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重点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工作
1、 社会工作的概念(p12)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p14)
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
3、 社会工作的特点 (笔记)
服务性、客观性、补救性和发展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4、 社会工作的本质(p12)
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帮助他人
5、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的区别(p12)
1)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
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是通过立法而确立的,基本上属于行为。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这些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服务。
2)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于盈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性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6、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p15)
普通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7、 社会工作对个人及社会的主要功能(笔记)
对工作对象的功能:解决困难与问题、促进案主个人发展
对社会的功能: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整合、维持社会稳定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发展
1、 瑞奇蒙德的贡献
1917年玛丽·瑞奇蒙德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该书的出版通产被认为是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标志。瑞奇蒙德因此被认为是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
《社会诊断》:第一次将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个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进行研究,她在该书中创立了一个个案工作的社会诊断模式,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来界定个案工作以及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的伦理规范。
1922年瑞奇蒙德又发表了《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一文,从从操作意义上把个案工作看成一个特殊的过程,通过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调试来发展人格,并通过系统的收集资料来理解人的有组织的方法,进一步探索了社会个案工作。
她出版的试图使社会工作成为一套的知识,。她发表的《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
意义:创立了一个个案工作的社会诊断模式,提出原则来界定个案工作及社会工作者的理论模式。
2、 括)
结合内容谈谈济贫法案、慈善组织会社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贡献(请自己概
伊丽莎白《济贫法》 POOR LAW (1601年)
(1)背景
英国的产业开始最早,社会对贫穷问题的威胁感受最深,其济贫失业也最发达。刚开始由教会承担救济的责任,到了16世纪贫民人数不断增加,社会的才力入不敷出,不堪负重,该由接办。伊丽莎白执政后,针对贫困问题曾颁发多项济贫法案,其中以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最为有名。该法案规定了在救济中的责任并初步建立了救济行
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的开端。
(2)内容
a、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都要向地主征收济贫税,以此来补充救济经费,救济贫民。
b、规定贫民救济应该有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监察员,同时也设立监察员。
c、规定凡是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用工作来换取救济:这是最早的以工代赈思想。
d、规定每一个公民对那些贫穷的家人或者亲戚都有进行救济的义务,公共救济机构只有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者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才予以救助。
e、救助对象仅限于该地区出生,或在该地区居住满三年的人(居住优先)。救济工作分为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
贫民分为三类并规定相应的济贫办法:
1、 健壮贫民,强迫他们进入“感化所”工作,做工自给,用工作来获得救 济,
这是最早期的以工代赈法。
2、 不能劳动的贫民,包括患病的人、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以及需要抚
养幼小资女的母亲。对于这类救济对象,该法案规定让他们进入“救济院”或者采用“院外救济”的方法进行救助。
3、 失去抚养人的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父母贫困从而无法抚养的儿童等,对
于此类救助对象,该法案提出要对他们采取领养或者寄养的方式进行救助。
该法令规定了在救济事业中的责任和主导作用。主要是向地主或者房产所有者征收救济税来救济贫民,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的参与、专人负责、院外救济都具有了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
(3)意义
a、《济贫法》是在综合了以前13个贫民救济法令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新的、系统的同时也是最完备的法案,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是西方社会救济立法和贫民救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b、《济贫法》对于社会保障等福利制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c、《济贫法》以及后来的修正法案迅速地被复制到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统治中,同时欧洲各国也纷纷效仿建立相应的救济制度。
