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三部曲”例说
作者:冯国耀
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年第05期
一般而言,写作过程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写作阶段和修改阶段。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按阶段实施指导,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就有较大差异。分析下面的案例,可以看到这三个阶段的差异,笔者将之视为小学习作教学的“三部曲”。
一、准备阶段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习作教学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唤起学生习作的动机。动机源于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也有赖于外部的刺激。因此,这个阶段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解决写作的动力性困难。
[案例1]四年级习作《猜一猜》教学片段:
教师板书“喜欢”一词,让学生造句,说说是否喜欢老师,为什么?然后再板书“欣赏”一词,说:“老师最欣赏班上的一位同学,他是谁呢?请大家猜一猜,说说你这样猜的理由。”(学生猜,并表述了所猜同学学习好、有特长、守纪律等理由。)
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老师已经把这个同学的照片放在教桌的抽屉里,谁想知道这个秘密?(让举手的学生上讲台看照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观察他们上去和下来的动作、神态。) 学生口述上讲台揭示“秘密”的同学的动作、神态。(此活动可反复进行。)
师:刚才上来的这几位同学都知道老师最欣赏谁,那么,下面的同学猜得对不对呢?老师已经把自己最欣赏的同学的“照片”交给了小组长,现在就让小组长发给大家。(小组长发镜子,学生在镜中看见了自己。)
师:秘密已经揭开,同学们都知道老师最欣赏的人是谁了,此时你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讨论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组代表在班上汇报。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在老师眼里,每位同学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当然,老师这样做,也是为了鼓励我……
教师小结并布置习作:看来大家对这件事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们写文章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动笔来写写这件事,可以着重写“猜”的过程,也可以重点写揭开秘密时自己的心情,还可以重点写自己的“想法”。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案例并无太多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准备。这些准备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都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一,它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产生了写作的心理动力。写作就是认识世界、确立写作主体身份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自我构建过程。教师通过设置悬念将学生引入一个认识自我的情境之中,有了被“欣赏”的体验,必然产生构建自我的欲望,也就产生了写作的心理动力。
第二,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为写作提供了必需的素材。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基本功,培养观察能力是写作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获取素材、提炼主题的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实物及生活的目的在于形成鲜明的表象,产生写作的激情,观察能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因而主张作文教学应该注重训练观察作文,进行“实物写生”。在本案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上讲台看“照片”的同学的动作、神态,充分体现了“培养观察能力”这一作文教学的要义,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第三,通过从口头表述到书面表达的训练,加深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案例中,教师的写作要求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广阔的创造空间;学生的口头描述、对自己心情的把握以及小组内的交流,既是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更是一种认知上的强化和表达需求的积蓄。有了这些准备,即将展开的习作必然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
二、写作阶段
从写作的角度说,写作阶段是指学生完成习作的行为过程。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则是要重点解决写作的能力问题。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包括审题立意、搜集整理材料、构思布局、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其实质就是思维活动训练。 [案例2]四年级习作“写好做事的过程”教学设计片段:
以《第一次扎小辫》为例,看看如何把做事的过程写具体。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指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是审题,明确写什么。题目是《第一次扎小辫》(内容仅适用于女学生),很明显,要写的事情是“扎小辫”;关键词是“第一次”。
然后,找材料,明确从哪些方面来写。可用提问的方式理清思路。
(1)为什么要自己扎_、辫?(寻找事情的起因:妈妈不在家;平常家长总说我是娇小姐,想自己扎小辫争口气。)
(2)我是怎样扎小辫的?这个问题又可以分解为几个小问题:
