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课外阅读扎根于“书香”的沃土

来源:筏尚旅游网


让课外阅读扎根于“书香”的沃土

现在的小学生,爱看书的倒不少,真正会读的却不多,阅读时往往在语言文字中浮光掠影,只注意紧张有趣的情节。可见,小学生课外阅读还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他们大多在看“味道”,看后常常“得意忘言”,忽略了言语材料的获得,这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大“软肋”。其实,完整的阅读过程既要“披文得意”,还要“缘意学文”。小学阶段是言语学习的敏感期,课外阅读应承载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任务,让他们既“读得懂”,又“懂得读”,在“得意”中“得言”,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语言底子。这样,才能使课外阅读的软肋硬起来。

一、挤进朗读,唤醒言语感觉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精华。曾国藩说:“非高声诵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语文大师刘国正也说,他的先生“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屋瓦。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的确,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不读不知其妙,汉语言特有的音韵美、节律美、音乐美,其朗朗上口、声韵合拍的动人魅力,非朗读不足以体会。但多数情况下,学生阅读课外书,主要在“看”,只“阅”不”读”,教师也很少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其实,朗读是学得言语的好方法,对那些精彩语段,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朗读,让美妙的语言“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学生就会越读越有感觉。

怎样让学生喜欢朗读呢?

首先,营造氛围使学生亲近朗读。教师可经常为学生播放名家朗读的录象,让他们听美文配乐诵读,鼓励他们收看“子午书简”“电视诗歌散文”之类的朗读节目,从中感受朗读的魅力,进而自觉地亲近朗读。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言传身教,看到好文章,就挤时间读给学生听,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通过激情、语调、体态将语言的魅力传递给学生。学生是最可濡染的,在老师的熏陶下,自然会喜欢朗读。

其次,变换形式让学生参与朗读。每天抽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选择课外美文或精彩片段进行“趣味朗读”,可以同桌互读,也可以全班配乐诵读,还可以表演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想象读、引读、师生对读、小组赛读等等。总之,要想法设法让学生乐读、善读,体验到“朗读之乐乐无穷”,读出语言文字的节奏韵律、情绪色彩、情味气势来。学生朗读一旦进入了状态,“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就会“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自然,对语言也会渐渐敏感起来。

二、引导细读,培养言语意识

课外阅读既要提倡速读,去广泛涉猎,也要提倡细读,进行细嚼慢咽,特别对那些经典读物,更应“字字句句,不可轻易放过”。教师应有意识的将读物的语

言推至学生注意力的中心,引导他们触摸语言,自觉地关注语言的表现形式,在语言的精妙处驻足,在理解的基础上不忘揣摩语言的“质地”和“芳香”,获取语言的滋养。

1、精彩语言引导法

教师可抓住向学生推荐读物的契机,先摘录文中的一两个精彩片段,引导学生集体赏析,把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向文章的语言中,以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推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先引出描写百草园的片段,让学生读读品品,哪些地方写得好?百草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由于该片段描写生动,学生很快进入了文章描述的情景,阅读时也多了一份心去品味文中语言。有的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葚”一句写的很美,从颜色、感觉、形状等不同角度描写景物,阅读时仿佛在欣赏一幅明丽的画;有的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里去了”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生动的体现了蝉儿善叫、黄蜂肥胖、云雀轻捷的特点;有的说捉昆虫、拔草药、摘果子本是很平常的事,但鲁迅却用很简洁的语言把它描写的有情有趣……由于事先把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引向了文章的语言表达,事后证明,大多数学生阅读该文时都留心了文章的表达艺术,有的摘录了精彩片段和优美语句,有的在描写生动处写了批注。可见,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就会“唤醒学生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

2、“以文带文”辐射法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以文带文”、“以一带多”,在深入研读作家风格以及作品题材、意境和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相关的一组文章或几部作品一起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辐射阅读,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印证。(1)同作家辐射。如学了《威尼斯的小艇》后,学生已初步感知了马克.吐温的语言魅力,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他的另两部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引导他们一边读故事,一边品语言。此外,教师还精心指导学生阅读某位 作家的一部作品,品味语言特色,再辐射到他的其他作品,如精心指导学生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然后让其自由选读《青桐葵花》《根鸟》《红瓦》等。(2)同题材辐射。如学了赵丽宏的《山雨》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郁达夫的《雨》、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蓉子的《雨天的魅力》、何其芳的《雨前》、陈敬容的《夜雨》等文章或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域、不同时节、不同心境下的雨景,体会不同的描写角度和语言风格,吸纳语词、语料,积累丰富的语言模块。

三、不忘运用,生成言语智慧

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块,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语言机制,如能及时运用,就会使储备的语言在新的语境中焕发活力,进而生成言语智慧。

1、精选词句评说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学生往往有表达的欲求,教师可为其搭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选用原文中一些表现力强、内涵丰富的关键词语或能体现文路、表现中心的重点句子,去复述故事情节、评评书中人物、他们、谈谈读后体会,既顺应了学生的表达欲求,又内化了语言,还分享了彼此的读书乐趣,是一种融积累、表达为一体的言语实践活动。

2、创设语境运用

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关注他们阅读的焦点、热点,及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例如学生看了《女生贾梅新传》后,纷纷说第六章“四味教室”写得很有意思,文中的柳老师作考前动员工作简直就是咱班老师的翻版。我灵机一动,摘下了书中描写柳老师神态、动作的部分词句:“目光迥然地盯住”、“威严地摇摇头”、“用拳头在讲台上恨铁不成钢地连敲三下”、“眉心打了结”、“双眉紧锁,激动地说”、“用词激烈,大声说”、“站在教室的后窗下傲视这一切,而且一脸的愤怒”“信步走进教室、一言不发”……让学生选择这些词句说说、写写平时咱班老师做思想工作或做考前动员的情景,大家都很带劲,说写后都有一种顿悟:如果能灵活运用积累的语言,说话、写文章底气都更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