缺陷: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
(4)启示
a、社会工作往往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容易出现。
b、社会工作的首要议题是舒缓物质贫困(救济)。
c、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通过向地主或房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来救济贫民,体现了财富的再分配。
d、在面对大规模的社会问题时,社会的作用显著。今天,从社会福利视角反思救济法中体现的责任、资源、服务方面的内涵和形成的社会场景,从社会工作角度领悟其中的价值、方法等专业元素,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化
慈善组织会社——确立了服务到个人的思想,进一步推进了济贫服务的专业
(1) 背景
由于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农民、失业人数大增,而当时的经济法实际的效果并不尽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具有不同目标的慈善组织出现,征募捐款,救济贫民。由于这些组织各自为政,互不搭界,造成了不少混乱与浪费。为了纠正这种现象,一个名叫索里的牧师参考了“汉堡制”和“艾尔博特制”的做法,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以此来协调与民间组织各类的各类慈善活动,推动民间自愿救助活动的开展。于1860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
基本利理论主张: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贫穷负责。接受公共救济将会损害公民的自尊心、进取心和道德观念,使他们依赖救济为生,外来力量只有在必要时才介入救济。
(2)主要内容
a、将伦敦划分为若干个区,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主持救济分配工作,成立
的管理与联系。
b、各种救助机构对申请救助案件进行总登记,设立咨询部,供各个慈善组织、个别慈善家收集救助者的信息,以防止救助者向多家救助机构申请救济,避免“职业乞丐”的出现。
c、各区派员对申请救济的案件进行详细的个别调查。
d、 提高救济款项的配额,使之能够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
(三)评价
a、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展了一套专业化的工作方法。例如:详细的个案记录、尊重案主、对案主个人处境进行计划、对原因进行分析而不是仅仅谴责其行为、重视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关系。
b、慈善组织会社首创的派友好访问员深入到案主家庭中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背景,按个别情况制定针对每个案主的计划,这种强调“个别性”的做法促进了个案工作的产生于发展。
c、慈善组织会社在接解决社区问题时,采取了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如何实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1) 依靠原有的工作体系
a、 中国内地无发达的民间机构,无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实际工作依靠、工、
青、妇等组织和工作单位。
b、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依靠现在从事行政、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员进行的。他
们领略了国际专业性社工经验,并将自己的工作结合。
(2) 注重案主生活文化
受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决定是否是否接受帮助,是要看与受助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1、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1) 从社会工作产生发展历程来看,社会工作是与价值密切相连的职业。
2) 从价值与社会工作总体关系来看,价值是社会工作存在的定义和重要基础。
3) 从价值与社会工作者的主要关系来看,价值构成一个理想的社会工作者生命
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从价值与社会工作方法、技术来看,价值对社会工作方法、技术的选择与运
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2、 比斯台克社会价值体系
1) 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2) 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赋的潜能和权力;
3) 人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天生的驱动力和义务;
4) 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并且由于其有自我实现的义务,他具有自我决定的权力;
5)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并且他有这样被考虑的权利和需要;
6) 为了其潜能的实现人有需求合适手段的权力;
7) 每一个人需要在其社会提供的权力和社会保证的机会方面和谐发展,以满足
他在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美学上的基本需要;
8) 人的社会活动在其自我实现的斗争中是重要的;
9) 社会有义务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
10) 社会通过其成员的贡献有权力变富。
3、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主要内容(p53)
1) 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
适当性;能力和专业发展;服务;诚实
2) 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
当事人利益的首要性;当事人的权利和特权;秘密和隐私;费用
3) 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尊重、公平和礼貌;处理同事的当事人
4) 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雇佣组织的伦理责任
对雇佣组织的承诺
5)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维持专业正直;社区服务;发展知识
6) 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促进普遍福利
4、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笔记)
案主利益优先、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约束和鼓励并重、权威性
5、 面临伦理困境处理原则
1)西方:道德优先性。考虑道德的合理性;符合道德标准;道德的目的性
标准:保护生命最高;培养人们的、自主、自由意识尊重案主自觉;机会均等的公正原则;保密与隐私;说真话、真诚
