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汉服文化与“汉服运动”

浅析汉服文化与“汉服运动”

来源:筏尚旅游网


浅析汉服文化与“汉服运动”

[摘要] 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又称为汉衣冠,还可以叫做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是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治理天下时,汉服就已经具备了形式。经过周朝,到了汉朝之后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汉服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还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而当今兴起的“汉服运动”人们对其的看法褒贬不一,我们应该批判继承汉服与汉服文化。

[关键字]汉服,汉服文化,汉服运动

[正文]

一、 汉服的基本介绍

(一) 服饰结构

汉服的服饰结构多种多样,但是主要有以下三种主要服制结构特点:

1、交领右衽

“交领”指领口的交叉,交领中的左右对称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而“地”代表着“方与正”。

1

“衽”,指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称“右衽”。 “交领右衽”就是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这种服制特点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2、褒衣广袖

“褒”是宽大的意思,而所谓“褒衣”则是指宽大的衣服,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而“广袖”则是宽袖的意思,显示出了一种雍容大度,飘逸灵动,汉服的袖子又称“袂”,汉服的袖子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3、系带隐扣

汉服一般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如果用扣子则将其隐藏。

(二) 纹章配饰及色彩选择

汉服的纹章极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官服章纹代表官级,民服主要是十二生肖、八卦图和吉祥图。而配饰主要有玉佩、香囊、剑等。汉服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阶层分界,从唐代以后,黄色只有天子权贵们才能穿用,并且色彩以深色为贵,浅色次之。

(三) 形制类型

汉服的形制主要分为深衣制与襦裙制。

2

“深衣制”是指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

“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一般用于常服。

二、汉服的服饰文化

汉服的结构不同于西方的立体结构,是一种平面结构,即用一块完整的面料裁剪,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礼法自然,其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面料的浪费和破坏,传承了中国戒奢以俭的传统观念。

汉服的颜色是五行五色,这种色彩与自然变化相协调的做法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天道,天人合一的境界。另外“上衣下裳”象法天地,上下分裁再合缝,传达着自然秩序之美。

汉服的“交领右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尊卑思想。“作为方位词的左和右在古代的中国暗示着尊卑贵贱等级意识,尊右卑左体现在服装衣襟”[1]

汉服的绳带系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中和之美”,中和的意思是刚柔并济,含蓄端庄,这样的服饰特点体现了汉服的审美意蕴及中华民族的含蓄端庄。

而汉服之于礼仪文化,成人礼、婚礼以及祭礼的汉服穿着不同,分别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责任、重礼仪与重孝义的文化内涵。

三、 汉服的留存复兴——“汉服运动”

[1]

王晓梦.汉服基本元素的传统文化内涵解析.[J].现代装饰理论.127页

3

(一) 简介

汉服运动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是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通过复原汉服、恢复传统礼仪、祭祀先贤、推广传统学说等方式进而推广和复兴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下消失了,但其部分元素没有灭绝。

(二)浅析“汉服运动”

关于“汉服运动”,对其的看法褒贬不一。

汉服倡导者认为穿着汉族传统服装乃赋予的权利,不应被某些势力企图冠以政治名号而加以破坏,他们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切入点来影响大众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举动。“如果想在各类文明的相互撞击中生存下来,作为形式而存在的汉服,它的复兴与否不仅不应遭到质疑,反而是势在必行的” [2]

而批评者则认为,汉服是否能代表汉族尚未决定,且当前的汉服运动重形式轻内涵、重衣衫轻文化、会沦为复古服装秀,更严重的会导致种族歧视与大汉族主义。“汉服运动归根结底是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从深层看,它以汉族文化为本位,宣扬汉文化的纯正性和优越性,汉服运动不是民族意识的回归,而是民族意识的退化。”[3]

我认为汉服的确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但是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把它上升到这一层面上,应该把它以一个传扬中华文化的载体来看待,更不能把它流于形式,不能仅仅只是穿汉服,而更应该继承的是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优良民族品格。

[2] [3]

苏轻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寻汉服失落的美丽[J].人文新刊.2005(11).40页 张跣.汉服运动-互联网时代的种族性民族主义[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4).65页

4

而对待其中的文化,我们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首先,其中的节俭意识、含蓄谦虚、重孝义以及礼仪的优良传统应该予以继承,而尊卑观以及天人合一的部分内容则应该有选择的继承,因为当今中国提倡人人平等与民主科学。

而我们更不能存在“汉本位”的思想,在继承汉服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与文化的存在,因为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更不能存在优越感,这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对于一些极端倡导者的“汉服全面日常化”的做法我是不能认同的,当代交际礼仪有通行的规则,且汉服的服饰特点不适宜现在社会的日常穿着,我们可在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盛大庆典、婚礼、寿辰、丧礼以及休闲时穿着汉服的礼服和常服。

民族服装存在的必要性并不能从功利的角度去定夺。汉服不仅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代表,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汉服,有利于汉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传承汉服与汉服文化。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