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诫子书、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来源:筏尚旅游网
《诫⼦书、狼、穿井得⼀⼈、杞⼈忧天》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期中后⽂⾔⽂检测题(带答案)【部编版】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阅读】⽬录:

(⼀)第16课《诫⼦书》习题(⼆)第20课《狼》习题

(三)第24课《穿井得⼀⼈》《杞⼈忧天》习题(⼀)第16课《诫⼦书》检测题班级:姓名:

⼀、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夫】2、【静】3、【以】4、【淡泊】5、【⽆以】6、【明志】【明】,7、【致远】【致】,8、【⼴才】

9、【[淫慢】【淫】,【慢】,

10、【励精】【励】,11、【险躁】【险】,

12、【治性】【治】,13、【年与时驰】【驰】

14、【意与⽇去】15、【枯落】16、【多不接世】17、【穷庐】18、【将复何及】⼆、重点句⼦翻译:

1、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翻译:

2、⾮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翻译: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以⼴才,⾮志⽆以成学。翻译: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

5、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

1、诸葛亮在《诫⼦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2、常被⼈们⽤作“志当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是: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修⾝养性产⽣不好影响的句⼦是:四、课内简答题:1、⽂学常识:

2、出⾃这篇⽂章的成语:

3、本⽂作者主要从做⼈和学习两个⽅⾯进⾏分析论述的,从这⼏个⽅⾯⼜是怎样展开论述的?4、作者写这封信的⽤意是什么?请从⽂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

五、课外⽂⾔⽂阅读:伤仲永王安⽯

⾦溪民⽅仲永,世⾪耕。仲永⽣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为其名。其诗以养⽗母、收族为意,传⼀乡秀才观之。⾃是指物作诗⽴就,其⽂理皆有可观者。⾢⼈奇之,稍稍宾客其⽗,或以钱币乞之。⽗利其然也,⽇扳仲永环谒于⾢⼈,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还家,于舅家见之,⼗⼆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七年,还⾃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泯然众⼈矣。”

王⼦⽈: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卒之为众⼈,则其受于⼈者不⾄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且为众⼈;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不受之⼈,得为众⼈⽽已耶?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项是()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B.贤于.材⼈远矣万钟于.我何加焉

C.⽗异.焉,借旁近与之渔⼈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之⼼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项是()A.其.诗以养⽗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是指物作诗⽴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则其受于⼈者不⾄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3.下⾯加点词词义或⽤法相同的⼀项是()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窥镜,谓其.妻⽈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 D.结友⽽.别鸣之⽽.不能通其意4.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项()

A.其诗以养⽗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宾客..其⽗(客⼈)C.泯然众⼈

..矣(常⼈) D.贤.于材⼈远矣(胜过、超过)

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项()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欲以五百⾥之地易安陵6.选出对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

A.⽅仲永幼时天资过⼈,后来却因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奇之辈。B.作者先后三次和⽅仲永见⾯,发现他的⽂才下降很快,⼀次不如⼀次。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般的⼈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7.将下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扳仲永环谒于⾢⼈,不使学。(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

8.在课后“‘仲永泯然众⼈’谁之过”的讨论中,⼤家⼀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之过”,请你结合⽂意,谈谈“⽗之过”的理由。9.请结合⽅仲永这⼀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参考答案

⼀、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夫】助词,⽤于句⾸,表⽰发端。2、【静】屏除杂念和⼲扰,宁静专⼀。3、【以】介词,引进动作⾏为的⽬的。4、【淡泊】内⼼恬淡,不慕名利。5、【⽆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6、【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7、【致远】达到远⼤⽬标。【致】,达到。8、【⼴才】增长才⼲。9、【[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10、【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11、【险躁】轻薄浮躁。与上⽂“宁静”相对⽽⾔。【险】,轻薄。12、【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13、【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驰】疾⾏,指迅速逝去。14、【意与⽇去】意志随同岁⽉⽽消失。

