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关爱乡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贲培澎
西王学校地处全椒县最偏远乡村地区,2014年我通过安徽省教师统一考试考入学校,正式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西王学校工作的3年时光里,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同时兼任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虽然在西王生活辛苦,可我依然默默的恪守这份生命的平凡,我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着乡村这一群淳朴又善良的孩子。
2014年以来,西王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校领导关心下,在全校教师们的大力帮助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为负责“留守儿童”的我采取多种形式,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我凭着特有的执著和坚韧,给“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环境,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了阴霾,走向了未来。
一、培养情感,架心灵之桥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务工的父母无暇和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对成长期孩子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第二,自卑心理。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坚强的依靠和保护;与同龄人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 第三,寂寞抑郁。父母外
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2015年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我对父母说真心话”活动中,我班级学生韩羽在新年心愿里这样写道:“妈妈,你知不知道,自从你和爸爸、妹妹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有多么寂寞,有多么伤心,从你们走后,我几乎从来没有笑过,天天我一个人在家里哭,回想着以前咱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西王学校在乡村留守儿童“教管融合”模式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学校希望得到同学的友谊和老师的重视,所以我尽量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初一学生韩羽,父母离婚后,父亲出去打工,母亲再嫁,留他一个人在西王镇夏集村的山里跟着爷爷一起生活,从小被扔给爷爷一个人带大,我2014年考进来的时候,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他,便显得叛逆,不爱学习,我当时带的英语课,每次早晨交作业的时候,都跟小组长说,作业丢在家里,我发现这一情况后,便找他来谈话,先述其优点并表示对他的好感,后询问这一段时间他总是把作业丢在家里的原因,在他不肯说真话时,我点破其不诚实,并暗示已知实情。谈话间,我注意技巧和方法,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像这样的留守学生并非本质的恶劣,而是心灵寂寞缺乏关爱没有人监督,自律性较低,于是我便经常询问他的生活,陪着他谈一些做人的道理,有趣的事情,转变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鼓励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文艺演出,以增强其自信心。我每晚跟校车到夏季村,送他到家里,当他出现情绪反弹波动时,我会及时调整教育思路,争取用师爱,使其始终充满信心和正能量。
二、思品教育,种法制之树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公安部的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调查还显示:80%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
里很难找到孩子应有的天真活泼,他们普遍过早成熟,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不可替代的爱抚。学校现有学生302人,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有 180人,占全校人数的60%。由于监护人都是家里的老年人,给的关怀也仅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次需求,而缺乏精神和道德上的的管束与引导,学校与社会爱心社团和心理咨询专业团队联手,共同举办“心灵之窗――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丰富多彩的法制游戏,让学生突破自我,大胆、积极地表演,充分认识到法律的刚柔并济,感受沟通交流的美妙。思想品德话剧让学生转换角色,认识多方面的自我,学会宽容。角色表演、合唱演出、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与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制意识。最后我在活动的手记中写道:“孩子是发芽的种子,需要不断浇水,不断关照,才能长成很好的苗子。倘若在这时,我们学校老师能够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耐心教育,和他们做朋友,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亲和力,更精彩、更灿烂的日子就会在前面向他们招手。”
四、视同已子,洒爱之希望
西王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守着几亩田,几座山,图个温饱的思想已被新农村的农民改变,大多数年轻劳动力愿意外出打工,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奔向小康生活,这本是振兴经济的好事,但是那些留守在家中的孩子却成为了不是孤儿的“孤儿”。山区里的学生除了放晚学会跟着校车回到家里,其他时间都待在学校里,因为距离家比较远,经常有发烧感冒或者肚子不舒服的,家长不能及时赶到,作为“留守儿童父母”的我便带着他们去镇卫生院就医。
学生王依婷,母亲失踪,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奶奶独自照顾着她,充当临时监护人,家住在西王村前王组,她性格内向,成绩中等偏上。西王山区的冬天,风像刀子一样吹在脸上,尤其的寒冷,还清楚的记得2014年11月12号周四,我早晨跟校车回来,看到王依婷在教室用双手撑着脑袋,满脸通红,不停地颤抖,仔细询问得知,是因为发烧
头痛得难受,我吓住了。说实话我这是第一次看到学生发烧的模样,我迅速镇定下来,并用双手托住她的身体,喊来几位高年级的学生,迅速将她送到西王卫生院。一路上,我不停的安慰她:“没事的,别怕!”医生给她打点滴时,看她烧得冰凉的两手在颤抖,我用自己的体温捂着她的手,口里一直说:“一会儿就好了,听话好孩子。”等到他点滴结束之后,我便把她带到自己的教师周转房里面,让她躺我床上休息。等她下午上学我喊她起床的时候,她竟然轻轻地喊了我一声“妈妈”,然后害羞的走开了。事后,想起她喊我的那一声,我便终身难忘西王山区那一群眼神干净,心灵纯洁的孩子。
我相信,有太阳,世界才会有温暖;有春风,大地才会有生机。团结就是力量,让大家团结起来,每一个人都献出一份自己的爱心,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样的天空,同样的阳光。让我们教师与爱同行,用博大的胸襟、美好的情感,伸出爱的双手,构建和谐校园,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架起爱的桥梁,努力做到“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播撒真爱,去迎接新的希望,拥抱明天的太阳。沟通从心开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