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口述历史作业

口述历史作业

来源:筏尚旅游网


口述历史作业(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我们的”主题系列活动

口述历史

专访“右派”作家张先痴先生

口述者简介:张先痴。1934年出生,湖北黄冈人。著名作家,

《格拉古轶事》作者。现居四川成都。

22

1949年参加,随后加入共青团,曾任支部副,并在机要部门任电台报务员并且立功。后来的土改、征粮、剿匪、平叛的斗争中,立功受奖。

1957年他真心诚意给领导提改进工作的意见,被视为“向党进攻”,因而被划为右派分子。其妻由于没有检举揭发他,也成了右派,被下放到农村监督劳动。张先痴坚持“不认罪”,被改定为极右派分子,判管制五年强制。

1961年底,张先痴在修了内昆、成昆、广旺三条铁路后,深感前途渺茫,与右派周茂歧一同选择逃跑。后被抓回,判处徒刑十八年。1980年4月16日平反出狱。

采访稿

(以下简称为问、答)

问:请问张老先生当年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划为右派的。

答:我的爸爸是以前的,虽然我很坚决的和爸爸划分界限,可是还是被认为是敌

33

人的余孽,加之我平时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我喜欢说真话,被人利用举报。无论我怎么申辩还是被划为右派。 问:那您被划为右派后,被怎么处置的?

答:开始只是工作被解除了,后来又被朋友出卖,加重处罚判处。判处的时候我又逃跑了,结果被判处18年,我的青春岁月就在场度过了。 问:那您是什么时候被平反的?

答:1979年8月,我已经17年又半年了,突然接到无罪通知书,说,张先痴同志的观点经实践证明是正确。就这一句话,就换取了我18年的青春岁月。

问:您划成右派之后,对你的家人有什么影响?

答:我的妻子被迫逃到了,5年后又嫁给了另一个工人,我的孩子又母亲抚养,由于生活窘迫,孩子现在还是个文盲,哎。 问:那您中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非常辛苦,平时干苦力修铁路,种庄稼,我们每一个犯人都是一个全能,平时像我这种大汉根本吃不饱,而且几乎没有油,只有靠偷偷庄稼充饥。在三年饥荒中,我们场的人倒是比普通农民吃的要多些,好多农民想方设法犯法进我们所混饭吃,唉,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问:那您平反之后的生活怎么样?

44

答:给我恢复了公职,恢复了名誉,但是我的妻子还是在远方,大儿子不识字。之后我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现任妻子,生活恢复了平静,偶尔跟同是的好朋友叙叙旧,交流感情。 问:你对当前中国政治现状有什么看法?

答: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一场制度创新的大变革中,所以稳定民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近年来边境地区发生了一系列扰乱社会秩序的,应引起重视。才能保证中国大部制顺利进行。不然造成的后果比右派风波更加严重。

问:你怎样评价这几十年的右派生活?

答:我坐了几十年的牢,人生最美好的年岁都给毁了,我起初是一个热血青年,是一个向往主义的战士,但经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所经历的折磨后,让我逐渐认清那个社会的本质,不再抱有幻想……我想他们一直都搞错了,1957年错了,说我是‘右派’,其实我那时候是一个真正的‘左派’,1980年给我平‘右派’的反,又搞错了,因为我已经是一名真正的‘右派’了。

问:张老师,你当时在监狱里面,不是有很多人被弄得疯了吗,那你当时是如何度过这一关的,我想知道你的思想信念基础来自哪里是什么使得你一直想要活下来

答:前不久,从陕西西安来了一个右派要见我,八十岁,写诗的,送了我多厚一本诗集。他跟我说,他为啥子要来见我呢,因为他在网上看到我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的一句话,我说:1957年将我划为

55

“右派”,是绝对错误的,因为那时候我不是一个“右派”,1980年,对我的“右派”问题进行改正,我说也是绝对错误的,因为这时候我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右派”了。 后记

二十八岁开始思考 他看到

张先痴作为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亲身经历了右派风波。特别是其中不为人知的故事。通过采访,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那些年,这位老先生所经历的痛苦。在《格拉古轶事》后记中,张先痴特别引用了赵丹临死前的一句话:“现在我什么也不怕了”。反正是要死了,不如一吐为快,这是赵丹们的信念和决绝,富有最后的勇气。出狱后的张先痴,已是四十六岁,自己最好的二十三年岁月都给毁了,他问自己:还有多少个二十三年?所以“我暗下决心,在六十九岁之前我必须完成这本回忆录。”他拒绝遗忘,采取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让后人了解历史。 张先生说他唯一的希望是活长点,能写更多的东西。这位早置生死于度外的历史见证者,在名片的背后拟好了自己的墓志铭:这盒骨灰的原料来自张先痴的尸体,他曾是孩子、是才子、是天之骄子;也一度是傻子、是疯子、是回头浪子;最终才是赤子、是刀子、是过河卒子;他咬牙切齿地恨了半辈子;又刻骨铭心地爱了半辈子。从这位老先生身上,我们看到

66

读到了历史的遗迹和。历史终会过去,但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供后人借鉴。

撰写者:农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12级2班罗春燕

2013年5月12日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