2)中国:保护生命原则;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原则;自主和自由的原则;最小伤害原则;改善生活质量的原则;隐隐私和保密原则
第四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
(1) 个体必须适应社会环境
(2) 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的制约
(4) 人类行为能够改善社会环境
(5)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力度并不是对等的
2、 衡量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的主要标准
结构角度——最终形成联结力的高低
发展角度——生长于发展过程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自我规划能力)
运行角度——应对防卫、奋斗(胜任感、自尊感)
3、 不同阶段行为特点、认知
第五章 社会福利制度
1、 社会福利的含义(笔记)
社会福利是指,人类获得或所具有的有助于实现物质和精神的手段,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
2、 社会福利的模式(p82)
1) 惠普主义模式。福利分配采取涵盖所有公民的普惠主义原则,其目的主要是
消 除差别,建立公民之间的完全平等,从而促进社会正义和社会整合。
2) 剩余主义模式。国家只为公民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福利,市
场、非组织和就业者个人等则承担了主要的社会福利责任。
3) 式。
混合福利模式。社会是“中间道路“,其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公私混合模
3、 社会福利的功能(p79)
1) 社会福利通过资源分配与再分配来改善公民的收入分配,从而减轻公民之间
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
2) 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控制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可以通过资金与社会服务促
进解决社会问题并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个人的社会功能;
3) 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发挥着解决个人、家
庭、社会以及社会问题的作用,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关系;
4) 社会福利服务本身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投资,有利于促进公民的人力资本的增
加,同时改善公民与的关系也有积极作用;
5)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不仅会改变弱势人群的生活素质,提升社会总
体的文明程度,而且社会福利服务本身也可以通过相互帮助的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中利他主义精神的发展。
第六章 社会工作理论
1、 增权理论
1) 最初用来帮助黑人少数民族
重点关注:提高弱势群体的权利与社会参与度,增强其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的:通过各种途径激发案主潜能。
2) 基本假设
a) 个人的无助感是由环境的排挤和压迫造成;
b) 社会中存在着直接、间接障碍,阻碍了其能力的发挥;
c) 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能力是可不断增加的;
d) 社工与案主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e) 案主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3) 目的:运用特定策略减少、降低社会强势群体对其造成的负面评价。
4) 策略
个人层面:让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解决问题;
人际关系曾面:指个人和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
社会环境层面:改变一些不利的社会制度安排;
弱势群体的增权模式:个人自身的主动曾权、外力推动的增权
2、 女权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请自己概括)
女权主义
1) 主要内容
自由派女性主义——主张两性并没有根本的差异,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对于女性群体造成不公歧视,应在社会公共领域保证女性应有的社会权利和地位。
激进女性主义 ——认为男女无先天差异,男性对女性的控制是权力不平衡,女性问题的根源,消除女性受压迫的现状,特别是实现女性对性与生育的自主。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看重生产方式对家庭、女性地位的影响。
三个流派的共性:目标都是为了达到两性的平等;重视女性价值,社会角色的划分不应只根据性别这一单一变相,每个人都有争取个人自我实现的权力与机会;强调通过女性集体行动达到社会变迁的目标。
2) 在工作中坚持的原则
承认女性是的个体
承认社会上权力、资源的分配不均,常使女性处于不利情况
将女性问题提升到社会改革层面,不应将问题视为个别化问题
3) 运用
意识觉醒、社会行、倡导、女性的角色分析、权力干预、自我暴露、 重新命名或再框架
1、 1) a、 象
b、 c、 d、 2) a、 b、 c、 第七章 社会工作过程模式
不同阶段社工主要任务
接案
了解服务对象来源:主动求助的、他人转介、由社工主动接触而成为服务对
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自愿性、非自愿性
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预估
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
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
识别案主产生问题的原因及使案主问题延续延续的因素
d、 识别案主所处环境中有哪些积极因素
e、 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3) 计划
4) 介入
5) 评估
6) 结案
总结工作、巩固已有改变、解除工作关系、做好结案记录
2、 社工所扮演角色(p23)
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影响人
第八章 个案工作
1、 个案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
相同:个别化、重思想意识
不同:助人——教育改造;平等——上下级;案主感受——意识形态
2、 三种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 代表人物:汉金斯(1930)——汉密尔顿(1937)——霍利斯(1960)
(2) 理论基础:弗洛伊德
a、 注重对于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与行为机制的剖析
b、 需在环境中才能治愈
(3) 中心理论:人在情境中
(4) 理论假设
a、 对于个人成长的理论假设
b、 对案主的假设
c、 对人际沟通的假设
d、 对人价值的假设
(5) 治疗方法
