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汽车工业现状及发展探析 口恽 海 1 发展现状 自21世纪以来,世界汽车进 入稳步提升阶段。美国、欧盟、日 本3个传统汽车制造中心的发展较 69226647 … 为平稳,以“金砖四国”(巴西、 国汽车产业在政策引导下,产销量 居世界第一。21世纪以来,世界 汽车产量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 (图1)。 俄罗斯、印度、中国)为代表的 新兴汽车市场发展迅猛。受全球金 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汽车制造 业在2009年产量大幅下降,而中 , 7076 a2010i} f 辆-2009l| 』J j 583/"目 5899 6O6 2 6171l — j| 1 I n一 20D0∞01 2002扣。8 2O04 2O05 2。。6 2O07 2。。8∞。9 i l— l厂_一 ~ ~ 置成为可能。传统汽车制造强国将 研发中心保留在本国,而将制造环 图1 2000~2009年世界汽车产量走势 图2 2010年上半年世界各国汽车销量与同期对比 图2显示,伴随国际经济逐步 过程之中 回暖,2010年上半年世界各国市 场均有所升温。美国、日本、德国 等传统汽车市场销量同比增幅均在 10%以上;巴西、俄罗斯、南非等 新兴汽车制造国也出现不同程度的 在世界汽车产业1 20多年历史 中,共出现4次全球性的产业转 移: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初期, 美国首创出流水线大批量生产体 系;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50年 代,欧 1将产品差异化和大批量生 产结合起来,向传统大批量生产方 式提出挑战;第三次出现在20世 纪60年代后期,日本借助生产组 织方式革新,使汽车产品实现低价 格、高品质;第四次出现在世纪之 节转移至新兴汽车制造国,通过降 低成本获取利润并占领市场。 每一次产业转移都与技术创新 或生产、组织方式转移紧密联系起 来,即通过生产系统或产品方面取 增长。本国市场需求逐步回升、进 出口政策逐步宽松、新兴市场需求 不断增长,三方面因素交汇在一起 推动全球汽车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得创造眭突破,使输入地的需求膨 胀得到满足,并形成强有力的出口 势头。每一次产业转移输入地一般 从低档车生产入手,汽车价格随着 2发展特点 2.1产业发展特点 产业的转移和升级换代不断下降, 使输入地市场需求不断壮大,最后 成为汽车业中的霸主。当下世界处 交,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发 展,使汽车制造业全球化的资源配 2.1.1汽车产业处于全球性转移 于第4次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发展 中国家成为承接这一转移的主体, 而中国在诸多国家中的经济实力最 2.1.2节能减排向产业发展提出 挑战 目前在国际上具有权威的欧洲 环境保护呼声高涨与各国政府在 境保护上的决心日益坚定,排放枥 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求也更 强,消费群体最庞大,市场需求最 为强劲。 排放标准,自1992年欧I开始实 施以来已有18年的历程。伴随着 表1 欧洲汽车排放标准要求与执行时间表 加严格,各阶段排放标准执行时 与参数要求见表1。 % PM 0.36 0.15 O.1 标准类别 欧洲I号标准 欧洲Ⅱ号标准 实施时间1995年底前 HC 1.1 1.1 CO 4.5 4 NO 87 、 V 1995~2000年底 2ooO一213 ̄)5年底 2005~2008年1O月 欧洲Ⅲ号标准 欧洲Ⅳ号标准 欧洲V号标准 欧洲Ⅵ号标准 O.66 0.46 。。—— 2.1 1.5 5 O.02 ●。—— 3.5 ,_—— 2008年10月至今 预计2012年实行 。一 __—— 排放标准要求不断严格既为环 境保护带来福音,也向汽车制造业 提出严峻挑战。据分析,如果令产 动汽油机续航的汽车Volt(沃蓝 达);本田与丰田公司推出的In— sight和Prius在美国和日本都已有 不错的市场占有率;大众、三菱、 宝马、戴姆勒等集团均已经将电动 车项目列入发展计划。国际大型车 人员仍在不断努力突破安全技术的 极限。传感器、GPS、摄像头与智 能控制系统等技术不断应用,在提 品满足欧Ⅵ标准,很多汽车制造商 需要更换生产线,意味着每辆车的 制造成本将增加2 500~4 000欧 元。因此,诸多有实力、有远见的 企业已开始在汽车轻量化和石油替 高驾驶舒适度的同时,通过电子信 号提醒可以避免驾驶员的操作不 当、视觉盲区、反应迟缓,把事故 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安全技术从 展上展出的重点逐渐从概念车向新 能源汽车转变,从弱混到强混再到 纯电动汽车,各大汽车制造商在推 进新能源汽车的道路上不遗余力。 