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的字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________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
(2)翻译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时,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法推辞。
B. 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答案】 (1)推托;到,等到;才干和谋略;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2)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3)B
【解析】【分析】⑴注意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辞:动词,推托 ;② 及:动词,到,等到 ;③ 才略 :名词, 才干和谋略 ;④ 博士:名词,古今异义词,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⑵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今:当
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句意是: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⑶B项有误, 孙权要求吕蒙多读书,要涉猎广泛,文章没有涉及“而且要钻研经书”。
故答案为:⑴① 推托 ;② 到,等到 ;③ 才干和谋略 ;④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⑵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
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 B. 但微颔之/但当涉猎
C. 睨之,久而不去/旦辞爷娘去 D. 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岂汝先人志邪?
(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5)读完两文,你认为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2)D
(3)①(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②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4)①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②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射技纯熟;傲慢无礼;贪图享乐。
【解析】【分析】《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碎金鱼》选自:不详。作者:不详。年代:不详。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来划分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两个“安”都是“怎么”。
B.两个“但”都是“只是”。
C.两个“去”都是“离开”。
D.第一个“尔”,罢了;第二个“尔”,你。
故选D。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的理解:“矢”,箭;“但”,只;“汝”,你;“先人”,死去的父亲。
(4)第一问: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阅读短文,了解内容可知:卖油翁“但微颔之”是因为它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第二问: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的思想情等。读懂全文此题即可作答。母亲杖打陈尧咨的原因是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阅读两文,抓住关键语句“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可知:陈尧咨是一个射技纯熟、傲慢无礼和贪图享乐的人。
故答案为:(1)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2)D
(3)①(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②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4)①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②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5)射技纯熟;傲慢无礼;贪图享乐。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要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意译。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能力。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注意结合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典型细节、事件来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卖油翁》: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碎金鱼》:陈晓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晓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晓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八哥与蝉对话①
鸲鹆②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③而调④其舌,久之,能效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言,唯数句而已。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曷若⑤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注】①本文据《叔苴子》改编。②鸲鹆(qú yù):即八哥。③罗:张网捕捉。④调:调教。⑤曷若:怎么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久之能效人言 效:________
②但能效数声而止 但:________
③唯数句而已 唯:________
④鸟俯首而惭 俯: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蝉 谓 之 曰 子 能 人 言 甚 善 然 子 之 所 言 犹 若 未 言 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蝉鸣于树,鸟闻而笑之。
②曷若我自鸣其意哉?
(4)八哥为什么“俯首而惭”?你由此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仿效,模仿;但是,只;只,仅仅;低下
(2)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①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②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4)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启发: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但”:只。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效”在现代汉语里有“仿效,模仿”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笑”“曷”“意”等字词的翻译。“蝉鸣于树”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启示。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八哥“俯首而惭”是因为八哥听了蝉的话,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没有能抒发出心意。启发可从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1)仿效,模仿;但是,只;只,仅仅;低下
(2)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之所言/犹若未言也。
(3)①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②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
(4)八哥听了蝉的话,意识到自己虽然能够学人说几句话,但是极为浅薄,没有抒发心意。启发:人要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单单“鹦鹉学舌”是不行的。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答题时应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但”古今义不同,“效”、“俯”是动词。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翻译划分:蝉对
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鸣于树:在树上鸣叫,曷若我:怎么能像我一样,自鸣其意:鸣唱自己的心意。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探究启示。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受其启发,深入思考,加以概括,简要表达。
【附参考译文】
八哥这种鸟生长在南方,有人张网捕捉后调教 它的舌头,时间长了,它能像人一样说话,但是只能仿效几声就停止了;整天说的话,只有那么几句罢了。蝉在树上鸣叫,八哥听见了嘲笑它。蝉对它说,你能像人一样说话,非常好,然而你所谓的说话,仍然像没有说话一样。怎么能像我一样鸣唱自己的心意呢?八哥低下头感到惭愧,以后再也不学人说话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爱莲说》
【乙】竹似贤① , 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似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竹节贞⑧ , 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⑤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⑥体:体悟。⑦虚受:虚心接受。⑧贞:坚贞。⑨之:代词,指竹子。⑩实:充实。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
②竹本固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竹似贤,何哉?