15、【枯落】凋落,衰残。⽐喻⼈年⽼志衰,没有⽤处。16、【多不接世】意思是,⼤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17、【穷庐】穷困潦倒之⼈住的陋室。18、【将复何及】⼜怎么来得及。⼆、重点句⼦翻译:

1、夫君⼦之⾏,静以修⾝,俭以养德。

翻译:君⼦的⾏为操守,从宁静来提⾼⾃⾝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的品德。2、⾮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扰⽆法达到远⼤⽬标。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以⼴才,⾮志⽆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静⼼专⼀,⽽才⼲来⾃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法增长才⼲,没有志向就⽆法使学习有所成就。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懒散就⽆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华随时光⽽飞驰,意志随岁⽉⽽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怎么来得及?三、理解性默写:

1、诸葛亮在《诫⼦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俭以养德。

2、常被⼈们⽤作“志当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以⼴才,⾮志⽆以成学。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修⾝养性产⽣不好影响的句⼦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四、课内简答题:1、⽂学常识:

2、出⾃这篇⽂章的成语: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

3、本⽂作者主要从做⼈和学习两个⽅⾯进⾏分析论述的,从这⼏个⽅⾯⼜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论做⼈;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个“静”字:修⾝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对⽐,增强了论述效果。

4、作者写这封信的⽤意是什么?请从⽂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并说说你摘录的理由。答:劝勉⼉⼦勤学⽴志,修⾝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例:⾮淡泊(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修养的问题,要实现⾃⼰的远⼤理想,就必须要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态,

答:诸葛亮认为,.理想的⼈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志、学、才。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修养是成

答:⼈在少年时期应该树⽴远⼤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了后悔。五、课外⽂⾔⽂阅读:伤仲永王安⽯

⾦溪民⽅仲永,世⾪耕。仲永⽣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为其名。其诗以养⽗母、收族为意,传⼀乡秀才观

之。⾃是指物作诗⽴就,其⽂理皆有可观者。⾢⼈奇之,稍稍宾客其⽗,或以钱币乞之。⽗利其然也,⽇扳仲永环谒于⾢⼈,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还家,于舅家见之,⼗⼆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七年,还⾃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泯然众⼈矣。”

王⼦⽈: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卒之为众⼈,则其受于⼈者不⾄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且为众⼈;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不受之⼈,得为众⼈⽽已耶?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项是( C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B.贤于.材⼈远矣万钟于.我何加焉C.⽗异.焉,借旁近与之渔⼈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之⼼

【解析】A通达;通过。B介词,⽐;介词,对,对于。C意动⽤法,对……感到惊异;意动⽤法,对……感到惊异。D要;探求。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项是 ( C )A.其.诗以养⽗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是指物作诗⽴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则其受于⼈者不⾄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

【解析】A代词,他;表推测语⽓,⼤概。B完成;靠近。C最终;最终。D成为;为了。3.下⾯加点词词义或⽤法相同的⼀项是( B )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窥镜,谓其.妻⽈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 D.结友⽽.别鸣之⽽.不能通其意

【解析】A代词,书具;宾语前置标志。B代词,他;代词,他。C推辞;⾔辞。D表顺承;表转折。4.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项( B )

A.其诗以养⽗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稍稍宾客..其⽗(客⼈)C.泯然众⼈..矣(常⼈)

D.贤.于材⼈远矣(胜过、超过)【解析】B意动⽤法,把……当作宾客。

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项( D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欲以五百⾥之地易安陵【解析】例句是⽤。A因为。B来。C认为。D⽤。6.选出对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 B )

A.⽅仲永幼时天资过⼈,后来却因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奇之辈。B.作者先后三次和⽅仲永见⾯,发现他的⽂才下降很快,⼀次不如⼀次。C.《伤仲永》借事说理,以⽅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D.《伤仲永》中,作者认为天资⼀般的⼈如不接受教育结果将更加糟糕。【解析】B作者只见过⼀次⽅仲永。7.将下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扳仲永环谒于⾢⼈,不使学。

翻译: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不让他学习。(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远矣。

