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陈注指瑕补证一例
文/李迪“掠,谓捶治人。”⑤拂过;轻擦过。宋辛弃疾《霜天摘要:《庄子•内篇》乃庄周代表作,行文意蕴丰富,注:晓角•暮山层碧》:“暮山层碧,掠岸西风急。”⑥书法称历来解说纷纭。本文参合诸家之说,指出陈鼓应先生的长撇为掠。唐柳宗元《永字八法颂》:“策,仰收而暗阳;《庄子今注今译》中“跳梁”一词的训释之误,阳逢彬先掠,左出而峰轻。”⑦撂;丢弃。清孙尚任《桃花扇•逢生认为“跳梁”乃“跳跃”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加以补舟》:“弃甲掠盾,抱头如鼠奔。”⑧方言。顺手拿,抄。证,来辩证“跳梁”释为“跳跃掠夺”实为不妥。因此如:他掠起一根棍子就打。“跳梁”应释为“跳跃”。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梁”与“掠”通,“梁”可读为关键词:梁;掠;踉;东西跳梁;跳跃掠夺;联绵“掠”,但是“掠”无“跳跃”意,而陈本把“梁”注为词;望文生义“掠夺”,不能因两字音通,就可认为两字意通,这样注译多有不妥之处。《庄子》一书,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其行文汪洋恣二、“跳梁”亦作“跳踉”肆,玄想联翩;其属词造句,亦桀骜不驯,奔腾跳荡。故陈本“东西跳梁”作“东西跳跃掠夺”之意,此乃望古今注者众多,然后世解庄者亦是众说纷谈,颇有争议。文生义,值得商榷。从词义上来看,“跳梁”一词在《汉总其成者,有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以下简称语大词典》和《重编国语辞典》中释为:“跳梁”见“跳“陈本”),陈本参合诸家之说,对《庄子》一书进行了详踉”。而“跳踉”亦作“跳梁”,有两个意义。尽细致的注释和翻译,其成就之大为学界所瞩目,是目前一是:犹跳跃。即《秋水》之“跳梁”:“子独不闻夫较通行的庄子译本。此书征引博洽,注解通脱,但细心读坎井之龟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之,在字词训诂和句意疏通上难免有一些白璧微瑕之处。’”《汉书•游侠传•陈遵》:“始遵今读阳逢彬先生《<庄子•内篇>陈注指瑕》一文,上,入秋乎缺甃之崖。初除,乘藩车入闾巷,过寡妇左阿君謌讴,遵起舞跳梁,对《逍遥游》中“跳梁”一词的训释辩证颇有见地,但因顿仆坐上。”又《淮南子•精神训》:“是养形之人也”。汉其略微精简,读者多有疑惑,故在此基础上作相关补证。高诱注:“若此养形之人,导引其神,屈伸跳踉,是非真一、“梁”与“掠”音通义不通人之道也。”宋洪迈《夷坚乙志•休宁猎户》:“麦禾方熟《逍遥游》云:“子独不见乎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时,猴百十为群,执臂人立,为鱼丽之阵,自东而西,跳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陈踉数四,禾尽偃,乃攫取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本引成玄英《庄子疏》云:“跳梁,犹走踯。”又引蒋锡昌如是我闻三》:“潜往窥视,有二狐跳踉去。”鲁迅《朝花《庄子哲学》云:“按‘梁’与‘掠’通。《尚书大传》‘故夕拾•<狗•猫•鼠>》:“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而梁远’注‘梁读为掠’是其证。《左氏昭二十年传》‘输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皆是其证。以上举例中“跳梁”掠其聚’注:‘掠,夺取也。’此言狸狌东西跳跃,夺取鸡皆是“跳跃”意,而不可能是“跳跃掠夺”意。鼠之类也。”因此陈本将这两句译为:“庄子说:‘你没有看二是:跋扈、横强。《汉书•萧望之传》:“今羌卢一见猫和黄鼠狼吗?卑伏着身子,等待出游的小动物,东西隅小夷,跳梁于山谷间。”《新唐书•刘仁轨传》:“虽孽竖跳跃掠夺,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机关,死于网罗之中。’”跳梁,士力未完,宜厉兵粟马,乘无备击不意,百下百 陈本取蒋说,“梁”与“掠”通。先来看“梁”。《说 全。”宋李纲《上道君太上皇帝封事》:“夏戎窥伺中国久文解字》:“梁,水桥也。从木,从水,刃声,吕张切。徐矣,乘我之衅,安知无跳踉之心。”明刘基《春秋明经•楷系传:“(古文)从两木,一,梁之中横象,从水。指:“今荆既盛于南,而事。”《汉语大字典》中“梁”的第八义项为:通“掠”。秦伐晋狄侵宋楚子蔡侯次于厥貉》秦又起于西,狄又跳踉于北。”鲁迅:“《华盖集•“公理”掠夺。《尚书大传•汤誓》:“桀杀邢弥厚而民弥暴,故尔:“我们也只得自责国人之不争气,竟任这样的梁远,遂以是亡。”郑玄注:“梁,读为掠。”《故训汇纂》的把戏》报纸跳梁。”又钱锺书先生致阳逢彬伯父阳德豫先生函:第六十六义项:“梁,读为掠。”再来看“掠”。《说文解字》:“掠,夺取也。从手京声。本音亮。”《广韵》:“离“弟在清华一年级国文分班属遇夫先生讲授,而跳踉不可教诲。”以上举例中“跳梁”皆为“跋扈横强”意。因而灼切,入药来。又力让切。阳部。”“掠”在《汉语大字典》中有八个义项,现列举如下:“跳梁”一词并无“掠夺”意,不能简单地译为“跳梁”为“跳跃掠夺”之意。①夺取;抢夺。《左传•昭公二十年》:“输掠其聚。”杜预三、“跳梁”为联绵词注:“掠,夺取也。”②取;窃取。《左传•昭公十四年》:从词的构成上来看,今按“跳梁”乃联绵字。联绵“已恶而掠美为昏。”杜预注:“掠,取也。”③砍;砍伐。字即联绵词,《现代汉语》中对联绵词的定义为:指两个《穆天子传》卷五:“命虞人掠林除薮。”郭璞注:“掠谓砍不同的音节连缀表示一个意义而不能拆开成两个语素的伐之。”④笞击;拷问。《礼记•月令》:“毋肆掠。”郑玄255
