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五个主要环节(一)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没有扎实的采访就没有好的新闻报道,这是新闻实践中的“硬道理”。
欲搞好采访,必须在采访的五个主要环节上下功夫:
环节之一: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前准备也叫“静态采访”,或采访的“案头功课”,指记者在采访之前针对采访任务所进行的思想准确和物质准备。其中包括记者对采访活动和报道文体的策划设计,也包括对具体提问、观察的准备和采访活动必备的物质准备。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对事实相关背景的了解
阅读相关资料是一种必要的准备方法,也是一种必要的准备方法,也是一个坐“冷板凳”的硬功夫。
相关资料大概指以下几类材料:
被采访单位制作的宣传稿、公关稿、会议材料、工作总结、可行性报告等;
与被采访的行业相关的一些知识性的资料,包括专业介绍、行业背景及其有关的专业书籍; 某些相关报道的材料;
查人的约束力。因此,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结合是自由的。
正因为是这种关系,记者必须在访问中设法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才能使对方畅所欲言,达到高质量的访问效果。
在访问的过程中,无论记者是否有意去创造一种气氛,访问气氛都是客观存在的。它或许是坦诚的、轻松的,或 许是紧张的、僵硬的;或许是融洽的;或许是心怀芥蒂的…… 实践经验证明,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和采访对象达到了“酒逢知已”的融洽关系,那么记者将得到极大的回报,这就是说,采访对象可能畅所欲言,妙语连珠——主动提供信息,主动解释信息,主动和记者探讨事实的性质,主动描述生动的场面和故事。双方对事实的探讨可能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给新闻的写作和编辑提供了许多独家素材。
为了创造最佳的访问气氛,记者的态度要真诚、有亲和力,善解人意,这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信任感,情绪上也易放松,容易形成最佳的交流关系。为此,记者要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如讲礼貌,遵守约定时间,选择采访对象易接受
的地点进行采访等。一般情况下,提倡记者单独采访,避免“第三者”的存在。
另外,记者应善于用轻松或熟悉的话题打破隔阂,把阻隔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无形的心理之墙拆掉,缩短双方由生疏到熟悉的距离,努力营造一个融洽的谈话气氛。 环节之三:访问中提问
记者的提问要遵循以下的规律:
第一,提问的目标要明确记者的提问,常须围绕三个目标:
要设法弄清楚事实。这包括已经发生的显性事实和事实背后的隐性原因。
要设法对事实的价值作出准确的评判,也就是在提问过程中,不仅要弄清楚事实本身的要素,还要弄清楚事实的相关历史背景和环境背景,才能够进行准确地评价。
根据报道的主题收集可以作为报道素材的事实材料。这时候记者的提问就不仅仅是弄清,而是通过提问捕捉和挖掘典型素材。 第二,提问要系统,有逻辑性
记者的提问是经过事先精心准备的,是按访问的目的系统设置的。首先要弄清楚每一个单个
的骨干事实,它的要素、背景、原因等等,先围绕一个点提问,把一个问题弄清楚。这时候的问题,从外部看起来一团一团的。高水平的提高者不满足于一问一答式的询问,而是希望与采访对象探讨,交流看法,有时还帮助对方梳理思路,提向认识,启发对方的记忆,激发谈兴。低水平的提问者则常常是问不到点子上,问题苍白,逻辑混乱。 第三,提问要具体
提问具体,对方的回答才能具体,所得的材料才清晰、确凿、生动,容易被读者接受。所以,记者一定要把大的事实一块一块切开,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把抽象的概念化成具体的描述。 环节之四:进行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指的是记者依靠感官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收集材料的活动,通常称为“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是除了访问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
现场观察可以获得第一手材料,核实第二手材料,力争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可以加深记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激发创作灵感;
可以捕捉到经典的细节,使新闻作品具有现场感和点晴之笔;
只要注意使用眼睛、耳朵,在访问前、访问中、访问后,都可以采访,这便是观察的长处。而有的场合不允许提问,或者无人可问的时候,观察便成了唯一的采访方法。现场观察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记者必须要到新闻现场去采访。坐在办公室里是不行的,依靠电话采访也不行。 第二,记者是依靠自己的眼睛和其他感官,如鼻子、耳朵,通过看、嗅、听来收集材料的。展示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不仅仅靠知情人所谈出来的材料,更需要记者到现场亲眼看到的“第一手”材料。这类材料因为是记者靠感官来收集的,这常常显示出极大的传播优越性:第一,可信;第二,具有吸引力。在记者有条件采访到的动态事件中,使用现场观察写出的报道,如观察记、现场素描是新闻中可读性最强的一类稿件。 现场观察的内容有:观察新闻人物的相貌、动作和语言,观察新闻现场的周围景观,观察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发生的经过、观察精彩的经典细节等,这些都是记者在现场观察中的重
要搜寻目标。
环节之五:现场记录与核实 1、现场记录
新闻的真实性决定了采访时准确记录的必要性。记者不可能完全靠瞬时的记忆力将采访的内容写进新闻稿,因此,采访时的记录就成了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怎样把辛辛苦苦搞到手的材料,如实、准确、完整又迅速地收集在自己的笔记本、录音带和录像带上,作为我们写作报道的原始材料,这一常常被一些人视作“雕虫小技”的本领,却是记者必备的基本功。
采访应当记录的内容:
采访对象途述出来的事实信息; 记者在现场观察中捕捉到的事实信息; 记者访问和观察中产生的感想和写作灵感; 记者收集到的资料性信息。 第二,材料的核实
记者对公众负有信息责任,必须保证采访来的事实准确无误。因此,核实就是采访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需要核实的内容有:采访对象谈出来的信
息;记者观察来的材料;引用的材料; 核实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找当事人核实。这是指采访时没有听清楚的关键点和重要事实,要边采访边与当事人核实。虽然核实有时会打断采访谈话的准确性,有时不得不停下来与当事人核实。在采访现场给当事人看一看你记的笔记,看看数字和专用词汇是否正确。
找第三方核实。对于重要的事实,不能听当事人的“一面之词”,要找到了解这一事实对方或是第三方进行核实。
到新闻现场核实。记者亲自奔赴事发现场,是核实某些事实信息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当然,这样做的成本比较高,但这种方法避免了不少假新闻的出现,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核实方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