(3)【甲】文从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________、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
(4)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
表现手法:________;
表达方式:________。
【答案】(1)亲近而不庄重;牢固(或坚固)
(2)①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②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
(3)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
(4)托物言志(象征);议论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注意“亵”的正确解释。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做题时,要先认真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答题。答题时,如果能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注意别抄写错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要从文章中找出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确定某些段落,或从文中找到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然后分析其写作特色。
故答案为:(1)亲近而不庄重;牢固(或坚固)
(2)①对于莲花的喜爱,有谁和我一样呢?②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
(3)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心空
(4)托物言志(象征);议论
【点评】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在分析文章写作技巧的题目时,难度较大,这就要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训练,可以联系所学到的课文进行分析。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________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________ ④但当涉猎 , 见往事耳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本文运用对话的方式来塑造人物,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揭示了________大有好处的道理。
(4)文中画线句子是“刮目相待”后鲁肃与吕蒙结友的举动,请你对这个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1)推托;好处;哪里比得上;粗略地阅读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②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读书学习
(4)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平时一定要注意积累,尤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重视课本课本下方注释词语的积累.推托|好处|哪里比得上|粗略地阅读。
(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忠实原文,逐字翻译,语言通顺,特别留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翻译此句,要注意“博士”为古今异义,“邪”为通假字,要落实“岂”“治”的意思。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②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主题以及写作技巧理解分析的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认真理解分析并判断正误。这就要求学习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思考表达问题的能力。“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揭示了读书学习大有好处的道理”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题目要求答题即可。通过分析可知: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故答案为:(1)推托 好处 哪里比得上 粗略地阅读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②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孙权劝学 吕蒙学有所成 读书学习
(4)一方面是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说明他爱才、惜才;另一方面从侧面衬托出
吕蒙才略的非同寻常,表明他进步之快,从而表达“开卷有益”的中心。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注意“博士”为古今异义,“邪”为通假字,要落实“岂”“治”的意思。保证语句通顺即可。
译文: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 , 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储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shěn):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斯是陋室________ ②何陋之有________
③其妻患之________ ④常丐食诵《诗》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4)【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
(5)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案】(1)这;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以……为患,为……而担忧;乞讨
(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3)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相同之处:安贫乐道。
