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九年级化学下学期第6周周清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试题

九年级化学下学期第6周周清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试题

来源:筏尚旅游网
word 2015-2016学年某某省某某市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下)第6

周周清化学试卷

一、选择

1.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与俗名或主要成分,对应错误的是( ) A.汞﹣﹣水银

B.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 C.碳酸钠﹣﹣苏打、纯碱

D.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

2.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A.A

物质 CO2 N2 Cu FeCl2 B.B

所含杂质 CO O2 Zn CuCl2 C.C

除去杂质的方法 将气体点燃 通过灼热的铜网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D.D

3.我国民间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返青粽叶”是不法商贩用硫酸铜浸泡过的,误食这样的粽叶包的粽子有害健康.在物质分类中,硫酸铜属于( ) A.混合物 B.氧化物 C.盐 D.酸

4.“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下列化肥中属于磷肥的是( ) A.CO(NH2)2

B.K2SO4C.KNO3 D.Ca(H2PO4)2

5.现欲将粗盐提纯,再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玻璃棒轻轻斜靠在单层滤纸一边

B.配制溶液时需要经过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等步骤 C.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即停止加热

D.配制溶液时必备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6.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下列对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A.食物腐败:分子发生了变化

1 / 12

word B.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C.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D.H2和O2的性质不同: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7.(3分)臭氧(O3)、二氧化氯(ClO2)、双氧水(H2O2)是常用的消毒剂,三种物质中都含有( ) A.氧分子 B.氧离子 C.氧气 D.氧元素 8.下列对符号“Cu”表示的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 A.1个铜元素

B.1个铜原子

C.金属铜 D.铜元素

9.铅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C.铅是金属元素 D.铅原子的质子数是82 10.描述正确的是( )

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把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蘸取 B.夏天鱼池内需要增氧,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C.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二、填空题

11.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氢原子______;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表示出它的2个分子______. (3)3个镁离子______;

(4)氯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______.

12.某不纯的碳酸钠固体样品,含有的杂质可能是NaNO3、CaCO3、CuSO4、NaCl四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杂质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2 / 12

word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填写以下空白:

(1)常温下,气体C的水溶液的pH______7(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 (2)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证明样品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已经证明了溶液B中存在的物质有(写化学式)______. (5)仅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还不能确定是否混入样品中的物质是______. (6)写出生成白色沉淀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015-2016学年某某省某某市中国教育学会中英文实验学校九年级(下)第6周周清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

1.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与俗名或主要成分,对应错误的是( ) A.汞﹣﹣水银

B.氧化钙﹣﹣熟石灰、消石灰 C.碳酸钠﹣﹣苏打、纯碱

D.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及其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汞的俗称是水银,故对应正确;

B.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熟石灰、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故选项化学名称与俗名对应错误. C.碳酸钠的俗称是纯碱、苏打,故选项化学名称与俗名对应正确.

3 / 12

word D.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故选项化学名称与俗名对应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A.A

物质 CO2 N2 Cu FeCl2 B.B

所含杂质 CO O2 Zn CuCl2 C.C

除去杂质的方法 将气体点燃 通过灼热的铜网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Zn能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过量的铁粉和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除去不溶物,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A.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 / 12

word 3.我国民间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返青粽叶”是不法商贩用硫酸铜浸泡过的,误食这样的粽叶包的粽子有害健康.在物质分类中,硫酸铜属于( ) A.混合物 B.氧化物 C.盐 D.酸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可以根据硫酸铜的离子组成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硫酸铜是由金属离子铜离子和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硫酸铜是否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如果是就属于盐.

4.“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下列化肥中属于磷肥的是( ) A.CO(NH2)2

B.K2SO4C.KNO3 D.Ca(H2PO4)2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专题】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某某. 【解答】解:A、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B、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C、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某某. D、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肥的分类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些营养元素,然后再根据化肥的分类方法确定化肥的种类.

5.现欲将粗盐提纯,再配制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玻璃棒轻轻斜靠在单层滤纸一边

B.配制溶液时需要经过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等步骤

5 / 12

word C.蒸发滤液时,待蒸发皿中滤液蒸干时,即停止加热

D.配制溶液时必备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酒精灯、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A、根据过滤时玻璃棒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进行分析; C、根据蒸发滤液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D、根据配制溶液的步骤分析所需仪器进行分析.

【解答】解:A、过滤时玻璃棒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故A错误;

B、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等步骤,故B正确; C、蒸发滤液时,有较多晶体析出即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故C错误;

D、称量要用托盘天平、药匙,量取用量筒、滴管,溶解用烧杯,玻璃棒,然后装瓶,该过程不需加热,所以不用酒精灯,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了解粗盐提纯的步骤和操作方法及仪器的用途及配制溶液的步骤、仪器是解答此题的基础,思维难度不大.

6.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下列对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A.食物腐败:分子发生了变化

B.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C.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

D.H2和O2的性质不同: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微粒之间存在间隔,③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本身是否发生了变化.

