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江南水乡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体会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依恋。学习作者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读中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江南水乡之美,体会作者赞美家乡以及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江南水乡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具体形象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 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3min)
1、同学们,你们喜爱自己的家乡吗?你最爱家乡的什么景物? (生自由回答)是的,家乡的山,家乡的水,都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的脚步,一起走进江南水乡最有代表的景点吧!
2、欣赏图片——小巷。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景物?(巷子)可是,这个“巷”字该怎么写呢?(指名学生板书“巷”)
3、揭示课题,补充完整——小巷人家。释字,巷,是指胡同的意思,即较窄的街道。循着足迹,让我们来欣赏小巷人家特有的美景吧!
二、感受新知,理清层次(7min) 1、听课文朗读,标记段落,划分层次。 (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检查)
2、引导提问:文中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生答:6个,3层) 3、学习第一部分。
(1)跟着老师,齐读第一句话:小城春色,小桥流水,小巷人家,多美的江南水乡风光!
想一想:课文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说一说:这一自然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段落的关键字)
4、同桌小声交流,展示汇报:(1)中心句。(2)留恋。 5、相机引导:体会作者赞美家乡以及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0min)
学习第二部分(2——5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内容。以6人左右为一组,交流讨论:小巷人家有哪些特有的诗情画意“永远令我依恋”? 2、小组代表做好相关记录,完成填空: 弯曲多变的( 小巷 )
诗情 玲珑可爱的( 庭院 ) 咿呀往来的( 小舟 ) 画意 清灵幽静的( 河埠头 ) 3、学生展示汇报,师板书。
{} 令“我” 依 恋 四、交流展示,突破难点(15min)
1、过渡:作者不仅用了大量优美的词语来形容江南水乡,更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描绘小巷人家特有的诗情画意。
2、指名学生回答,师讲解重点句子。
(1)这种小巷弯曲多变,有斜歪的,有直中带曲的,有曲中带直的。...(排比) ——可让学生作画弯曲多变的小巷
(2)环洞桥的倒影,宛如半弯明月,隔岸人相唤,水巷小桥通,构成了恬静明洁、千变万化的水乡景色。(比喻) ——往来的小舟
3、突破难点: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小结课堂。同学们,你们认为小巷人家的什么特点,最令“我”依恋?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板书:诗情画意,令“我”依恋。体会作者赞美家乡以及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之情。)
从第一自然段找出“依恋”的近义词,说一说,首段和末段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首尾呼应)
五、总结拓展,检测反馈(5min)
1、江南如诗,江南如画,江南如歌,江南如梦,江南是一副浓淡相宜的水墨长卷。如此美的江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怎能不让人依恋?
2、回顾并齐读板书。今天,家乡的山山水水映入眼帘,构成了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观察,完成连线搭配:
弯曲多变的 流水 玲珑可爱的 野花 咿呀往来的 树林 清灵幽静的 小桥
3、习作小练笔:你最爱家乡的什么景物?
请用排比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描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合作探究
以6人左右为一组,交流讨论:小巷人家有哪些特有的诗情画意“永远令我依恋”? 小组代表做好相关记录,完成填空:
弯曲多变的( 玲珑可爱的( 咿呀往来的( 清灵幽静的(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