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卷第2期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01.23 No.2 2013年6月 Journal of Lincang Teache ̄’CoUege June.2013 边疆佤族地区外来教师教育与管理佤族学生的 个案研究 ——以沧源县芒卡中学的X教师为例 魏正子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理系,云南临沧677000) 摘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但是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 制,教育总体水平总是落后于发达地区,为了缩小差距,必须重视每一个教育环节与教育因素。本研究 立足于沧源佤族地区,基于对佤族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视角,以芒卡中学的X老师为个案,总结其成功的 经验,以便给身在少数民族地区处于困惑中的外来教师提供帮助,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关键词:外来教师;教育与管理;佤族学生 一、研究的缘起 文化的熏陶与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均衡发 时,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展,边疆农村教育及少数民族教育日益成为学 所以佤族的民族风俗习惯、意识形态与生活方 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带来的经 式都与汉族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让许多不了 济不平衡,让教育公平成为了一个难题,而只 解佤族的外来教师感到焦虑和困惑。 有提高了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教育及文化根基 二、概念界定 薄弱的少数民族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 研究中的两个概念需要界定,即“佤族学 不均的现状,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素质,也 生”和“外来教师”。“佤族学生”是指生活 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课题调研过程中 在沧源自治县的佤族初中学生,特指沧源县芒 发现,佤族地区佤族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问题是 卡中学的初中学生(芒卡镇是沧源县的一个乡 众多外来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民族的特殊性 镇,芒卡中学位于芒卡镇,该校只招收初中学 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生)。“外来教师”是指自身不具备当地文化 佤族是云南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 根基,在沧源佤族群众聚居地进行教育教学工 住在云南的西南边疆,如沧源、西盟、澜沧、孟 作的教育劳动者,他们工作地不是他们的成长 连、双江、耿马等县的山区和半山区,与当地 地(以县域为单位)。研究中的外来教师以x 其他民族交错杂居,中国的佤族共有35l 974 教师为例,他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地的民族风俗 多人,其中沧源佤族自治县有139 454多人。① 和生活方式,与学生相处融洽,有丰富的教学 佤族是比较特殊的少数民族之一,较少受到汉 、管理经验。 收稿日期:2013-03-18 作者简介:魏正子(1984一),女,云南云县人。临沧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理系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原理。 本文系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能力与有效 培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MA090129。 76 三、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收集资料主要通 过访谈和观察。笔者在芒卡中学调研为期5 提:客人必须尊重他们。x老师讲述了一段自 己的经历。 那天,我与另一位汉族老师到当地佤族群 天,期间,访谈了校长、副校长、任课教师等 众家做家访。刚进门时,主人非常热情,但屋 多位教师。他们普遍反映对佤族学生的教育与 子里的家具看似有点脏,我们就理所当然地掏 管理比较困难,主要与民族的特殊性有关,很 出纸巾擦了擦凳子,主人看到了这一幕,对我 多外来教师没办法适应都想方设法调走,因此 们的态度突然发生了转变,就不再理睬我们了 教师流动性很大,唯有x老师是大家公认的成 另一位老师开口说想要喝杯水,主人竟然 功者,他不仅能适应当地的民族风俗和生活方 不允许,后来两人狼狈而归了,家访也没成 ……式,而且还能把“调皮”的佤族孩子教育好, 功。这事之后,我请教了老教师,方知缘由: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敬佩他。为此,笔者对x 我们的行为让老百姓觉得他们被歧视。此后, 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以获取他管理与教育学 我开始反思,学会尊重他们,同时学会换位思 生的宝贵经验,以便给身在佤族地区处于苦恼 考,于是以后的家访就开展得很顺利,家长满 中的外来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意了,学生的配合程度也随之增强,学习积极 x老师,男,汉族,约50岁左右,故乡 性也随之提高。另外,佤族群众在路上遇见客 在临沧,临沧教育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芒卡中 人会鞠躬,此时客人也一定要对他们鞠躬;老 学任教(任教科目:数学),教龄已有36年之 师去家访时,佤族同胞若把家里最古老的枕头 久,教学经验丰富,同时他担任过多个班级的 拿出来给老师当凳子,说明家长对这位老师非 班主任,管理经验丰富。x老师整个人精神饱 常敬重,一定不能拒绝,拒绝了就会适得其 满、思路清晰,语言表达风趣、独到、大胆洒 反。 脱,他毫无隐藏地表达了自己真实的经历和感 (三)面对佤族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材施 受。 教、循序渐进 四、研究结果 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佤族学生的学习习惯 通过系列的访谈,笔者将x老师适应当地 不好,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比较差,他们意识 佤族文化的经验、教育与管理佤族学生的方法 不到知识的重要性。对此,x教师给出了自己 总结梳理,其宝贵经验如下: 的见解: (一)切忌触犯民族禁忌 教师教学不能跟着潮流走,要因材施教。 由于佤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因此 如今推广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对佤族学生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这些禁忌是 并不适用,因为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神圣而不容侵犯的,若不知情的外来者有所触 不懂得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必须由教师主 犯,必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怨恨与纠纷。