6 / 12

word 【解答】解:A、食物腐败也就是食物变成了不能被食用的其他物质,在这个过程有生成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故A正确;

B、热胀是由于在受热的条件下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了,导致体积膨胀,而冷缩是在温度下降的条件下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了,导致体积缩小.在整个过程中分子本身的大小并不会随温度的升降而变化.故B不正确;

C、我们能闻到花香,是由于含有香气的分子运动到了我们的感觉器官﹣﹣鼻子中,故C正确; D、构成H2和O2的分子不同,决定了H2和O2的性质不同,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7.(3分)臭氧(O3)、二氧化氯(ClO2)、双氧水(H2O2)是常用的消毒剂,三种物质中都含有( ) A.氧分子 B.氧离子 C.氧气 D.氧元素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臭氧(O3)、二氧化氯(ClO2)、双氧水(H2O2)等都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由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中元素守恒可知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

【解答】解:A、臭氧(O3)、二氧化氯(ClO2)、双氧水(H2O2)分别是由臭氧分子、二氧化氯分子、双氧水分子构成的,均不含有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B、臭氧(O3)含有臭氧分子、二氧化氯(ClO2)二氧化氯分子、双氧水(H2O2)双氧水分子,三种分子中均含氧原子,三种物质均均不含氧离子,故选项错误.

C、臭氧(O3)、二氧化氯(ClO2)、双氧水(H2O2)均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均不含氧气,故选项错误.

D、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臭氧(O3)、二氧化氯(ClO2)、双氧水(H2O2)等都是生产、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则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物质的组成,熟悉常见物质的组成、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 / 12

word 8.下列对符号“Cu”表示的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 A.1个铜元素

B.1个铜原子

C.金属铜 D.铜元素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或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像金属和稀有气体还有非金属单质这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

【解答】解:元素符号可表示一种元素或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像金属和稀有气体还有非金属单质这些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故Cu可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铜.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B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9.铅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C.铅是金属元素 D.铅原子的质子数是82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铅有毒,但铅笔芯是石墨和粘土的混合物,不含铅,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7.2,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为铅,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8 / 12

word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82,表示原子序数为82;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铅原子的质子数是8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0.描述正确的是( )

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把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蘸取 B.夏天鱼池内需要增氧,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C.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 D.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物

【考点】溶液的酸碱度测定;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空气与水;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依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判断即可;

B、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具有还原性,高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因此不属于空气污染物解答. 【解答】解:

A、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故错误;

B、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夏天鱼池内需要增氧,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故正确;

C、木炭具有还原性,高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故错误;

D、二氧化碳是引起空气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它的含量增多会加重温室效应,但是由于空气的组成中就有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错误. 答案:B.

【点评】实验是化学的基础,要了解常见的实验操作,并能对错误操作后果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9 / 12

word

二、填空题

11.用化学用语表示: (1)2个氢原子 2H ;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表示出它的2个分子 2N2. (3)3个镁离子 3Mg;

(4)氯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l3.

2+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它的2个分子为2个氮分子,进行分析解答.

(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解答】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原子表示为:2H.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它的2个分子为2个氮分子,其分子符号为:2N2.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镁离子可表示为:3Mg2+.

(4)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氯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可表示为:

2+

Cl3.

Cl3.

故答案为:(1)2H;(2)2N2;(3)3Mg;(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离子符号与化合价表示方法的区别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 / 12

word

12.某不纯的碳酸钠固体样品,含有的杂质可能是NaNO3、CaCO3、CuSO4、NaCl四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杂质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填写以下空白:

(1)常温下,气体C的水溶液的pH 小于 7(填“大于”“小于”“等于”之一). (2)操作1的名称是 过滤 .

(3)根据上述实验,证明样品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写化学式) CaCO3、CuSO4. (4)根据上述实验,已经证明了溶液B中存在的物质有(写化学式) NaNO3. (5)仅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还不能确定是否混入样品中的物质是 NaNO3. (6)写出生成白色沉淀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gNO3+NaCl=AgCl↓+NaNO3.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专题】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样品加水得无色溶液,硫酸铜的水溶液是蓝色的,碳酸钙不溶解于水,因此一定不含有硫酸铜、碳酸钙;加入硝酸钡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A,由于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加入稀硝酸得到了无色气体C,则C是二氧化碳,白色沉淀D是硫酸钡,而不能确定是否混入样品中的物质是NaNO3.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样品加水得无色溶液,硫酸铜的水溶液是蓝色的,碳酸钙不溶解于水,因此一定不含有硫酸铜、碳酸钙;加入硝酸钡溶液产生了白色沉淀A,由于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加入稀硝酸得到了无色气体C,则C是二氧化碳,白色沉淀D是硫酸钡,而不能确定是否混入样品中的物质是 NaNO3.据此解答即可.

(1)常温下,气体C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pH值小于7;故填:小于; (2)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故填:过滤

(3)碳酸钠样品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和碳酸钙钙,故填:CuSO4、CaCO3; (4)根据上述实验,已经证明了溶液B中存在的物质有NaNO3. (5)仅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还不能确定是否混入样品中的物质是NaNO3.

11 / 12

word (6)写出生成白色沉淀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gNO3+NaCl=AgCl↓+NaNO3. 故答案为:

(1)小于;(2)过滤;(3)CaCO3 CuSO4;(4)NaNO3; (5)NaNO3;(6)AgNO3+NaCl=AgCl↓+NaNO3

【点评】本题考查了混合物成分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结合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12 /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