不同之处: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患”的意思是“以……为患,为……而担忧”。
(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尽量直译,注意
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要“乱”、“劳”、“守”等实词的意思。
(3)要注意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加以概括。从文章内容看,它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本题考查对话的作用,从文中王欢与妻子的对话可以看出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比较两篇文章主题思想的异同,要反复阅读选文,疏通文意,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故答案为:(1)①这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 以……为患,为……而担忧 ④乞讨
(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3)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相同之处:安贫乐道。 不同之处: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
为主”的原则,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阅十余岁________
③求石兽于水中________ ④棹数小舟________
⑤湮于沙上________ ⑥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
⑦转转不已________ ⑧但知其一________
(3)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众服为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答案】(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
(2)倒塌;经历;寻找;划(船);埋没);颠倒、错乱;停止;只
(3)①被②认为③成为
(4)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带走呢?②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泥沙成为坑洞。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深层本质的情况太多了,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5)道理:①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道理。②实践出真知。③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重要。
启示: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笑话。
【解析】【分析】(1)文学常识的考查。答这种题,必须要熟悉原著的情节内容。死记硬背作者。(2)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已”:停止。“但”:只。(3)“为”这个词在文言中词义多变,用法也较多。可以作动词,可以作介词,还可以作句末语气词。因语义不同,读音也随之有变。比如“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此“为”表被动。(4)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尔辈”“物理”“啮”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要把道理和启示分开来谈。
【点评】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甲辰① , 同二王参云栖②。时已二月,大雪盈尺。出赤山埠,一路琼枝玉干,披拂照耀。望江南③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庚戌④秋,与白民看雪两堤。余既归,白民独留,迟⑤雪至腊尽。是岁竟无雪,怏怏而返。世间事各有缘,固不可以意求也。
(李流芳《云栖春雪图跋》)
【乙】
甲子嘉平月⑥九日大雪,泊舟阊门⑦ , 作此图。忆往岁在西湖遇雪,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余画时目中有雪,而意中有云,观者指为云山图,不知乃画雪山耳。放笔一笑。
(李流芳《题雪山图》)
【注】①甲辰: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②云栖:寺名。在杭州西湖西面山中,以产竹闻名。③江南:钱塘江南岸。④庚戌: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⑤迟:
等待。⑥甲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嘉平月:农历十二月的别称。⑦阊门:苏州古城之西门。
(1)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白民独留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出心裁
B. 是岁竟无 竟不可得 有志者事竟成
C. 固不可以意求也 求之下流,固颠 根深蒂固
D. 而意中有云 目似瞑,意暇甚 词不达意
(2)用“/”给【甲】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望 江 南 诸 山 皑 皑 云 端 尤 可 爱 也。
(3)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余春夏秋尝在西湖,但未见寒山而归。
(4)【甲】【乙】两文都写到雪景,但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甲】文的“琼枝玉干,披拂照耀”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景________的特点;【乙】文的“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运用________的描写手法,写出了雪景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B
(2)望 江 南 诸 山/ 皑 皑 云 端/ 尤 可 爱 也。
(3)我春夏秋三季曾经在西湖游玩过,只是没有看到冬天的山景就回来了。
(4)比喻;洁白美艳;白描;苍茫浩大
【解析】【分析】(1)A项的“独”解释为:独自/独自/独到;B项的“竟”解释为:最终;C项的“固”解释为:本来/本来/牢固。D项的“意”解释为:意念/神情/意思。故选B。
(2)翻译为:遥望江南群山,白雪皑皑,如浮云端,尤其令人喜爱。故可断句为:望江南诸山/皑皑云端/尤可爱也。