翻译:他的天资⽐⼀般有才能的⼈⾼得多。

8.在课后“‘仲永泯然众⼈’谁之过”的讨论中,⼤家⼀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之过”,请你结合⽂意,谈谈“⽗之过”的理由。答:因为仲永的⽗亲“利其然也,⽇扳仲永环谒于⾢⼈”,贪图钱财(贪图⼩利),⽬光短浅,⽽“不使学”,从⽽使⽅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9.请结合⽅仲永这⼀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答:天资是⼈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就⼀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不努⼒,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第20课《狼》检测题班级:姓名:

⼀、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屠】2、【⽌】

3、【缀⾏甚远】【缀】,4、【投以⾻】5、【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并】,【驱】,【如故】,7、【窘】8、【受其敌】9、【顾】

10、【积薪】11、【苫蔽成丘]】【苫蔽】,12、【弛】

13、【眈耽相向】【耽眈】,14、【少时】

15、【径去】【径】,16、【⽝坐于前】17、【久之】18、【暝】

19 、【意暇甚】【意】,【暇】,20、【暴】

21、【洞其中】【洞】,22、【隧⼊】【隧】,23、【尻】

24、【假寐】【寐】,25、【盖】26、【黠】27、【顷刻】

28、【禽兽之变诈⼏何哉】【变诈】,【⼏何】,29、【⽌增笑⽿】⼆、重点句⼦翻译:

1、⼀屠晚归,担中⾁尽,⽌有剩⾻。翻译:

2、复投之,后狼⽌⽽前狼⼜⾄。翻译:

3、⾻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翻译:

4、屠⼤窘,恐前后受其敌。翻译:

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翻译:6、少时,⼀狼径,其⼀⽝坐于前。翻译:

7、久之,⽬似瞑,意暇甚翻译:

8、⼀狼洞其中,意将隧⼊以攻其后也。翻译:

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翻译:

10、狼亦黠矣,⽽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何哉?⽌增笑⽿。翻译:

三、理解性默写:

1、最能表现屠户当机⽴断的性格的句⼦是:2、表现狼狡猾的句⼦是:

3、表现⼆狼与屠户势均⼒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4、表明“⼀狼洞其中”的⽬的的句⼦是:5、点明故事主题的句⼦是:四、课内简答题:

1、⽂学常识:《狼》选⾃,本⽂作者是,他的号是:,是著名⽂学家,世称。2、从⽂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并⽤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3、原⽂有三处描述狼阴险狡诈(黠的本性)的句⼦,分别是:4、在两狼的追击下,“屠⼤窘”说明什么?屠户采取了怎样的⾏动?5、⽂中屠夫的“智”表现在哪⾥?6、屠户对狼的态度发⽣了怎样的变化?7、⽂章最后⼀段的议论有什么作⽤?

8、请⽤简练的语⾔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9、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0、写出两个以上带“狼”字的成语:11、概括这篇⽂章的主旨:五、课外⽂⾔⽂阅读:《狼》第三则

⼀屠暮⾏,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室,奔⼊伏焉。狼⾃苫中探⽖⼊,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计可以死之。惟有⼩⼑不盈⼨,遂割破狼⽖下⽪,以吹⾗之法吹之。极⼒吹移时,觉狼不甚动,⽅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之残,杀狼亦可⽤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惟有⼩⼑不盈.⼨ ( ) 遂负.之以归 ( )⽅缚.以带 ( ) ⾮屠,乌能作此谋.也! ( )2、对⽂中屠户的性格特点总结正确的⼀项是 ( )A.勇敢、机智,胆识过⼈。B.善于⽃争,深谋远虑。C.不正⾯硬拼,善于⽃争。D.胆⼩怕狼,侥幸获胜。3、翻译下列句⼦。①但思⽆计可以死之。②股直不能屈,⼝张不能合。