x老 导,严格监督与要求。其次,全国统编教材并 师的案例如下: 不适应佤族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也不符合佤族 其一,佤族会不定期地举行“叫魂”仪 地区的实际,若“照本宣科”,不仅无法提高 式,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只不过暂 教学质量,学生也一无所获,所以我会结合现 时与肉体分开,通过“叫魂”,人的灵魂又会 实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回来。举行“叫魂”仪式时,亲人必须团聚, (四)面对佤族学生生活习惯:沉着冷静, 所以若有学生因家里举行“叫魂”仪式而请 耐心教导 假,老师不能不批准,否则这位同学就会因此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佤族学生的生活习惯 怨恨教师。其二,许多学生开学到校报到需挑 不是很好,卫生习惯不是很好。对此,x老师 选好日子。为了图吉利,有时学生会开学1~2 这样认为: 周后才报到,但有的时候又会提前报到,如果 佤族学生的生活习惯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老师为此批评学生,他们非常不开心的。 脏、乱、差。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很 (二)以礼待人,赢得家长的信任 困难,因为许多不良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对 佤族同胞热情、好客、礼貌,但是有前 此,教师必须沉着冷静,耐心教导,教育孩子 77 们从小事做起,不能心急。例如佤族学生抽烟 “我向你请三天假”,他们会说: “我请假给你 的习惯就非常难改掉,因为抽烟行为似乎已成 三天”等等。所以,为了避免尴尬或闹笑话, 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外来教师很有必要掌握他们的汉语表达规律。确切说来,佤族孩子还在娘背上就开始抽烟 五、结论与思考 了,孩子出生几个月后,妈妈就会背着孩子下 民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风俗习惯、生活 地做农活,因为当地农田里蚊虫很多,佤族同 方式、宗教信仰等的特殊性,进而带来了民族 胞们为了防止被叮咬便一直抽烟。因此,要让 学生思想观念、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的特殊 从出生就开始抽烟的孩子快速戒烟是不切实际 性。因此,也就意味着教师管理与教育的特殊 的,所以教师必须很有耐心,告诉他们吸烟的 性。如果外来教师对当地民族习性一无所知, 危害,鼓励他们慢慢戒烟,切忌居高临下地训 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这就要求外 斥。 来教师在了解佤族民族习性的基础上,走近学 (五)适当学习佤族语言,掌握佤族学生讲 生,尊重学生,教育学生,否则,不但教育教 汉语的规律 学质量无法提高,而且还得不到学生家长和学 x老师认为外来教师适当学习佤语很有必 生们的支持与尊重。所以,笔者认为应该结合 要。第一,可以纠正学生的不良用语习惯,培 x老师的建议,给将要走近沧源佤族地区的外 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佤族学生有时会用不 雅的语言责骂老师或同学,老师若听不懂而不 加以制止,会助长学生行为的恶化,对学生的 成长极为不利。第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难点,由于地域关系,佤族学生很少与外界接 触,知识面较为狭窄,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 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佤族风俗习 惯、生产生活方式、话语方式、礼节禁忌等, 以便在适应佤族同胞生活行为习惯的同时,让 教育管理与教学顺利进行,同时还可以减少民 族冲突,维护当地的和谐稳定。 只有用佤语讲解学生才能听得懂。第三,可以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民族志 】.昆明: 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佤族同胞率真单纯, 【 重情重义,若老师会讲佤语,家长就会把老师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62.2]陈沛照.变迁与调适:苗族学校教育的文化选择 .广 当作“自己一家人”,就会非常信任老师,有 [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了家长的支持,就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教育与管 理。 【3】邵玉茹,胡慧闵.,J、学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个案研究 【J].当代教育科学,2009(1). 由于受佤语的影响,佤族学生说汉语非常 【4]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有意思,表达上通常会颠倒主语和宾语,如 社,2001(6). “我在吃饭”,佤族学生会说: “饭在吃我”; A Case Study on Students’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igrant Teachers of the Wa Nationality in Border Area WEI Zhengzi (Maths Depa ̄tttient of Lincang Teachers’College,Lincang 677000 China) Abstract:Educa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and also is the cornerstone of a harmonious society,but in the frontier minoriy areast due to various limitations,the overall level of education is always left behind the developed ciy.Itn order to narrow the gap,every link of educa- tion and educational factors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The study based on the Wa nmionaliy itn Cangyuan area,by means of the students’educmion 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we take X teacher in the Mangka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and then summarize the teacher’S successful experi- ence.so as to provide help for the migrnta teachers who are in the confusion in the ethnic students work in minority areas,and finall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y 01t"- eaS. Key Words:Miragnt Teachers;Educmion and Management; e Students of the Wa National- ity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