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经验浅谈
黔南州参训学员代表 韦朝宏
各位老师:
晚上好!
首先很感谢省团校为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让我们有一个共同学习交流的机会。我来自黔南州长顺县新寨中心校,叫韦朝宏,很荣幸能代表黔南州的学员发言,也很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
说是德育教育经验交流发言,谈不上,只是简单的谈一下在我们边远农村学校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以课堂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这个观点可能有的老师不同意,但在我们农村学校事实就是这样,想要以更多的活动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基本不现实。比如说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祭扫革命烈士陵园等,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资源,我们更多的只能是利用活动课、品德课等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经典电影,在影像资料中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以此让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再比如说组织学生踏青,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家乡风景如画的景色,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来说,他们每天都是崇山峻岭间来回行走,时时刻刻都在欣赏着家乡的美,而作为老师,更多的也就只能在课堂上引导孩子们要用心去感受他们每次行程的风景,用心去感受家乡的美,让他们体会到虽然我的家乡是在边远山区,但那里空气清新,每天上学都会有鸟儿作伴,每天都能感受到别样的风景,而以此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热爱家乡之情。
其实在农村学校不能开展更多的活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
像在我们乡,有两所学校是六个老师,六个班,在我们县,甚至还会出现有五个教师六个班的情况,从早上一直到下午都在上课,哪还会有更多的时间去组织开展活动呢?能上完课就基本算上完成教学任务了。所以我们一贯提倡的是要在课堂上有意或无意的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品德教育,把品德教育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特别像一些科目,我们没有专业的老师,比如音乐课,多数是不会唱简谱的,更别说五线谱了,所以音乐课本上歌曲基本不会唱,我们所采取的是播放一些经典的红歌及学生较为喜欢的儿童歌曲光碟,教师与学生边播边学的方式进行教学,用这样的歌声熏陶孩子幼小的心灵。再说美术课,教师本身没有基础知识,也不懂基本的绘画技能,就不会传授什么绘画技巧,课本上的图画不了,怎么办呢?就让孩子们画出心中所想的,比如我可爱的家乡,我的亲人等等,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家乡美,热爱家乡;学会想亲人,感恩亲人。
二、身教胜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老师首先要做到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道德礼仪,我们是安排每天早晨上课前,由值周领导及值日教师会同大队部安排的少先队员到学校门口迎接每位上学的孩子以及上班的老师。一是共同监督老师、同学是否有迟到行为。我们要求学生不迟到,首先就要自己不迟到,要求学生不能带零食进校,老师也就不能带零食进校。二是以微笑面对斩新的一天,同自己的同学,同事,老师打招呼,用一个微笑向对方以示友好,或敬一个队礼表达尊师之情。经过一段时间,好多从来遇到老师都跑得远远的孩子,现在也能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了,同学间少了许多的争吵,更多的是互助互爱。
三、利用校园广播,积极开展经典诵读、唱红歌活动
刚才提到过,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人员组织开展活动,但为了能让孩子们也能积极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我们是利用校园的广播在上课前,午休时播放红色经典歌曲及小学必背70首古诗词,然后在做完课间操后,全校同学唱一首红歌或背诵两首古诗词。通过这种简单的活动方式,让孩子们感受红色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在诵读过程中获得熏陶和修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
化,提高广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搭建一个与家长、亲人沟通的桥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外出务工人员不断的增多,造就了很多的留守儿童。在我们那里,应该是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父母或单亲外出务工,这些孩子在学校是学生,在家还得至少算半个劳动力,因为回到家,总是多多少少要干点家务活的。
因为与父母分离时间较长,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心理比较脆弱,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进行自我疏导,家长又不在身边,天长日久各种问题必然郁于胸中,积少成多形成很多心理问题,平时就会做出一些极端的有背道德行为准则的事。为了让这些孩子能经常性的联系父母,听听父母的声音,也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我们每班的班主任或科任教师都有家长的联系方式,并要求他们每周至少要让孩子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有条件的家长,还可以通过QQ与孩子视频聊天。通过搭建这种爱心桥梁,让孩子们也能在一个真挚而浓厚的关爱中成长。
各位老师,我们都知道,德是中华文化之宝,德是中华社稷之基,德是民族精神之魂,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之根。百年教育,德育为先,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德治校,以德治教,把德育教育贯穿我们整个教育工作的始终。。
老师们,愿我们为这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而共同努力。如何更有效的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的工作还需要努力。
谢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