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审美是非功利性和功利性的统一

审美是非功利性和功利性的统一

来源:筏尚旅游网
企业管理 胡云 学号:12S056033

美是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辩证统一

美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并因此而引起的令人满意的、好的情感,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并最终通过人而显现出来。因此,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通过按照人的审美观中“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创造性实践。审美包括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个因素,它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的产物。在讨论审美活动的功利性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对审美活动的主客体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所谓审美主体就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的人,才能成为审美主体。离开审美客体就无所谓审美主体,同样没有审美主体也就不存在审美客体。审美客体是因审美主体全在而全在的。审美主体审美的对象就是审美客体。因此,对于我们认知的任何事物可以是审美客体。审美客体是在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客体的审美价值不能离开主体和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存在。主体对于客体的审美关系是人通过感觉器官与客观现实产生的联系。

总之,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是人类漫长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创造了人的对象世界,外部自然界被“人化”而成为审美客体;另一方面,实践又创造了对象的主体,主体的五官感觉也相应地被“人化”而产生审美感受。同时,实践使得主客体之间发生了关系,进而形成了审美关系。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积淀在审美关系中,体现在客体便是审美价值的产生,体现在主体便是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形成。那么,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的深刻领悟,究竟是功利性价值观在起作用,还是非功利性的价值观在主导?

一、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的

美的无功利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的事物与人直接的实际利益考虑相脱离的特性。这种特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不做实际的功利评价。

首先,我们肯定美是非功利性的,因为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

企业管理 胡云 学号:12S056033

而且,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并不直接满足人们物质的、功利的需要,它直接满足的是人的精神需要。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以审美感受为中介从精神上把握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审美活动主要表现为创造性的形象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它以个别具体的感性形象为对象,伴随联想、情感、体验、认识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作用,给人以情感上的感染、陶冶和审美享受,进而达到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当主体出于直接的功利性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就不会做为审美对象向审美主体呈现,也就是说带有功利性的审美是不能真正领略到审美对象的美。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举过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显然,商人由此激发财富欲,科学家升起探索欲,都是以功利的眼光来关照审美对象的,因而无法领略到对象的美。

所以,人们欣赏某些对象的美时,其心理状态要不同于实际生活的心理状态,不能以实用功利的目的对待审美对象。齐白石的大虾不能下锅,徐悲鸿的马不能乘骑。古人说画饼不能充饥,就是这个道理。鲁迅说:“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读者抱有实际功利目的,致使无功利的“审美距离”消失,读者与审美对象之间造成一定程度的隔膜,从而无法欣赏到小说的美。这充分说明艺术审美活动应该是无功利性的,审美主体只有以无功利的审美态度,才能真正与对象融为一体,感受到对象的审美价值。

二、审美活动又暗含一定的功利性目的

把审美经验说成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却并不意味着审美经验不可能产生任何功利性的作用。审美经验就其自身来说,毫无疑问是非功利性的,但由于审美经验归根到底乃是人生实践的一种形式,在现实的生存活动中,它不可避免地

企业管理 胡云 学号:12S056033

会与其他的人生经验发生关联。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即不是审美主体的精神创造,也不是审美对象的固有属性,而是来自人类的生活实践,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必然会浸染上一定的功利色彩。

这种人类的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际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一方面,作为达到某种实际目的的活动,实践的活动及其成果能够使人的某种实际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它又会使人产生出一种不同于实际需要满足的精神上的愉悦,虽然这种愉悦已经超出了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但它仍是以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为其前提和基础的。

不过审美的功利性并不是实用功利,而是精神性的社会功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时候并不是实用性的功利而是精神性的社会功利。自然美看起来好像并不含有功利性,可是它能给人愉耳悦目,赏心逸神的美的享受,有助于在劳动、工作、学习之余调节精神,愉悦情性。所以初看上去并无价值的山水、自然景物之美,不能离开功利性的审美要求,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最根本的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关系,是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中实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自然美的这种特点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如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在这首水调歌头中,表现了人们希望团聚的功利要求,体现词人不为离愁所苦的乐观主义精神。

由于美的事物本身有社会功利性,即包含着功利目的性的本质属性,所以人们对某一事物做出判断时,不但要求对象合乎规律,而且要求合乎目的,这就是审美关照中和规律性、目的性的统一。所谓合目的性就是审美标准中的功利性要求。普列汉诺夫曾指出:审美享受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直接性,但是功利性毕竟是存在的,它毕竟是审美享受的基础。如果没有它,对象看起来就不会是美的。这里强调了审美标准中的功利要求。人们对于物质产品的美,实用工艺的美,在审美欣赏中包括有功利的反映,是显而易见的。既使是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以及并不实用价值的艺术美,人们在欣赏时也免不了带上功利性。

可见美具有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美:

第一个美毫无疑问是无功利性的。审美经验的非功利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

企业管理 胡云 学号:12S056033

所决定的:一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看,由于审美经验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观和形式,与事物的实际存在毫无关系,自然也就不会与对象发生任何利害关系。二是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的基本功能在于让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排除各种功利因素的干扰,保持非功利的审美态度去审视和感受美的存在。

第二个审美活动又暗含一定的功利性目的。所以说如果自然界的美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就不会去欣赏自然的美景了。正是这种间接的功利性,才决定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评价。可见功利性是审美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看起来是非功利的审美欣赏,实际上却潜伏着深刻的功利性。

第三个审美是非功利性和功利性的辨证统一。审美活动虽然在其自身中剔除了直接的功利目的性,却并不意味着它与功利性绝缘,相反,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状态提升。美的产生和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的人,这就是我们人的自我完善。一个人喜欢看书,沉醉于书海的丰富知识之中孜孜不倦,我们可以说他很喜欢看书,他是非功利性的,但博览群书却可以把他升华为一名知识渊博的人,他在无意中获得了美带给他的巨大利益,这就是非功利性和功利性的饿辨证统一。

总之,审美的非功利性追求的是非利害关系的快感,它能给人以自由的精神愉悦,涵养性情,美化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与趣味。非功利性的审美所展现的世界,比现实完满、理想,它又促使人们不安于现状,引导人们振作起来,积极投身于改造世界和创造美的社会实践。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非功利性就不是绝对的无功利,而是脱离了眼前的直接功利价值,获得间接的社会效益。可见审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进行审美鉴赏时就不能厚此薄彼。既应看到功利主义的认识价值、道德价值、社会价值,又应看到非功利性对于自我实现人格完善和自由理想的人生境界的作用;既应看到它们的实用价值,又应看到它们的审美价值。事实证明,审美是非功利性和功利性的辩证统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