4、根据⽂中语句看,本⽂刻画的狼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

⼀、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屠】屠户。2、【⽌】仅,只。

3、【缀⾏甚远】紧跟着⾛了很远。【缀】,连接、紧跟。4、【投以⾻】把⾻头投给狼。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样⼀起追赶。【并】,⼀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样。7、【窘】处境困迫,为难。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9、【顾】看,视。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蔽成丘]】覆盖成⼩⼭⼀样。【苫蔽】,覆盖、遮盖。12、【弛】解除,卸下。

13、【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耽眈】,注视的样⼦。14、【少时】⼀会⼉。

15、【径去】径直离开。【径】,径直。16、【⽝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17、【久之】时间长了。18、【暝】闭上眼睛。

19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指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这⾥⽤作动词,指挖洞。

22、【隧⼊】从通道进⼊。【隧】,通道,这⾥⽤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23、【尻】屁股。24、【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25、【盖】表⽰推测,⼤概,原来是。26、【黠】狡猾。27、【顷刻】⼀会⼉。

28、【禽兽之变诈⼏何哉】禽兽的诡诈⼿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29、【⽌增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重点句⼦翻译:

1、⼀屠晚归,担中⾁尽,⽌有剩⾻。

翻译:⼀个屠夫傍晚回家,担⼦⾥⾯的⾁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头。2、复投之,后狼⽌⽽前狼⼜⾄。

翻译:屠夫⼜把⾻头扔给狼,后⾯得到⾻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得到⾻头的狼⼜赶到了。3、⾻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样⼀起追赶屠夫。4、屠⼤窘,恐前后受其敌。

翻译:屠夫⾮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起受到狼的攻击。5、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屠夫看见⽥野⾥有⼀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覆盖成⼩⼭(似的)。6、少时,⼀狼径,其⼀⽝坐于前。

翻译:⼀会⼉,⼀只狼径直⾛开了,另⼀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7、久之,⽬似瞑,意暇甚翻译: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8、⼀狼洞其中,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翻译:另⼀只狼正在柴草堆⾥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翻译:屠夫这才明⽩前⾯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这种⽅式来诱惑敌⽅。10、狼亦黠矣,⽽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何哉?⽌增笑⽿。

翻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会⼉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们增加笑料罢了。三、理解性默写:

1、最能表现屠户当机⽴断的性格的句⼦是:屠暴起,以⼑劈狼⾸,⼜数⼑毙之。

2、表现狼狡猾的句⼦是:⼀狼径去,其⼀⽝坐于前。久之,⽬似瞑,意暇甚。⼀狼洞其中,意将隧⼊以攻其后也。3、表现⼆狼与屠户势均⼒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狼不敢前,耽耽相向。4、表明“⼀狼洞其中”的⽬的的句⼦是:意将隧⼊以攻其后也。5、点明故事主题的句⼦是:禽兽之变诈⼏何哉?⽌增笑⽿。四、课内简答题:

1、⽂学常识:《狼》选⾃《聊斋志异》,本⽂作者是蒲松龄,他的号是:柳泉居⼠,是清朝著名⽂学家,世称聊斋先⽣。2、从⽂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并⽤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句⼦:狼亦黠矣,⽽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何哉?

意思:狼也够狡猾的了,然⽽⼀会⼉⼯夫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段能有多少啊?3、原⽂有三处描述狼阴险狡诈(黠的本性)的句⼦,分别是:

答:①⼀狼径去,其⼀⽝坐于前。②⽬似瞑,意暇甚。③⼀狼洞其中,意将隧⼊以攻其后也。4、在两狼的追击下,“屠⼤窘”说明什么?屠户采取了怎样的⾏动?

答:“屠⼤窘”说明:屠户处境危急。他明⽩怕死是不⾏的,退让是⽆⽤的,唯⼀的⽅法是杀死狼。屠户采取的⾏动是: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来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弛担持⼑”,准备杀狼。5、⽂中屠夫的“智”表现在哪⾥?

答:①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②屠暴起,以⼑劈狼⾸,⼜数⼑毙之。③屠⾃后断其股,亦毙之。6、屠户对狼的态度发⽣了怎样的变化?

