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
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3.语言运用
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多音字
摩[mó]按摩
[mā]摩挲
同音字
[mó]妖魔鬼怪 摩拳擦掌 模模糊糊 不可磨灭
[rèn]万仞高山 任重道远 坚韧
形近字
麻部:魔鬼 石磨 按摩
词语解释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①[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当时作者正在此地。
②[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③[青春]指春天。
课堂作业
(1)生字词:音,字,词各一行。
(2)多音字:每组各一行。
(3)同音字:每组各一遍。
(4)形近字:每组各一遍。
(5)词语解释:每个词意各两遍。
(6)诗句:熟读·背诵每首诗,并默写诗句。
第二课时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作者】陆游 【朝代】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意: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
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意: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中心思想:
《从军行七首·其四)》诗句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全诗抒发了诗人对戌[xū]边战士豪情壮志的赞扬。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全诗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