读心情和习惯,让他们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让阅读照亮他们的童年!

(责编莫彩凤)

11󰀁综合2014·12.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