中国汽车企业在电动汽车技术上也 有突破,目前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已 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2.2.2安全技术最受重视,目标 “零伤亡”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 代能源上进行研究,并取得显著成 果,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正是在此大 环境下全面展开。 2.2产品与技术发展特点 传统的重视被动安全逐步向重视主 动安全技术方向发展,实现从减小 事故伤亡到避免事故发生的观念转 变。 2.2.3汽车产品实现智能化、信 息化 2.2.1新能源汽车成为热点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 已成为国际议题。排放标准的不断 升级,石油资源储量逐渐减少且不 现代汽车产品已经从单纯的机 械部件集合逐步转变为信息载体和 生活娱乐终端,各种智能配置得到 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从最初阶段的 车载数字音响、电子钥匙、一键启 动,到当下逐步普及的车载电脑、 可再生,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受 到高度重视,各国均在新能源汽车 研发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 力,使得新能源汽车技术出现较大 进步。 据显示,全球每年死于车辆交通事 故的人数为127万人,若安全技术 和交通管理水平不改善,2030年 这一数字将达到240万人。因此无 行车导航、自动泊车技术,智能 化、信息化理念逐步嵌入汽车产品 的整体设计之中。 论企业还是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 技术方面都愈加重视。 跨国汽车集团纷纷推出自己的 混合动力与电动汽车产品:日产公 司推出纯电力驱动汽车Leaf(聆 风);通用雪佛兰公司推出电力驱 在安全带、安全气囊、ABS、 EBD、ESP等在国内汽车产品中已 经成为标准配置的当下,汽车研究 从引擎启动直至到达目的地后 引擎熄火,整个过程中关于汽车的 所有动态和静态信息均可以显示在 % % % % % % % % % % % 舭 电子屏幕上,并可以借助互联网上 传所在位置信息获取路面交通情况 2.3市场发展特点 本政府出台鼓励购买环保车辆的政 策,使丰田普锐斯第三代车型全年 2.3.1新兴市场新车需求日益旺 盛,发达市场需求稳定 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 兴汽车市场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对 和天气情况等实时信息。智能系统 成为汽车制造商的研发重点,信息 化手段将越来越多地在汽车上实 现。 销量达到20.89万辆,同比激增 285.7%;德国市场则在政策刺激 下出现23%的增长,为1992年以 来增速最陕的一年。政策若能够抓 住市场的特点,熟谙市场的需求, 将对市场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3.3二手车市场发达,利润率 高于新车 新车的需求量不断提高,见图3。 饿罗斯 巴阳 二手车市场交易量超过新车市 场,被视为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成熟 的标志。据统计,2oo8年美国、 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的二手车 销量分别是新车的350%、350%、 200%、200%、140%,而中国二 手车的销量仅为新车的29%,仍 印度 - 1l _ 、I,it 鞯¨本 _德嘲 _荧围 20o4 2005 2O06 2007 2OO8 2OO9 图3 2004—2009年各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比例 表2世界主要国家出台的汽车业支持对策 国家 政府对策 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手车交易量 超过新车同时,利润也高于新车交 易。根据美国汽车经销商协会的数 据,2006~2010年4月美国新车 销售的毛利率均低于二手车(图 4)。 中国 美国 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汽车下乡、以旧换新、购置税减半 7 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抵押贷款证券、“旧车换现金” 日本 德国 法国 韩国 1 700亿美元经济支援计划、鼓励购买环保车辆 660亿美元刺激计划、削减所得税、降低营业税、提高家庭福利 企业低息贷款、新车购置补贴 实施旧车税制补贴制度,购买新车减免个别消费税和登记税70% 产品供应丰富、经销商信誉良 好、市场交易制度健全是成熟二手 车市场的主要特点。