(3)本题重点字词:“尝”,曾经;“但”,只是;“归”,回来。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琼枝玉干,披拂照耀”的意思分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琼枝玉干,披拂照耀”写出了雪洁白美艳的特点。“雪后两山出云,上下一白,不辩其为云为雪也”运用了“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描写方法。结合其意思“雪后两座山上与天上全是白色,不能分清哪是云,哪是雪。”写出了雪景苍茫浩大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 B;
⑵ 望 江 南 诸 山/ 皑 皑 云 端/ 尤 可 爱 也。
⑶ 我春夏秋三季曾经在西湖游玩过,只是没有看到冬天的山景就回来了。
⑷比喻;洁白美艳;白描;苍茫浩大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单音节实词大多是多义词,接触时一要清楚它的几种常规的解释;二是根据语境判断句中意义。
⑵断句的基本方法是:断句前要通读几遍,弄清楚大概写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根据理解先断开较大的层次,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在集中精力分析句中的虚词和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要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一般来说,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点之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断句的真正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⑶文言翻译注意先抓字眼,本句子重点词为“尝”“但”。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除,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保证不丢分。平时训练注意自己抓住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⑷本题考查对两篇文章写作艺术特色的把握。只要理解文意,要注意结合学过的写景抒情类文言文,如《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结合所学的分析艺术特色的方法。
【附参考译文】
【甲】我春夏秋一直待在西湖,但没有参观寒山寺就回来了。甲辰月,我和两位王姓的同伴一起参谒了云栖寺。出了赤山步行,一路琼枝玉干,披拂耀眼。遥望江南群山,白雪皑皑,如浮云端,尤其令人喜爱。庚戌月已是秋天,我和白民相约在两堤看雪。我已经
回来了,白民独自留了下来,雪到腊月快结束了也迟迟未下。这一年最终也没有下雪,白民失望而返。人世间的事各有缘法,本来就不能强求的。
【乙】明天启四年农历十二月初九下大雪,将船停在苏州古城的西门。做此图。回忆往年在西湖遇雪的故事,雪后两座山上与天上全是白色,不能分清哪是云,哪是雪。我画画时,看到的是雪,而想象中有云。观看我的图的人都说是云山图。却不知道我画的乃是雪山图。放下笔笑一笑吧。
9.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除“醉翁”之外,他晚年又自号“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以此自矜________
②释担而立________
③但微颔之________
④笑而遣之________
(3)请结合作者对卖油翁的描写,分析康肃由“问”到“忿然”的原因。
(4)请写出两点卖油老人的过人之处。
【答案】 (1)欧阳修;六一居士
(2)自夸;放;点头;打发
(3)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头不仅不表示出赞叹、惊讶,而是“睨之”“微颔”之,康肃生疑而“问”;当老者说出“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之后,使康肃变得“忿然”。
(4)见多识广;技艺精湛;富有智慧;善于说理……
【解析】【分析】(1)本文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欧阳修: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意为:“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这六个“一”)。
(2)本题中的“颔”名词用如动词,“点头”;“遣”是“打发”的意思。
(3)陈康肃公“尝射于家圃”,而卖油翁看后表现出“睨之”“微颔”的神情,便
使得陈康肃产生疑问;当卖油翁对陈康肃的射箭技艺用“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进行回应后,使康肃变得“忿然”。作答时结合语境将陈康肃从“问”到“忿然”的过程概述出来即可。
(4)结合文本内容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作答。文章叙写卖油翁酌油时,用“取”“置”“覆”“酌”“沥”等词语,突出了他有娴熟的技能;而用“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则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见多识广;从卖油翁用行动来印证自己的话语并让陈康肃“笑而遣之”,可见其思维敏捷、富有智慧。据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欧阳修 ; 六一居士
⑵① 自夸; ② 放 ;③ 点头 ;④ 打发
⑶ 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头不仅不表示出赞叹、惊讶,而是“睨之”“微颔”之,康肃生疑而“问”;当老者说出“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之后,使康肃变得“忿然”。
⑷ 见多识广;技艺精湛;富有智慧;善于说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10.课外文言文阅读
卖蒜老叟
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①。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做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提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节选自清 袁枚《子不语·卷十四·卖蒜叟》
【注释】①睨:龊睛斜着看。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 )
A. 睨之久而不去 B. 但微颔之 C. 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 D. 奋拳击之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叟能如是乎?
(3)《卖油翁》和本文给我们共同的启示是什么?