直接治疗: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支持、影响、探索、描述、宣泄)
反思性直接治疗:实现情况反映、、心理压力反应、人格发展反应
间接治疗:对案主周围资源系统进行介入
(6) 特点
a、 注重从人际交往场景中了解案主
b、 运用综合诊断的方式确定案主问题的原因:心理动态、缘由、分类诊断
c、 采用多层面接入的方式
(7) 评价
优点:开放性、多样性、深刻性、技术性
缺点:专业性质模糊、过于注重过去经验、技术过于繁琐
危机介入模式
(1) 代表人物:林德曼、卡普兰
(2) 危机概念:一个人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
(3) 治疗目的
a、 减少压力
b、 协助案主了解危机产生的原因
c、 协助家庭或社区支持案主
d、 终极目标是要案主能够开始一种全新的思考及处理危机的方式
(4) 基本原则
及时处理、限定目标、输入希望、提供支持、恢复自尊、培养自主能力
(5) 特点
a、 迅速了解案主的主要问题
b、 快速做出一系列危险性判断
c、 有效稳定案主情绪
d、 积极协助案主解决当前问题
人本治疗模式
(1) 理论背景
a、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本能论——悲观色彩
b、 行为主义——低级动物——简单、机械的环境决定论
c、 人本主义——健康\\成功人士——系统、整体观点——积极乐观色彩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
主张:强调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价值、推崇自我实现
(2) 理论假设
a、 对人性的基本观点:人性本善、潜能无限、自我实现
b、 自我概念
个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形成的,而周围他人给予关心爱护时,总会附加条件,让案主去迎合标准,从而就会与自己的真实性发生冲突。
c、 行为问题
产生真正原因:个人不能接受自我,不能悦纳自己的情绪、需要和行为
(3) 工作目标
a、 对自己抱有教实际的看法
b、 有自信、较有能力、自主
c、 能对自己及感受有较大的接纳
(4) 治疗原则
a、 提供一种治疗氛围最根本
b、 人是真正的工作目标
c、 引导案主自我实现
第九章 小组工作
1、 小组工作的定义
以小组为单位的科学助人方法。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术,有目的的组织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互助、帮助成员利用小组的过程解决问题,促进小组成员个人行为的改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并达到小组的目标,促进社区和社会的发展。
2、 小组工作的主要功能
影响个人发展转变、社会控制、形成集体力量解决问题、再社会化、预防
3、 小组的类型(p123)
以小组成员关系划分:初级小组、次级小组
以小组的组成划分:组成小组、自然小组
以小组工作结构划分:正是小组、非正式小组
以成员进出自由程度划分:封闭小组、开放小组
以小组工作目标划分:朋辈小组、教育小组、服务或志愿小组、兴趣小组、治疗小组、社会化小组、自主小组或互助小组
小组的基本类型(笔记):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
4、 小组工作的价值观
(1) 互助互惠的原则
(2) 尊重组员的权力和能力的原则
(3) 民主参与和决策原则
(4) 增强权能的原则
(5) 高度个别化的原则
5、 小组工作的主要工作模式(p126)
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发展模式
第十章 宏观社会工作
1、 社区工作的含义
社区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公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的问题及需要,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
2、 社区工作的特点
(1) 以社区为工作对象
(2) 宏观的分析角度与较广的介入层面
(3) 居民的集体参与性
(4)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5) 一定的政治性
(6) 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3、 社区工作筹略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社区照顾
4、 社会行政的含义(152)
依照社会行政程序,妥善采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以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
5、 社会行政的功能(157)
a、 将社会转变为社会服务行动
b、 合理运用资源,促进有效服务
c、 总结社会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建议
6、 社会的特点
(1) 为满足民众的基本需要而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的行动
(2) 社会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包括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价值
(3) 社会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体系
(4) 社会坚持福利性原则
(5) 社会具有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的特征
第十一章 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
1、 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p388)
(1) 整合课堂所学理论与实务工作,在实习中增长知识和实务工作能力
(2) 发展专业自主能力
(3) 增进专业自我
(4) 培养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
(5) 培养反思、批判精神,促进专业成长
2、 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p391)
(1) 机构为本的实习模式——以英国为例
(2) 学院为本的实习模式——以中国为例
(3) 机构与学院的伙伴关系
(4) 建立中国社会实习模式
3、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对象:实习学生
4、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功能(p397):行政性、教育性、支持性
5、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意义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是,使学生有效学习并保证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的一个手段。其目的在于使被督导者能够学习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行为、角色,将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价值与技巧内化,并学习按照专业社会工作者得职责有效率地完成工作,提供优质粮的社会工作服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