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化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对策
摘要 分析并指出了青海化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即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强化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建设,强化质量监督队伍建设。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策;青海化隆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政府形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严格、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中的有害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导致的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不仅危害广大消费者的健康,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化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问题
自从实行农业生产责任承包制以来,农村多为分散经营,每户的经营规模一般都很小。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对种植的统一规划、指导,也难以形成由市场规范的收购加工体系,造成农民生产的无序竞争,产品品种杂乱,难以保证其规格标准及质量安全。此外,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人口占一半多。这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的要求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而农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这一矛盾将长期困扰着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1.2农产品污染问题
我县在过去50多年的农业发展中,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数量急剧增长,而且由于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使用的农药品种大多数属于有毒有机物,其中有的还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这些毒性的残留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不断进步,食物受到污染的机会日益增多,除由于农产品意外地被大量农药、铅、砷等有害物质污染而引起急性中毒外,重金属铅、汞、镉,以及燃煤中的氟等污染物也能在人体内长期蓄积而对人的健康造成各种慢性危
害。
1.3检测能力弱
我国虽然也制定了不少农产品和食品标准,但对标准所规定的技术指标缺乏完善的检查体系和相应的评价分析手段。
1.4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
存在着检验依据的标准数量不足、配套性差,监测工作尚未制度化,质检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此外,执法过程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往往是在出现了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之后,进行一阵风式的检查、处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新途径。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确保农产品食用安全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项整治为突破口;以创新管理机制为动力,健全各项保障体系,积极推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尽快把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2.1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农业标准化建设是规范生产经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础。加速农业标准化进程,首先要制定农业标准化规划,合理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标准数量,科学确定农业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逐步形成我县农业标准的地方体系。制定标准要考虑农业生产、投入品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尤其要考虑开展农产品贸易。同时,加强农业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抓好农产品安全标准示范区、示范带、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农户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经营行为。
2.2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加强农(畜牧)业质检机构建设,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科技工作的重点来抓,完善相应的机构,并在经费投入上予以大力支持,使农业标准化机构能够迅速地配齐人员、设备,保证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尤其要注意发挥农业质量监测部门的职能,提高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
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确保食品的食用安全。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要加强产品监控,从源头上对农产品实行质量把关。结合市场建设,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快速监测站点,开展好市场质量检测服务。各类质检机构要加强协作,实现人力、技术、设备等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2.3加强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
2.3.1产地环境管理。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重点污染区农业环境监测网点,并针对不同区域类型和不同的污染源,建设一批污染监控网点。对耕地质量、农用水质、农区大气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尽快建立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库,及时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动态。建设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开展基地环境监测和评价。严格控制农产品产地环境周围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农产品产地条件,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3.2农业投入品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经营许可和登记制度。重点加强对农药、兽药、激素、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经营和使用管理,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环境和动植源不受污染。
2.3.3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按照国家、行业和地区农产品质量标准,推行农产品包装上市。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标明产地、生产企业名称、执行标准、认证标识、生产日期。对猪、牛、羊等活体商品,要完善标识制度,实行质量责任可追溯管理。
2.3.4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结合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标识认证管理,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支持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建立自律性检测制度。鼓励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与生产基地建立产销合作机制,推行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积极开展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等各环节的监管,使农产品准出与准入制度紧密联结。推进农业品牌战略,加快推行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
2.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建设
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抓好农业环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业投入品管理等方面的法制建设,规范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行为,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各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执法监督,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
2.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一是充实执法人员,改善执法装备,强化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二是以农技推广部门为基础、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为补充,培养一支既懂
农业生产技术、又熟悉标准化工作的队伍;三是设立质检机构检验检测人员准入门槛,加强检验检测人员法律法规、检测知识和检测技能的系统学习和培训,提高检测队伍整体素质;四是加大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