美国近l0年 市场销量最高水平维持在l 700万 据统计,巴西、俄罗斯、印 新兴汽车市场中,中国新车销量同 比增幅超过40%,在世界市场占 辆,而二手车销量普遍在4 000万 辆以上,每辆汽车从出厂到报废平 度、中国四国的新车销量占世界新 车总销量的比例从2 0 0 4年的 17.5%上升到2009年的34.1%, 有率约为23%,首次超过美国。 2.3.2市场对政策刺激反应敏感 2009年汽车业受金融危机打 击较为严重,各国为振兴本国经 济,果断采取一系列刺激政策 (表2)。各国自发布产业刺激政策 均经历7次交易,而大多数新兴汽 车市场二手车交易量少于新车,尚 处于起步阶段。 销量从937万辆增长至2 062万 辆;以美国、德国、日本、法国为 代表的传统汽车市场则显示出平稳 发展的态势,四国新车销量之和从 3发展趋势 3.r产业发展趋势 2 918万辆下降到2 194万辆,市 以来,市场均有所回升:美国 2009年上半年市场持续低迷,7月 3.1.1产业转移速度将进一步加 快 场占有率从54.6%下降到36.3%, 与“金砖四国”基本持平。2009 年世界新车销量总体出现下滑,在 发布刺激政策后市场逐步回暖,年 底已经同比出现15%的增长;日 随着国际汽车产业链全球化配 置的加快,全球化经营已经成为汽 车集团的方向性战略,无国界生产 已成现实,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方 式不再占据主导地位,逐步转向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完 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具备承接产业 丰富的国际型人才将更受青睐。未 来汽车产业的竞争将成为综合型汽 车人才的竞争。 3.2产品与技术发展趋势 3.2.1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传 统汽车产品仍是主导 新能源汽车这一崭新的领域尚 处于起步阶段:准入、认证、检测 转移的基本条件,正在进行的第4 型合作关系。国际汽车集团进一步 在新兴市场加大人力、物力、精力 的投入,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成 次世界汽车产业转移也将为中国汽 车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原材 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使用成 本仍将是汽车企业集团下一步选择 扩张据点的关键。 本优势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最大的新兴市场——中国 一新车 一 二手 等标准尚需制订并统一,充电站等 142O% 相关配套设施尚需完善,电池稳定 性与可靠性上仍待加强。虽然新能 源汽车代表汽车业的发展趋势,但 技术上的局限将使得较长一段时间 市场上仍以内燃机汽车为主。提升 内燃机性能、降低排放、降低制造 成本仍然是产品的发展方向。 3.2.2技术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技术垄断亟待突破 为争夺新兴市场份额,跨国汽 车企业集团加快向该市场引入先进 2O06年 2007 ̄f-: 2008 ̄f-: 20O9年 201 0年1~4川 技术,同时进一步投放采用新技术 的产品,许多新车型已经采取全球 图4 2006—2010年4月美国汽车经销商新车、二手车销售毛利率 3.1.2汽车产业与计算机、软件、 信息产业结合将更加紧密 汽车业从产品设计、生产制 造、认证检测、实际使用到最终报 废回收,都已经与计算机、软件、 接近现实;信息处理平台将在生产 中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次品率; 数字化交通将进一步改善城市的交 通状况等。因此,计算机、软件、 信息产业的实力将对汽车业的高 同步上市的做法,以争取高额利 润。不容忽视的一点,技术垄断正 在限制新兴市场本土汽车产业的发 展。 实力雄厚的整车企业和零部件 企业在新兴市场的技术.陛机构已经 呈现独资化、强权化趋势。在合资 企业中本土一方在技术上缺少决策 信息产业建立了密切关系:CAD/ CAM技术、生产信息平台、模拟 仿真技术、行车控制技术、人车互 动技术、汽车材料回收数据库等多 项技术都已在汽车业应用。 未来汽车产业将朝着网络化、 效、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1.3综合型、国际型汽车人才 将更受青睐 伴随着汽车产业与其他产业间 的联系逐步密切、企业集团对研发 工作的愈加重视,对于既了解汽车 权与话语权,因此做好人才储备, 加大研发力度将是新兴市场国家产 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3市场发展趋势 仿真化、自动化方面继续发展,进 一步为汽车制造业压低成本,提高 又通晓其他学科的技术型人才的需 求将日益增加。