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的土家族传统节日仪式传播分析———以恩施“女儿会”为例
□李夏婷摘要:本文运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土家族传统节日仪式进行分析,以恩施“女儿会”为研究个案,分析土家族节日仪式的准入及作用机制和存续的动因,即通过商业化的节日仪式完成外来际遇者形式和情感上的“共享”。研究中发现了“双重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节日仪式传播应通过节日仪式的整节日仪式信仰异化的困境,没有实现情感和信仰的体回归,符号的还原和创造达到信仰维护和塑造的目的,传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关键词:互动仪式链;土家族传统节日;女儿会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节日传承陷入困境。本文以社会学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分析工具,结合对土家族的田野调查,以“女儿会”为研究案例,探讨分析土家族传统节日仪式的本质、存续的动因,从新的角度解释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仪式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及其影响,并提出相关结论及建议。中在共同对象上,际遇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四个要素互“身体共在”是其他要素的基础。相形成反馈作用,传播学关于“互动仪式链”已有研究,聚焦于探讨社交媒体受众、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产生机制、模型,如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网络亚文化群体的互动“少数民族仪式”的研究,聚焦于仪式链模型探究等。对于仪式所携带的文化内涵、功能以及形式变迁,如传统节日仪式音声中的互动仪式链等。仪式传播与信仰重塑、一、理论溯源与文献回顾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其内涵是互动仪式是际遇者将资本和情感交换而进行的日常程序化活动,链是互动仪式的宏观扩展。互动仪式链有四个组成要素:身体共在,对局外人设定界限,际遇者注意力集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女儿会”为研究个案,主要探讨非本民族的际遇者参与到土家族节日仪式互动中的情境。女儿会是恩花演艺人才培训基地,组建演出团体,创新拉花艺术的精品节目,积极参加各类演出活动,提高井陉拉花的知名度在师承传播基础上,普及井和影响力。充分利用人际播优势,陉拉花广场舞的传播形式。借助新媒体力量,整合井陉拉花的传播渠道,使拉花艺术向着多元化、小众化和立体化传播方向发展,使传播更具视觉化的冲击力,瞬间抓住受众。相信,不久的将来,拉花艺术将真正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三、发展
传统的传播形式,结合新媒体技术运用,井陉拉花充分展现了其艺术魅力,让人们充分认识了拉花艺术的价值所在。井陉拉花的传播范围不断拓宽,传播的群体不断增加,传播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已经取得不俗的成就。井陉拉花艺术不仅享誉国内,而且在海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自1956井陉的《拉花》代表河北省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俗音乐舞蹈汇演,受到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后,屡获殊荣。比如,井陉拉花在1991年全国优秀秧——优胜奖;在1996年全国第六届歌大赛中获得最高奖—“群星奖”广场舞决赛中获得金奖;在1992年、2007年、2009年参加北京“龙潭杯”全国性舞蹈展演中均获金奖;在2009年浙江杭州举办的“全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上,再次荣获金奖;在2009年河北邯郸涉县由中国民协举办的“女娲杯”全国优秀民俗舞蹈大赛中荣获最高奖。除获得一些重要奖项外,井陉拉花也通过一些大型活动展现自己的魅力,比如,1999年在昆明世博会展演,,2010年到上海世2007参加了“澳门国庆中秋节大型演出”博会演出。另外,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北京朝阳公园庙会、杭州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都能看到井陉拉花的影子。2017年,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世博园区举办的“绿色能源美丽河北”河北活动周上,进行了《井陉拉花》图片展览,向世界展示和传播着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艺术风采,受到国内外专家和社会朋友的一致赞誉。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艺术,民俗和政府携起手来,借助企业的实力,在当地小学进行拉花免费教育,对爱好者办免费拉花培训班。同时,与大专院校联姻合作创办拉四、结语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井陉拉花植根于中华沃土,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门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借助于民俗传播发展起来的拉花艺术的生产环境才能使井陉拉花沐浴着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只有创新,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中国梦”不断发展壮大。参考文献:1.田丽萍.河北民间舞蹈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论“非遗”文化2.靖桥,盖海红.原生态与善本再造—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河北学刊,2011(2).3.闫翔宇.浅谈“拉花”对丰富中国民间舞蹈的重要意义及传承手段[J].大众文艺,2016(6).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课题编号:HB17-YB025)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视听2018.06|
197
新闻与传播
施土家族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今已发展成为全州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节日。为了对土家族节日互动仪式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结合恩施硒都网上对“女儿会”的相关报道,分析土家族节日仪式的互动模型,剖析参与群体的情感能量,建立互动仪式链模型以及互动仪式市场的特征,探究传统节日仪式存续与消亡的内在力和外嵌力。三、研究结果