①我开始是怎样做的?(可以用“先”、“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介绍自己如何扎小辫。) ②接着发生了什么事?(扎好了,但是很难看,发现这件事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 ③在扎小辫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对待的?(重做,仍不行,发脾气,想放弃又不甘心。)
④最后,我是怎样完成这件事情的?(耐心地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再重做,终于成功。) (3)这件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从妈妈是怎样看这件事的以及自己的感受这两方面来写做事的结果。)
最后,整理和组织材料,弄清应该怎样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找到的“材料”(所提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把词语变成句子,把句子变成段落,再把段落连缀起来,事情的过程就写清楚了。
这个案例可看做是对写作过程的一种操作性指导,要解决的是学生习作过程中如何思维的问题。第一步,审题。抓住关键词“第一次”弄清楚“写什么”,确定写作的范围和内容。第二步,找材料。指导学生把“过程”分解为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以提问的方式搜集整理材料。一位知名的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经验就是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样”,再用词语或句子将材料表述出来,就形成了写作的提纲,也就是习作的雏形。让学生学会“找材料”,是写作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问题解决了,习作就成功了一半。第三步,整理和组织材料。案例中教给学生的是最基本的方法,也就是将找到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这只是“怎么写”的初步,至于如何遣词造句、开头结尾、谋篇布局以及表达具体、明确、生动、形象、连贯、得体等“写得好”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指导。
三、修改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就写作教学而言,修改阶段首先是指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个写作环节,然后才是文章完成之后的评价与修改。这个阶段要解决的是如何准确、有序表达的问题,写作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一种思维的重组与建构,因此“如何准确、有序表达”本质上仍然是思维训练问题。 [案例3]三年级习作训练:叙述的顺序与段落的衔接
(1)以学生习作《校园的花坛》为例,先把原文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找一找文章(具体例文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①文章开头写了“这里一年四季的景色都十分美丽”,但下面只写了“秋天的校园”,缺少必要的过渡。
②第2自然段中描写月季花和菊花的顺序有些乱,让人读着不舒服,需要调整语序。 ③第3自然段对桂花的描写,句与句之间缺少过渡,显得突然。
④第4自然段对蜜蜂和蝴蝶的描述似乎和第2自然段更加联系密切,应该调整一下顺序。 (2)教师总结。文章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描写的顺序有些乱;二是句、段之间缺乏必要的过渡。我们就根据这两方面来修改文章的句子和调整段落。
(3)逐一修改以上提出的四个问题。在写作过程中,这个环节可以放到“找材料”之后,用适当的过渡词语将提纲所列的材料内容连缀起来,在不断调整语序和段落的过程中完成。 在这个案例中,所谓“修改”,其实是运用语言组织材料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是成文后的评改,而是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是具体的写作操作过程,主要是进行增、删、改、调。教师的工作,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思维操作模式。我们通常所说的作文评改,在笔者看来属于二次作文的范畴,是另一次写作的过程。但就一篇习作而言,这种评改仍然是让学生“写得好”的一个必要环节,体现了“文章是改出来的”。就写作教学而言,教师也应该教给学生不断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巧。
[案例4]四年级习作训练:如何使文章具体生动
(1)以习作《我们的校园》为例,把文章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并找出文章存在的问题。(例文略)
(2)教师总结:这篇习作很完整,但读完后却对校园没有什么印象,原因在于每一处都蜻蜓点水似的一笔带过,描写不够具体、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读文章,看哪些地方应该具体描述,才能体现校园的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学生再读,找出最能体现校园美丽的是第2、3、5自然段,认为应该具体写,而第4、6自然可以略写。
(4)怎样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呢?基本的方法就是抓住最能体现事物特征的部分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就《我们的校园》这篇习作来说,修改的具体方法是:
①确定要扩充的段落。如第3自然段:“影壁的左侧,是一个美丽的小花园。花园里面有石桌石凳,是我们休息、读书的好地方。”
②选择适合扩充的句子。这段话有两个句子,从《我们的校园》这个题目看,描写校园景物是重点,因而“小花园”这句应该进行具体、生动的描写,比较适合进行扩充。
③扩充下面这句话,通过“小花园”体现校园的美:花园有一个月亮门,四周是四季常青的松树墙。紧挨着树墙种满了各种颜色的月季。开花季节,这里就像色彩缤纷的花的世界……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的写作教学,不限于主题、构思和篇章结构的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所有的技巧和方法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字、词、句、段、篇中,学生只有通过操作实践,才会转化为基本的写作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