言》卷二。”以上各家观点皆为“跳梁”乃“跳跃”之义。词。联绵词可以分成三类:①双声词,指两个声母相同的而蒋锡昌《庄子哲学》中:“按‘梁’与‘掠’通,联绵词。如:参差、仿佛、忐忑、伶俐、崎岖、玲珑、蜘‘掠’均为‘略’之借。《说文》:‘经略土地也。’《段蛛、枇杷、吩咐等。②迭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梁’:‘引申之,规取其地也亦曰略地。’是‘略’本含有的词。如彷徨、霹雳、窈窕、烂漫、从容、逍遥、蟑螂、注》夺取之意。故《方言》二云:‘略,强取也。’此言狸狌东哆嗦、叮咛等。③非双声迭韵的词,指两个音节声韵都不西跳跃夺取鸡鼠之类也。”陈本亦取蒋说。但蒋陈失之望相同的联绵词。如:蝴蝶、芙蓉、蝙蝠、鸳鸯、蛤蚧、蘑文生义矣。菇、垃圾、囫囵等。而“跳梁”则为迭韵联绵词。五、结语明确地讲,联绵词词义与字形无关,字形只是作为笔者通过读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一书,发单纯音符而存在的,文字本身的意义在它充当联绵词的书现其在字词训释和句意疏通上存在一些令人疑惑或值得商写符号时被舍弃了。关于这一点,王力先生指出:“联绵榷之处,受阳逢彬先生《<庄子•内篇>陈注指瑕》一文词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古代注释的启示,遂摘取其中一例,从训诂学角度对其进行辨析。家有时把这种联绵词拆成两个词,当做词组加以解释,那本文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训释《逍遥游》中“跳梁”为是绝大的错误。” 由此可见陈本把“跳梁”解释为“跳跃。但以上补证仍有掠夺”,显然与联绵词不能拆分成两个词来解释相矛盾。“跳跃”之义,而不应释为“跳跃掠夺”需要改进之处,望能得到更加完善。“跳跃”与“掠夺”相并列,把“跳梁”分为两个字来解释,在文意上明显不通,而显多余。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四、各家对“跳梁”的训释[2]阳逢彬.沧海一粟—汉语史管窥集[M].上海:复旦大《庄子•内篇》乃庄周代表作,为历代治庄者所看重,学出版社,2007.古今学者对此多有训释,我们来拜读一些大家著作中对[3]蒋锡昌.庄子哲学[M].商务印书馆,1935.“跳梁”一词的注解。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集释》、王叔岷《庄子校诠》、刘文典《庄子补正》、钟泰[5]成玄英.庄子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庄子发微》、阳柳桥《庄子译诂》等著作中,皆采用成[6]宗福邦主编.故训汇纂[M].商务印书馆,2003.玄英《庄子疏》云“‘跳梁’,犹走踯也。”《古汉语字典》[7]汉语大字典(第二版)[M].湖北长江出版社,2010.中:“‘踯躅’有‘跳跃’义。”曹础基《庄子浅注》、刘[8]张宪荣.《庄子今注今译》疑辩八则[J].安庆师范学院建国《庄子译注》中认为:“‘梁’通‘踉’,‘跳梁’即学报,2014(12).‘跳跃’。”张默生《庄子新释》中注为:“‘梁’字亦作(作者单位:三峡大学)‘跳’字解,‘跳梁’即是‘跳跃’,详章太炎所著《新方上接(第254页) 情上是全盘肯定的;而对于李斯而言,作为秦国的第一位丞相,他的功劳与业绩是后人推崇的榜样,然而他被赵高残害的结局依旧使得他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面对这两位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司马迁对他们身上演绎的悲情包含同情,如果不是他与这些牺牲品有着共同的经历、在情感上有着高度一致的共鸣,相信司马迁不会将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表达的如此准确[4]。然而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与文学家,司马迁却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表达、记录的同时也毫无例外的融入了一些个人情感。例如对贾谊的形象中,司马迁便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一方面做到了对人物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则对其进行了微言讽刺、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气愤与不满。可以说这种感情用事是《史记》的美中不足,但同时也是助《史记》拥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主要推动力。三、结论综上而言,司马迁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与历史学家,他笔下的《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正史,在史学和文学上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虽然司马迁本人一生坎坷,但他却能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依旧留有一颗坚忍不屈的心,通过不懈的努力来完成一本辉煌巨作,这便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重于泰山”的人文情感与人生追求。愿我们每一名读者都能够在阅读《史记》中读懂司马迁的人文情怀,同时以古示今、对自我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正与完善。参考文献:
[1]姚亦登.司马迁《史记》的人文情怀[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1):48-51.
[2]张军军.盈虚之道论雄杰——由《项羽本纪》等篇谈《史记》人物塑造[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8(6):102-107.
[3]王书才,徐小娜.多重复杂的形象,多有误读的篇章——《史记•项羽本纪》与项羽形象刍论[J].北方文学旬刊,2015(7):168-170.
[4]王书才,徐小娜.论班固《汉书•项籍传》对《史记•项羽本纪》改易之得失[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1-3.
(作者单位:兰州市外国语高级中学)
2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