(一)仪式的准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非本民族际遇者在土家族节日互动仪式中,没有被设限为“局外人”,节日仪式在形式上是可“共享”的。恩施土家族“女儿会”每年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前来游玩、参加相亲会。但如“过社”等以族群关系为连接纽带的节日具有“排他性”,外来人员即使能够受邀做客,也无法融入到这类家族祭祀活动中去。土家族“女儿会”中赶场相亲、情歌对唱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游乐仪式,既有本民族的独特个性,在内容和形式上又与其他民族文化有着不谋而合的共通性。本文应用互动仪式链的模型对“女儿会”的互动仪式进行简要分析:1.群体聚集———活动中身体共在2.相互关注焦点———女儿会能够促成几对3.共享的感情———歌舞、游艺、交往活动中的乐趣4.有节奏的连带反馈强化———活动游戏环节和附加的摄影、歌唱比赛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指出,人的具体行动就是追求情感能量。非原生地际遇者参与仪式的驱动力就是“情感能量”。节日仪式是情感沉淀后的外化,其蕴含的情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通感,参与者可通过情感驱动参与到节日仪式中。节日仪式就是参与者聚焦于共同的关注对象,并彼此感受到他人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的过程。(二)仪式中情感能量的转换“仪式的强度越高,当前所产生的情感就越多,其长期的效应也会越大。”互动仪式起初,参与者投入的感情一般是短暂的,再通过互动中的“共同关注的焦点”来“共享情感”,节奏连带的互动”达到“集体兴奋”。这一过程将短期情感持续强化为长期情感。恩施“女儿会”通过舞蹈表演、油茶汤民俗体验暨土苗风情美食节、篝火晚会等多个游乐互动仪式,有节奏地激发且不断强化参与者的情感,让其积极融入到互动中,对节日仪式行为和蕴含的文化产生认同感。情感能量可从参与者的身体姿态与动作、目光、声音、面部表情等方面进行观察测量。通过实地观察研究,非原生地的游客在活动仪式中可达到短期的情感兴奋状态。相反,节日原生地的民众由于活动的商业化被置于尴尬的境地。节日举行日期改由政府决定,举办时间由一天延长至三天,增加很多活动环节等迎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变化会使本地民众感觉节日意义变质,“主人翁”意识淡化,游离在节日活动外。(三)仪式的互动市场柯林斯指出,人们参与互动仪式是为了在互动市场中获取情感能量和社会符号,任何行为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情感能量的最大化。情感能量无法精确度量,人们在参与仪式时不会精细地计算自己在互动中能获取多少情感能量,但仪式互动市场中投入的物质、时间、精力等资源都是为了获取情感能量。外来际遇者参加“女儿会”的原因大多数是“看看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过来感受一下风土人情“”随便玩一下”。少数民族节日互动仪式,不同于宗教仪式、酒会等必须具备符号资源相匹配的条件,外来际遇者更多是出于单纯的猎奇心理。198
|RADIO&TVJOURNAL2018.06
四、讨论及建议
(一)节日仪式的异化“女儿会”已从土家族一种奇特的婚俗发展为恩施政府着重打造的标杆式旅游活动。少数民族节日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很多特定族群参与的节日仪式成为日常化的互动仪式。族群成员参与仪式的动机或许存在差异,但总体上是出于对族群特殊文化的遵从和获得情感能量、成员身份符号为目的。而当节日仪式商业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仪式发起者的情感会产生异化,更多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外来参与者会因“共享情感”而获得仪式感,而仪式的“神圣感”会对节日仪式的成员产生一种异化,即参与者的差异(主要是社会身份地位差异)被忽略,这种“无差异化”利于群体情感的共享。上述的互动仪式异化会存在有些学者提出的信仰消解的情况。但是,这种异化也是少数民族节日仪式存续的动因之一,因为节日互动仪式只要在特定的场域才能与参与者“共享”。能够促使少数民族节日不断延续的方式,就是将仪式在社会生活中与不同的际遇者共享,将特定族群的节日仪式转化为日常化的互动仪式。这种节日仪式的异化主要是体现在形式上,其传递的文化内涵是不变的。这是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妥协,但也是传统节日传承的方式之一。(二)节日仪式信仰式微困境现阶段的“女儿会”已成为一个融节日、文化、经贸、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民族盛会,其主办者、参与者、空间、形式、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传统节日传承的困境下,政府主导打造外来际遇者也可参与的大型文艺汇演形式,使节日系统地得到传承。陈力丹教授认为仪式表演者可通过仪式表演节目促使人们对仪式做出与信仰制造者目的一致的解读,但仪式背后的信仰却难以平等“共享”。节日传承最大的困境不是将节日仪式传承下去,而是节日蕴含的文化如何得到民众的认同,信仰如何塑造和维系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第一,节日仪式符号的还原与创造。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符号是节日互动仪式中的“神圣物”和群体意识的象征,使用“符号”可唤起活动参与者对活动仪式的认同,会使成员感受到自己与群体密切相关。第二,打造长期情感的互动市场。个体参与到仪式互动市场的目的是得到情感能量和成员身份符号。外来参与者多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忽略差异性,获得充足的情感,建立起长期的互动市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三,原生地居民的信仰维护和非原生地参与者的信仰塑造。情感和信仰“双重共享”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现今,原生地民众陷入游离在节日仪式外的困境,认为传承传统节日和商业化是一种博弈的关系,外来的际遇者受情感驱动参与到节日中,却难以真正体会到节日背后的文化信仰。参考文件:1.[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郭讲用.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重塑[J].当代传播,2012(04).3.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并非一个共享神话———基于广西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4.王洪珅.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质推演[J].体育科学,2014(07).(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硕士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