【答案】 (1)B
(2)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
(3)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
【解析】【分析】(1)B项“之”是语气助词,不译,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故选B。
(2)在此题中,要注意“叟(老头)、如(像)、是(这样)”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告诉人们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练习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卖蒜叟》一文则通过杨二和卖蒜的老人的故事,告诫人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据此理解,找出共同点作答。
故答案为:⑴ B
⑵ 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
⑶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文章的道理,然后谈出阅读启示。
【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就好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高傲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
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
11.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山①夜戏
袁中道
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② , 余道镇江往兖③。日晡④ , 至北固⑤ , 舣舟江口⑥。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⑦。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⑧。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⑨ , 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⑩。锣鼓喧阗⑪ , 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⑫ , 翕然张口⑬ , 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金山: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金山寺位于此处。②崇祯二年:1629年。③兖:即兖州。④脯(bū):古代时刻,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三点到五点。⑤北固:即北固山,今江苏镇江北长江边上。⑥舣(yǐ)舟:船停靠岸边。⑦噀(xùn):喷水,喷吐。⑧漆静:漆黑寂静。⑨小奚:小奴仆,未成年仆人。⑩韩蕲王:韩世忠,两宋名将,死后被追封为蕲王。⑪喧阗(tián):形容声音大而杂。⑫摋(shā):揉。翳(yì),眼翳,妨碍视力的白斑。⑬翕(xī)然张口:张大嘴巴合不拢,形容目瞪口呆的
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余道镇江往兖________
②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________
③呵欠与笑嚏俱至________
④以何事何时至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目送久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 B. 何陋之有(《陋室铭》)
C. 久之 , 目似暝,意暇甚(《狼》) D.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大意。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4)通读全文,请概括文段内容。
(5)请赏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答案】 (1)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
(2)C
(3)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4)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
(5)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道”:取道、经过。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俱”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一起,都”的意思;“以”属于文言虚词,其意思和用法要理解好上下文内容。
(2)A项,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B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不译。C项,与题干句“目送久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起凑足音节作用的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D项,结构助词,“的”。故选C。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漏”:洒漏。“疏疏”:稀稀疏疏,疏疏落落。
(4)文章写的是作者在崇祯二年路过镇江金山寺,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文中通过细致描写一位老僧的一连串动作,展现出了被惊醒的僧人们惊疑不定、惊喜交加的复杂情绪。
(5)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搬眼翳,翁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这句话既有“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等热闹场面的渲染,又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的特写,两者相映成趣。
故答案为:⑴取道、经过;介词,用;一起;因为;
⑵ C;
⑶树林里,从树缝里漏下皎洁的月光疏疏落落,像残雪一般;
⑷文章回忆了作者在崇祯二年(1629)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韩世忠抗金戏剧的故事;
⑸总写(全景)写出了全寺人一起看戏,具体(特写)写出了老僧“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惊喜交加的情态,刻画细致传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⑸考查的是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解答此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一是修辞角度、二是描写角度、三是表现手法角度,分析完角度后再分析具体的知识点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最后套用答题模式进行规范答题。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二年,中秋的第二天,我由镇江前往兖州。日暮时分到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口。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空都成了白色。我感到极大的惊喜。划动小舟去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十分寂静。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慢慢地定睛到底该看作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去问。戏演完了,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
到底是是人、是怪、还是鬼。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南方多没人① ,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①没人:能潜水的人。
(1)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①公亦以此自矜 矜:________
②康肃笑而遣之 遣:________
③夫没者岂苟然哉 苟:________
④见舟而畏之 畏: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3)断句,请用斜线标出。(限断三处)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
(4)【甲】【乙】两文都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夸耀;打发;随意、随便;畏惧
(2)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3)故北方之勇者 / 问于没人 / 而求其所以没 / 以其言试之河
(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解析】【分析】(1)本题要注意“遣”解释为“打发”。
(2)本题要注意“但(只是)”“颔(点头)”“得(学会)”等的翻译。
(3)这句话意思是“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据此可断句为:故北方之勇者 / 问于没人 / 而求其所以没 / 以其言试之河。
(4)这类题型,先要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再结合重点句子和写作背景等去把握文章的主题。【甲】文卖油翁因为倒油的技术娴熟而得到陈康肃的尊重;【乙】文写了南方人潜水的本领高强,北方人也来学习。因此,通过分析可知,两文都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
故答案为:⑴① 夸耀 ;② 打发 ;③ 随意、随便 ;④ 畏惧 。
⑵ ①(卖油翁)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②(南方人)天天与水为伴,十五岁就学会了潜水的方法。
⑶ 故北方之勇者 / 问于没人 / 而求其所以没 / 以其言试之河
⑷ 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熟能生巧。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⑷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甲】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以此自夸。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园圃外,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不离开。这个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也不过是微微地点点头。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十分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你射箭也是凭手熟的)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肃公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
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那么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