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什么是故乡?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B . 气质的形成包括“实”和“虚”两个方面。
C . 保尔的一生形象地告诉了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 . “把这瓶家乡的水土带在行李箱里,”妈妈说:“它能保佑你一路平安。” 2. (2分)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庆节期间,广场上摆满了一串红,真是花团锦簇。 B . 展览管里展出的各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C . 土耳其市民听到申奥失利的消息后,原来一片欢腾的场面立刻变得鸦雀无声 , 空气中充满了沮丧和失望。 D . 在这里没有什么想法太离谱,人们都洗耳恭听。
3. (2分) (2018九下·滨城开学考)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走近美丽的中海公园,我禁不住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B . 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 C . 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决不能骄傲自满。
D . 市科技馆作为重大科普基础设施,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9分)
4. (9分)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麝香 ________ 哺乳
________ 嗔怪 ________ 孵
________ 蹒跚 ________ 鹳
________ 温驯 ________ 神采奕奕
________ 余晖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5. (8分) (2016·威海) 根据提示,用古诗文填空。 ①乡书何处大?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________?烟渡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③乡泪客中尽,________。(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④吊影分为千里雁,____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⑤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⑥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⑦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第 1 页 共 9 页
⑧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四、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7九上·盐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一个人听雨,就像玩味岁月的回声,就像欣赏动听的曲子,无人叨扰,无须矫情,悠闲自在。不管外面的天空是寂静tuí废,还是空灵详和,且听着漫天细细碎碎的雨声。听雨就是聆听自己的声音,听雨就是感受春天脉博的跳动,____________________。
(1) 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__ 聆听
tuí
________废
(2) 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 (3) 仿照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一句。
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7. (10分) 阅读诗歌,完成1-2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
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__________ 之情。 (2)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1分)
8. (21分) (2017九上·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余,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谷?”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居楚数月,而晋太子圉(yǔ)亡秦,秦怨之;闻重耳在楚,乃召之。成王曰:“楚远,更数国乃至晋。秦晋接境,秦君贤,子其勉行!”厚送重耳。
(选自《史记.晋世家第九》)
第 2 页 共 9 页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重耳去之楚________ ②请辟王三舍________ ③居楚数月________ ④从者皆国器________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以报寡人
A . 可以为师矣(《论语八则》) B .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C . 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D .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治水必躬亲》)
(3) 请根据要求,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晋 公 子 贤 而 困 于 外 久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 (5) 简要概括楚成王是怎样的人。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
9. (2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少年读鲁迅”危险不危险? 丁辉
我们中国人是有“关心”下一代的传统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经常给青少年的阅读设置壁垒就不难感知,比如“少不读红楼”之类。后来又有人说,“少不读鲁迅”。我初听这句话,内心里真的是“咯噔”一下子,觉得这句话是点中了鲁迅思想的某些要害的。
我要算是鲁迅的资深读者了,但就像鲁迅自己读过的中国古书可能比谁都多,却反对年轻人读中国旧书,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那么,“少读鲁迅”的危险究竟在哪里?
似乎不必为尊者讳,鲁迅终生习惯于从阴暗面去看人、看事。有人说这跟鲁迅阴暗的童年记忆有关,这些姑且不论。总之,正是这样的独特的思想方法成就了鲁迅。香港岭南大学的许子东教授最近比较了鲁迅和胡适,说“病情是鲁迅看得透,药方是胡适开得好”。胡适的“药方”好不好尚可存疑,但鲁迅于中国的病情“看得透”,我想应该是“拥鲁”派和“反鲁”派都愿意承认的,可以说鲁迅的魅力正源自他对中国问题或曰“中国病”的揭示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然而必须正视的是,鲁迅深刻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正是源自他对“中国病”的“诊断”全面而深刻。鲁迅是背负着虚无与绝望的重担起而行动、斗争和反抗的,就像古希腊神话里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明明知道是徒劳,却周而复始,永不止息。鲁迅说:“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第 3 页 共 9 页
鲁迅的伟大处与悲壮处皆在于此。
要青少年“读点鲁迅”的理由自然是充分的。鲁迅的文章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历史,不读鲁迅不可能懂得中国人。因此,我对“读点鲁迅”是没有意见的。但对青少年读“太多”的鲁迅却每每心怀疑虑。我的想法是,青少年尚处在思想、性格和人生态度的塑成期,他们是否有足够伟岸的人格与足够博大的胸怀来承负鲁迅那样的深刻的悲观与虚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如果青少年承负不了对这个世界的悲观、虚无,甚至绝望,当一个少年人读鲁迅足够多的时候,世界就有可能在他眼中变得无一可亲,无一可信,亦无一可爱,从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赖。这样,岂不“于国于家无望”,“生意尽矣”!鲁迅本人亦多次声明自己的作品“太黑暗了”,明确表示不愿意青年受这种“黑暗”的影响。
(1) 作既
者
对
阅
读
鲁
迅
作
品
的
看
法
是
:,
又
(2)
作者在文中说“我是最起码能够部分认同‘少不读鲁迅’的说法的”,如果把这一句中的“最起码”和“部分”删去,与作者的原意有什么差异?
(3)
请辨识文中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4)
作者说“‘少读鲁迅’就有了某种程度的危险”,有人不赞同这个看法。我们初中课本里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等鲁迅作品,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
10. (2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反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
第 4 页 共 9 页
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切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这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前提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等园内其他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唯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荫、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1)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第②段和第⑦段画线的两句中“唯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指什么? (2)
细读第⑤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________ (3)
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又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像,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 ①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②“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
(5)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5 页 共 9 页
A . 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
B . 本文以爬上窗台的瓜藤豆蔓为素材,讴歌了蓬勃向上的绿色生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蕴深长。 C . 作者在文末说,“绿色”要“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 . 文章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然后转入顺序,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显得灵活而严谨。 (6)
这篇散文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揭示“绿色”的精神。请举一例加以分析。
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 (5分) (2017八上·卢龙期末) 根据要求作文。 以“寒假里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以记叙为主,也要有适当的抒情、议论;②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第 6 页 共 9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1、 2-1、 3-1、
二、 语言表达 (共1题;共9分)
4-1、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
5-1、
四、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1分)
6-1、
6-2、6-3、
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7-1、
第 7 页 共 9 页
7-2、
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1分)
8-1、8-2、 8-3、8-4、8-5、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5分)
9-1、9-2
、
9-3
、
9-4
、
10-1、
10-2、10-3、
10-4、10-5、
第 8 页 共 9 页
10-6、
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1-1
、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