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的难度降了很多,但学生得分却不高。通过对学生答卷的分析及教学经验,我发现问题出在学生读不懂题上。”阅读理解不光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课也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事实上学生阅读能力和数学技能水平往往很不相称,有的学生计算技能发展得早,水平也较高,但是当面对文字题时就“傻眼”,难以应对。原因是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数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就要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力求以身示范,以情感人,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1、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
众所周知,在诸多科目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那样生动形象,在教学过程当中若不花点心思则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学生发言的评价,要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例如:“你回答得很完整!”“你数学语言的组织能力很强”。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活泼多样,动静结合,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途径。 2、领略数学教材无声语言的作用
在数学教材的每一节都安排了例题,而这些例子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都是图文并茂的。在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去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必要的时候对例题进行适当的改编,使例题即具有浓浓的数学味儿,又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切忌太理论化和假空,脱离实际的为了数学而设计例题。引导学生带有感情的解读图中和题目中的信息。作为教师,除了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阅读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阅读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
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教学活动中, 指名学生读题时,适时问到:他读的怎么样,那你来试一试!经过他们这样的比拼,该注意的地方都重读了,而其他的学生也基本弄懂了题意。 三、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
阅读学习方法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事实上,只有当学生真正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基于学习的不同需要而主动阅读时,阅读学习方法的优越性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指导阅读方法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学习的能力才能产生质的飞跃。为此,教师在实践中,应抓住以下几点进行培养。 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新授前,还应检查预习的情况。上课时,围绕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彼此交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完全理解预习的内容,而且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2、课后温习阅读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地自身归因,提高学习的质量。正确的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学习的内容和环节还有很多,上述几点只不过是基于经验的一些肤浅的归纳。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发挥阅读学习方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构建一个既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又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