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艾尔肯.艾力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1期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我国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素质教育在理论探索和实践运用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58-01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充分调动大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发展的过程,其根本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文化向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我国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无论是在区域整体推进层面,还是在高校具体实施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能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事、能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并能采取正确方式解决、自主意识较强。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修养上存在着价值观矛盾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但是随着社会价值观念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大学生的价值目标显现出功利化,趋于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缺乏现实任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缺乏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 (二)心理素质不高,较为脆弱
据相关部门统计,有30%—4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心理问题,表现在部分大学生正义感淡化,自我控制和承受逆境的能力较差,遇事容易走极端等,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当代高校大学生已有相当部分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比较严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专业素质偏低,非专业素质浅薄,知识层面狭窄
当代一些大学生不重视专业基础训练,沉迷于外语、计算机及其它考证,而过分的强调专业知识,理工科学生文化素质欠缺,文科学生则对现代科学知识知之太少,知识结构趋于单一,学生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导致知识层面较窄,思维方式不够开阔。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造成大学生素质教育欠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来家庭教育的某些偏差、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教育的乏力,大学生普遍对自我道德修养极端忽视,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使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会为了自己的长远的或更大的利益而做出暂时的、局部的牺牲,主动放弃某些利益,出现如人们的所说的“聪明的利己主义”。
(二)我国高等教育沿袭前苏联专业教育的模式,教育体制条块分割,单设性院校较多,学科环境偏于单一。加上近年来学校专业设置向有利于短期市场需求方向靠拢,缺乏长远规划,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过程长期以来用哲学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完善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许多学生面临新境、新问题时堪于应付,造成心理负担过重,以至精神失常。 三、我国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改善的对策 (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展开,它包括政治态度 理想信念 世界观方法论教育,以及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教育等。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主阵地作用,摈弃旧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要调整学科设置,加强课程建设,以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出发点,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建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把考试作为培养学生知识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塑造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办教育、办学校,教师是主体;教学活动,教师是主导。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把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影响教育学生。
素质教育是我们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总结,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最终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