答:由恐惧并对狼抱有幻想到与狼⽃争并积极出击杀死了狼。7、⽂章最后⼀段的议论有什么作⽤?

答:通过议论的表达⽅式,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论多么狡诈,也不是⼈的对⼿,终归会被⼈的勇敢智慧所战胜。8、请⽤简练的语⾔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狼:贪婪,狡黠,团结凶残.屠夫:勇敢,机智.

9、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①对待像狼⼀样的恶势⼒,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要敢于⽃争,善于⽃争,才能取得胜利。②像狼⼀样的恶⼈,⽆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③邪不胜正。10、写出两个以上带“狼”字的成语:

答:狼⼦野⼼、狼狈为奸、引狼⼊室、狼⼼狗肺。11、概括这篇⽂章的主旨:

答:通过写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告诉我们:对待像狼⼀样的恶⼈,我们要敢于⽃争,善于⽃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五、课外⽂⾔⽂阅读:《狼》第三则

⼀屠暮⾏,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室,奔⼊伏焉。狼⾃苫中探⽖⼊,

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计可以死之。惟有⼩⼑不盈⼨,遂割破狼⽖下⽪,以吹⾗之法吹之。极⼒吹移时,觉狼不甚动,⽅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之残,杀狼亦可⽤也。

【译⽂】⼀个屠夫傍晚⾏⾛在路上,被狼逼迫。(屠户看到)路旁有(⼀间)夜⾥看地的⼈留下的草棚,就跑过去进⼊草棚躲起来。狼从草席⾥伸⽖⼦进来,屠夫急忙抓住,使狼⽖⼦缩不回去。但想不出办法来杀死狼。⾝边只有不满⼀⼨的⼩⼑。就割开了狼⽖⼦下的⽪,⽤吹猪(取⽪)的办法吹狼。⽤尽⼒⽓吹过的时候,(屠户)觉得狼不⼤动了。才⽤腰带绑上(狼⽖⼦)。出去⼀看,那么狼胀的象⽜⼀样(⼤),⼤腿笔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不能合上。于是屠户背着狼回了家。不是屠户,怎么能够想出这种办法来!

这三件事皆出⾃屠户,那么屠户的残忍,也可以⽤于杀狼。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惟有⼩⼑不盈.⼨ ( 满 ) 遂负.之以归 ( 背 )⽅缚.以带 ( 捆绑 ) ⾮屠,乌能作此谋.也! ( 计策 )2、对⽂中屠户的性格特点总结正确的⼀项是 ( C )A.勇敢、机智,胆识过⼈。B.善于⽃争,深谋远虑。

C.不正⾯硬拼,善于⽃争。D.胆⼩怕狼,侥幸获胜。

【解析】C通过描写可以看出,屠户不正⾯硬拼,善于⽃争的特点。3、翻译下列句⼦。①但思⽆计可以死之。

翻译:但想不出办法来杀死狼。②股直不能屈,⼝张不能合。

翻译:⼤腿笔直不能弯曲,嘴巴张开不能合上。4、根据⽂中语句看,本⽂刻画的狼有什么特点?答:这⼀则故事,表现了狼的愚蠢。

(三)第24课《穿井得⼀⼈》《杞⼈忧天》检测题班级:姓名:

⼀、重点课下注释默写:《穿井得⼀⼈》

3、【溉汲】【溉】,【汲】,4、【及】5、【国⼈】5、【道】6、【闻之于宋君】【闻】,7、【对】9、【得⼀⼈之使】《杞⼈忧天》

11、【亡】13、【晓】14、【积⽓】15、【若】16、【⾏⽌】17、【奈何】18、【只使】19、【中伤】20、【积块】21、【四虚】22、【躇步跐蹈】23、【舍然】【舍】,⼆、重点句⼦翻译:

1、宋之丁⽒,家⽆井⽽出溉汲,常⼀⼈居外。翻译:2、吾家穿井得⼀⼈。翻译:

3、国⼈道之,闻之于宋君。翻译:

4、得⼀⼈之使,⾮得⼀⼈于井中也。翻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