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流行音乐目前的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通过资料查询了解流行音乐的历史背景,先用历史追溯推进并陈述我国目前流行音乐状况,再客观的根据流行音乐的时代背景和特征去正视看待流行音乐,并从中国流行音乐自身健康和对青少年教育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最后总结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我国流行音乐 状况 问题 对策
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黑人的blues和jazz音乐为基础,以娱乐和商业性为目地。内容通俗具有时代性的大众音乐。它基于人们的生活土壤中,自上世纪20 年代发展起,走过了九十年的历程,在这九十年中,它辉煌过、尴尬过、崛起过。历经五个时期在三大板块(内地、香港、台湾)中骨肉相连的发展。
一、 目前我国流行音乐的基本状况 1.历史回顾
中国流行音乐从黎锦晖1927创作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开始,经过20—40年代的大上海音乐,有着典型歌舞团体活动。到新中国成立后大上海音乐南迁至60年代香港音乐开始,台湾音乐崛起。70年代中期“粤语歌曲”的兴起,台湾“民歌运动”爆发,港台流行音乐得到迅猛发展,并对内地流行音乐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流行音乐无论在各地都经了兴衰并逐步走向成熟。
从抗战后,内地流行音乐深受思想政治影响。一方面开始就独生了一类时代流行音乐——红色歌曲、革命歌曲;另一方面在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经历了三十年沉寂,流行音乐被认为是靡靡之音而受到批判和禁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顺应人性的回归,音乐文化领域由政治主导和高度一致的革命歌曲,逐步向抒情歌曲、娱乐性流行歌曲转换。让内地和香港流行音乐同步发展,使得国内流行音乐文化市场空前活跃,骑上了发展的快马。 随着科技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港台带动内地摸索、尝试着随着潮流发展,音乐文化市场逐渐发展和繁荣。在流行音乐作品风格上出现了民歌体流行和摇滚作品,作品的题材方面不断呈现多元和追求个性的特点,流行乐坛开始出现成方圆,苏小明,李玲玉,程琳,谷建芬,付林等一大批流行歌星和音乐,创作与演唱人才聚集,国内原创作品成空前繁荣局面,最具典型的例子:刮起了一阵强烈的“西北风”。 2.当前发展
在2001年后,网络文化越来越活跃,开始充当音乐传播的重要角色,网上推歌手的方式成了新世纪媒体运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雪村《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还带动了手机铃声、影视传媒等音乐传播载体的多样化的出现,这也使得流行音乐的创作由专业化走向自由发展的新道路。
从2004年起,各种“选秀”节目多样化的出现,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明星,如:“超女”和“快男”它产生颠覆了传统流行音乐传播理念,诞生了反权威的评选机制。新窗口、新构造使得一个新人被推选出来的速度上升,被时代抛下的速度也相对增快。流行音乐的生产创作由以创作人为中心变为策划人(制作人)为主。直至此刻。如:2012年“中国好声音”,又出现新颖的评判模式——以选手“声音”作为评选标准。再一次把音乐选秀推上了风口浪尖。这是流行音乐更为平民化的表现,极大的凸显了流行音乐群众性、商业性、娱乐性的特点。
二、 流行音乐目前主要存在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流行音乐也不例外。我们在分析它的问题时,应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首先因根据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征来正视它。 1.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流行音乐创作深受港台和欧美影响,多用拿来主义窃用与拷贝外来旋律或节奏,导致创作风格雷同;由于现实原因,经济发展、网络传播,流行音乐需求变大,而创作人缺少,商业运作就由以往的创作人为中心变为制作人(策划人)为主。他们不是艺术家、作曲家,他们完全是商人,站在利益角度出发,把流行音乐作为纯商品进行“包装”加大与其他艺术的综合,如:美术(舞台效应)、舞蹈等削弱了音乐的主导地位,甚至炒作歌星绯
闻等手段来增大人们(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关注,使其音乐专辑销售增加或是网络下载点击率提升。
把音乐作品变成了“便当”,不再像以往一样以反应社会生活、人民意识的创作为主要,使得优秀作品匮乏。 2.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因为流行音乐具有商业性,肯定就会市场化,一切创作以迎合大众口味为主内容不受约束;再者网络化时代传播途径多样,受众面不限,所以音乐作品文化价值被一再边缘化甚至被忽略,出现一些内容格调不健康,甚至有些黄色低级的歌曲流传于文化市场。这些对于学生(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没有经过正规艺术培养过的孩子,他们没有正确认识和自我判别优劣的能力,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多会出现盲目追星、求潮,这样那些不健康不文明多情爱赤裸的歌词语言会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会降低学生的审美价值,甚至误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 解决策略 1.深化理论研究
无论是作为社会现象还是文化现象只有强化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
流行音乐形成虽然比古典音乐晚很多,但也有历史脉络,属于音乐种类的一个部分,是学科的组成内容。是社会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以及价值体系变化
等密切相关。所以需从音乐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流行音乐与商业圈关系进行研究。才能辅助市场音乐从而良好发展。
流行音乐的创作要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摆脱港台、欧美外来因素的追访,深入的理论研究是基础。如:流行音乐运行机制和环境问题;研究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歌词创作个性化和流行音乐的配器与制作问题;流行音乐演唱技术与表演实践及讨论文化背景与音乐观念等都是富有价值的问题,需要专业研究才能为流行音乐未来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2.创新作品
流行音乐要蓬勃发展,不能完全把决定权交给制作人(策划人),还是需要创作人的培养,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这样可以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回到尊重艺术规律的创作上。其中包括歌词创作人才的培养。流行歌词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当代生活的语言、语境、语意以及人们的情感和心声。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往往以优秀的词作和曲作为基础,它们是辅相成的。一首优秀的词作品,能摧人奋进、引发共鸣、启发想象,还能诱发灵感促使曲作者巨大的创作潜力。
3.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利用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兴趣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对音乐的兴趣。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给青少年潜移默化的熏陶。例如:让学生欣赏《爱的奉献》、《烛
光里的妈妈》等,通过对歌曲的分析、演唱,间接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与音乐表现力,使音乐修养得以提高。
加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对音乐理性的认识和辨别能力,要从音乐本体出发,给学生介绍关于流行音乐的历史背景、欣赏不同风格特征的音乐,引导他们辨别、分析,去树立对流行音乐的新认识,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自觉地摒弃不好的作品,还会抑制青少年跟风追星现象,走健康成长的道路。
中国流行音乐文化要有自身的发展道路和特色,并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流行音乐的潮流。不断发展、完善,来丰富大众文化生活内容。(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流行音乐简史》孙蕤编著
[2]《中国流行音乐创作 30 年实录》付林 音乐周报 200.07.01第005版
[3]《论流行音乐的三大基础》庄元 南京艺术学院 2004.03 [4]《再论流行音乐进课堂》吕红 东方艺术 2002.06 [5]《关于“网络歌曲与中学生音乐教育”的思考》程海艳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