汽车业全球一体化 布局的进程不断推进,跨国重组并 购活动频繁,对人才的国际化素质 提出要求:熟悉国内外行业背景、 熟练掌握中外语言、行业工作经验 3.3.1市场前景依然广阔,新兴 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2010年发达汽车市场逐步复 苏,新兴汽车市场继续扩大,未来 全球汽车市场仍有(下转第13页) 附加值。人车交互系统将与移动通 信网络结合,使汽车进入互联网时 代;大规模计算技术的应用将使汽 车设计与实验检测的仿真模拟更加 5.2.2参与并购要对企业发展有 长远的目标,不能饮鸩止渴 近年来,频频传出国内汽车企 业与国外汽车品牌密切接洽的消 息,在技术、品牌、人才、企业这 几方面,哪些是中国企业最应该抓 首先要明确自己并购行为最终要达 到的目的;其次根据自身能力采取 相应收购措施,每项措施都稳步实 施,最终达到提升企业实力的目 标。如果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只 贪图眼前的利益,那只能是饮鸩止 家的企业而言充满着诱惑,中国觎 造到中国创造需要全球的认知,并 购无疑是最快的全球化步伐。面对 着一个个百年的金字招牌和全球品 牌,中国汽车企业要在实施并购前 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准备除了具 住的?有行业专家指出:成功率最 高的是去挖一些人才回来,其次是 买单项技术,然后是买品牌,最后 是买企业。获得人才最容易成功, 运营品牌的成功难度很大,而买企 渴,最终把企业拖垮。如2008年, 印度塔塔集团先后出资36亿美元 收购福特旗下的捷豹和路虎,至今 把企业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这方 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备收购的资金外,还要对并购中存 在的风险、出现的1司题有足够的评 估,明确企业并购后的发展目标, 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目 业并把它运作好则最难。从专家言 论不难看出,参与国际并购的企业 综上所述,国外那些沉淀百年 的品牌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发展中国 标。 (责任编辑臧姝) (上接第l0页)上升空间,预计 因素与技术限制的影响较大。各国 之1司产业成熟度不同、经济状况不 同,导致贸易中双方话语权不对 等,新兴市场出口依然处于弱势地 位。 信贷、汽车租赁与改装为代表的售 后衍生业务成为企业长远的创收点 与利润点。 2020年全球新车产量将突破1亿 辆,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新兴汽 车市场。 新车消费属于一次性消费,而 以美国和中国为例:2009年 全球汽车保有量约为9.6亿辆,其 中美国汽车占有量达到了约2.35 亿辆,汽车普及率达到78.7%, 相比之下,中国汽车保有量约为 6 000万辆,普及率仅为5%。新 发达市场趋于饱和,严重依赖 新兴市场的需求;新兴市场产品囿 于技术原因与贸易保护主义,出口 异常艰难。因此,在一段时1司内全 售后衍生业务属于重复性消费。每 辆汽车在生命周期中保养、维修和 保险所需要的费用将大大超过购买 产品的费用;在发达汽车市场,二 手车交易为经销商带来的利润大大 超过新车销售的利润;汽车金融服 球汽车产业消化产能的主要途径将 在于新兴汽车市场的需求。 兴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广l淘,跨国企 业对这一市场的重视程度将超过发 达汽车市场,随着需求的不断增 长,企业的投资规模cf!将继续扩 大。 3.3.3 售后衍生业务成为后市场 主要创收点和利润点 汽车业经历长时间发展,原材 务、汽车租赁与改装业务在发达汽 车市场已逐步走向成熟,成为汽车 企业创收的重要渠道,在新兴汽车 市场上仍然处于萌芽状态。这些售 后衍生业务具有成本低、附加值高 的特点,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日 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物流仓储成 本不断提高,使得企业利润空1可日 益收窄,因此企业更多地把目光放 3.3.2国际贸易地位不对等,全 球依靠新兴市场需求消化产能 在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的 情况下,政府大多限制进出口贸 益增长,市场容量趋于饱和,以售 后衍生业务为代表的汽车“2.5产 业”将成为企业维持较高利润水 平的重要支撑点。 (责任编辑臧姝) 在汽车后市场。新车自上市后,销 售利润将逐步降低,属于汽车产品 易,导致国际间贸易总量减少。发 达国家汽车产品出口强势,发展中 国家汽车出口则相对脆弱,受政策 周期的固有特点,’因此以汽车保养 与维修、二手车交易、汽车金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