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样与家长沟通
张梦月
家长群体是个复杂的集合体,不同学习经历、不同职业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性格习惯等,使得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各有差异,与教师的沟通方式也各有特点。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家长类型,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达到和谐、有效沟通。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定型很难改变,不同性格的人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各异,班主任要学会“因人制宜”的沟通技巧。只要班主任工作得法,家长中的大多数都是好相处、容易沟通的。
一、教师面对这些不同性格特质的的家长,更需要调整心态、多设身处地去考虑家长的一些特殊言行背后的情感和情绪因素,巧妙、积极地给予正面回应,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换位思考,以心换心,靠真诚与个人人格魅力赢得家长的尊重与信任。
(1)保持“空杯心态”,提高洞察力,把握好沟通递进层次
与高知高位家长沟通,切忌简单地就事论事。因为这些家长因自身修养和认知水平都相对高,一般而言,他们提出的问题、罗列的现象自有一定道理,或者说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交流中,教师需要学会保持“空杯心态”,即开始不要带任何偏见也不急于亮出观点,认真倾听家长的话,倾听本身就是良好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听的过程中,梳理思路,找到家长深层需求和目的,再做针对性交流。
(2)分析家长建议的利弊,引导家长全面、辩证看待问题
深层交流的前提是双方感受到对方对自己观点的认同与接纳。因此当家长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做出某些行为时,教师首先要表示出对他(他们)态度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选择时机以协商的口吻亮出自己的观点。
素养高的家长一定会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相应的选择。问题时如何让这个渠道发挥积极作用而不让双方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问题提出来,家长也会站在教师角度考虑当时的感受。
(3)虚心聆听、让家长感受到尊重,守住底线、用人格学识魅力捍卫尊严
高知家长一般不会无理取闹,他们对班级管理或教师教学提出异议时,一定有缘由的。教师需要敞开心扉,虚心请教并聆听家长的观点,对于积极的建设性意见要及时肯定,并积极采纳,不固执己见,更不能故步自封。俗话说:“开言通肺腑”,家长也会在与教师沟通中感受到教师的教育观和能力、水平。
从人际交往心理上讲,谁都愿意与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深入交流,而家长更希望自己孩子的老师是一位博学多识、有思想的人。因此,教师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家长的尊重;靠自己厚实的学术功底和宽厚的人格底色去感染家长。
二、当然,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策略多多,我想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必须遵循下列几条原则:
1、坦诚相对,有礼有节。班主任要本着诚恳的态度和家长进行交流,尊重他们
的人格与观点,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他们合理有益的建议。家长都是要面子的,
我们不能为了孩子一点错误,就立马让家长到学校来接受“教育”,如果方式方法不对,可能还会引发家长的反感甚至抗拒心理。只有我们先积极主动,诚心诚意去打动他的心,再循序渐进,慢慢实现教育目标。共同的坦诚,换位思考,有礼有节,才能让沟通和谐、持续。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必须能沉得住气,不能性急,更不能辱骂家长,否则一切工作前功尽弃。
2、天时地利人和。和家长的沟通,一定要抓住最好的时机和地点,还要找准话题的切入点。假如是很小的问题,可以电话通知;假如是私人的问题,就绝对不能在办公室里交流;假如学生犯错比较严重,也适宜选取走廊、或人少的地方交流。话题的切入点要合适,比如学生父母,可以直接入正题,而学生的爷爷奶奶,最好能以拉家常的形式进入话题,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中进行沟通。只有场合找对了,人的心情才能舒畅了,交流就顺利多了。
3、平等独立,不卑不亢。我所说的平等更多意义上是指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相信每位班主任都能在工作中遇到那些蛮不讲理甚至仇视班主任的家长,在他的咄咄逼人下,许多年轻班主任会招架不住,委曲求全,甚至痛哭流涕。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可不必发言,无须过多解释,只要我们的处理合情、合理、合法,我们不必庸人自扰,更不必低声下气,有损了教师的形象和人格。
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永无止境的技术。和家长说什么,怎样和家长说,都需教师深思熟虑。把家长说恼了,我们的德育工作就遇障碍了;把家长说通了,我们的德育工作就顺了;把家长说开心了,我们的德育工作就如虎添翼,处理学生事件将得心应手。当然,最主要的是,教育本身就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只有三方面和谐了,教育才能发展,才能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