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实训教学大纲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应用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课程。学习诊断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努力学习,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打下基础。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一般检查及体格检查,培养学生进行熟练体格检查的能力,并能根据体格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体征对疾病进行初步的诊断的能力。
第一部分 体格检查
一、四大生命体征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2、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正常值及记录方法。
【教学内容】
1、体温(腋测法)
2、脉搏
3、呼吸
4、血压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分析结果正确与否,如果结果错误,原因在哪?
二、一般状态、皮肤黏膜、浅表淋巴结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状态、皮肤黏膜、浅表淋巴结检查的内容。
2、熟练掌握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
3、对检查结果能正确记录。
【教学内容】
1、复习一般检查、皮肤检查的内容
2、浅表淋巴的检查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 三、三、头颈部检查
【教学目标】
1、了解头部检查顺序与方法
2、熟练掌握瞳孔、鼻窦、咽、扁桃体、甲状腺、气管的检查方法。
3、正确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
1、头颅部一般检查;
2、眼、耳、鼻检查;
3、口腔检查:唇、口腔粘膜、牙及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正确写出实验结果。
四、胸廓、肺和胸膜
【教学目标】
1、熟悉胸廓、肺和胸膜的解剖特点
2、掌握胸廓、肺和胸膜检查的内容
3、学会胸廓、肺和胸膜检查的方法
4、掌握胸廓、肺和胸膜的正常特点
5、熟悉阳性体征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胸部经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
2、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
3、肺部的检查
(1) 视诊: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运动,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
(2) 触诊:胸廓扩张度的检查方法,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
(3) 叩诊 : 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
【教学内容】
1、胸部经常用的骨骼标志、划线及分区。
2、胸廓:正常及病态的胸廓。
3、肺部的检查
(1) 视诊:肺叶在体表的投影,呼吸运动,呼吸的类型、节律,深度的改变。
(2) 触诊:胸廓扩张度的检查方法,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理。
(3) 叩诊 : 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间接与直接叩诊法,重叩诊与轻叩诊法。
①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 ( 肺泡呼吸音,文气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 、特点及分布。
②病理性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延长。
③罗音、罗音的发生机理、分类、特点。
湿罗音 ( 水泡音 ): 大、中、小水泡音、捻发音。 干罗音 : 哨笛音、鼾音。
④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
⑤语音共振 : 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
五、心脏和血管检查
【教学目标】
1、熟悉心脏和血管的解剖特点
2、掌握心脏和血管检查的内容
3、学会心脏和血管检查的方法
4、掌握心脏和血管检查的特点
5、熟悉阳性体征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心脏
(1) 视诊
①心前区外形。
②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
意义。
③心前区及其他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2) 触诊
①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②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间 ( 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 ) 及其临床意义。
(3) 叩诊
①心脏叩诊方法。
②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
③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4) 听诊 (四音二律率)
①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②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③心率与心律。
④心音的变化
a.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 ( 改变的原因 ) 及临床意义。
b.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⑤心脏杂音
a.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
b.分析杂音的注意点。(注意生理性杂音和病理性杂音区别) 部位,性质(音色及音调)、杂音的时期 ( 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 ) 、强度 ( 强度分级 ) 及传导方向,呼吸、体位与运动对杂音的影响。
⑥心包摩擦音的产生原因、特点及其与胸膜摩擦音的区别。
2、血管 :
(1) 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2) 脉搏的强弱、大小、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脉波。
(3) 动脉动态血压的监测,血压的测量方法,血压标准及血压变动
(4) 血管杂音与周围血管征。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
六、腹部检查
【教学目标】
1、掌握腹部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脾触诊)。
2、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 】
1、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
2、腹部检查:
(1) 视诊:
①腹部外形
② 呼吸运动
③腹壁静脉曲张
④ 蠕动波
⑤皮肤及其他。
(2) 触诊 :
①触诊方法:
②触诊内容:腹壁紧张度,腹部压痛,压痛点及反跳痛。肿块、肝、胆、脾、肾的触诊。
(3) 叩诊:
①肝脾叩诊及肾区叩击痛
②移动性浊音及波动感。
(4) 听诊 :
①肠鸣音
②振水音
③血管杂音。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
七、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标】
1、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
2、掌握神经系统的检查方法
3、掌握神经系统检查阳性意义
【教学内容】
1、脊柱 : 正常弯曲度、畸形、压痛和叩击痛、运动功能障碍。
2、四肢 : 肢体的位置与形态异常、运动障碍、关节病变、下肢静脉曲张。
3、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检查方法。
(1) 浅反射 :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2) 深反射 : 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 病理反射 :
①巴彬斯基征 (Babinski 征 ) 及与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 (0ppenheim) 征、戈尔登 (Gordon) 征、查多克 (Chaddock) 征。
②霍夫曼 (Hoffmann) 征。 ③阵挛,髌阵挛及踝阵挛。
(4) 脑膜刺激征 :
①颈项强直。
②克尼格 (Kernlig) 征。
③布鲁金斯基 (Brudzinski) 征。
④拉塞格 (Lasegue) 征。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写出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辅助检查报告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
【教学目标、内容】
1、了解血细胞计数的原理,细胞计数池的组成 2、掌握血细胞计数的方法
3、掌握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自己做试验,教师在旁指导,学生测出结果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教学目标、内容】
掌握白细胞的溶液滴入计数池内计数,即可得出单位容积内所含白细胞数;血液中五种白细胞,经涂片瑞氏染色后,能将各种白细胞的结构显示出来。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自己做试验,教师在旁指导,学生测出结果
三、尿常规检查
【教学目标】
1、了解尿液检查的方法
2、学会阅读检验报告单
【教学内容】
1、一般性状检查:颜色、尿量、透明度、气味、比重
2、化学检查:酸碱度、蛋白质定性、尿糖定性
3、显微镜检查:细胞、管型、结晶
四、X线检查
【教学目标】
1、熟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X线检查的正常特点
2、掌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检查特点
3、掌握一般X线检查的胶片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分组阅片,填写试验报告
五、心电图检查
【教学目标】
1、熟悉正常心电图的特点
2、掌握并实践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
3、掌握心电图分析并填写报告
【教学方法】
教师示教,学生自己分组实践打心电图并分析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