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泛娱乐化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新闻泛娱乐化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闻泛娱乐化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作者:袁波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3期

【摘 要】 本文对新闻泛娱乐化进行了诠释,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和造成的影响,提出了规范新闻泛娱乐化的对策。要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和业务管理;遏制媒体的低俗化新闻报道,创造向上的新闻报道手段;加大新闻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奖优罚劣,为媒体行业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 新闻;泛娱乐化;影响;对策

一、泛娱乐化与新闻的泛娱乐化 1、对泛娱乐化的诠释

对于泛娱乐化的认识,不同的人对其存在不同的理解。部分学者认为它是传媒娱乐节目的媚俗化和低俗化,其主要以手段上的嬉戏热闹、表现形式上的玩耍、爆料等来解构审美取向、降低文化品位、消解人文精神。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它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的媒介,比如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为主要载体,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噱头包装、戏谑的方式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娱乐。无论是哪种认识,泛娱乐化都是对传媒娱乐节目或者现代媒介的部分曲解,没有真正体现传媒的作用。 2、导致当前媒体泛娱乐化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我国当前所存在的泛娱乐化倾向的分析,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首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媒体泛娱乐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必然,从最初部分媒体的泛娱乐化使其产生了高收视率、高的经济效益,导致其他媒体为了产生经济效益纷纷效仿,最终形成了娱乐的泛滥与庸俗。有人说今天进入了“搞笑时代”,什么东西都要拿出来娱乐一番,这话当然夸张,然而动不动就玩一点插科打诨,至少在新闻媒体中已成为一种很“时髦”的现象了。其次,是广大受众对于美和娱乐的追求。因为广大受众的审美都紧跟时代步伐,如今,庸俗、肤浅的娱乐节目仿佛更加吸引受众,传媒的报道内容和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为受众的心理和审美观点所影响。以“快乐”、“游戏”为旨归的娱乐节目满足了受众的感官享受和情感宣泄的心理需求。

3、新闻泛娱乐化的主要体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更加倾向于软新闻或把硬性新闻进行软化。这主要表现在有一部分新闻媒体减少了严肃性和广泛性新闻,多趋向于将暴力事件、桃色新闻以及刺激性的犯罪新闻等能够吸引观众的软性内容作为新闻报道的重点。

其次,在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上。主要强调了新闻和事件的故事性以及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的在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追求受众的阅读兴趣和更多的追求戏剧悬念,一些比较煽情和刺激方面的事情进行报道,最终导致新闻故事化和文学化。

新闻媒体,是公众知晓自身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在未目睹和目睹但未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想知道更多社会动态的方式之一。然而新闻报道偏离其轨道,从过度娱乐化与肤浅化使新闻本身带给广大受众的信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得新闻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真实性,甚至偏离了采访初衷。 二、新闻泛娱乐化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新闻娱乐化是媒介适应市场的一种行为方式,它在通过对新闻文化内涵的大众化、通俗化处理取得商业利益的同时,又使新闻放下了千篇一律的严肃形态,开始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但是通俗与庸俗之间只有一纸之隔,把握不当就会带来新闻泛娱乐化的危害。

1、新闻泛娱乐化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在追求新闻价值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引导舆论、传播知识、提供服务等社会职能。把一些事实报道和真实信息转化为娱乐,势必会影响新闻从业人员对相关新闻题材的判断和选择。如果我们的新闻走泛娱乐化道路,那么,新闻就会变成大众的娱乐工具,这无疑是新闻迈向了歧途和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长此以往,必定会使媒体的权威性下降,公信力弱化。

新闻泛娱乐化不仅弱化了大众传媒和新闻的社会职能,也对新闻事业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是导致新闻从业者的使命感和社会地位下降,广大观众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尊重程度下降;二是导致新闻从业者的思想水平与能力下滑,难以参与媒介真正的新闻竞争;三是必定会产生一个无序竞争的局面。由于看不到较远的目标,只看到当前的利益,众多媒体便急功近利,盲目模仿、复制,造成了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巨大浪费。 2、新闻泛娱乐化对文化的影响

我们所谓的大众文化是指“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的文化”。同时,大众文化又是大众媒介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夹杂着商业性质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烘托着一种奢靡的享乐主义氛围,张扬着一种身体欲望话语,误导着社会成员对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尚精神追求。新闻的泛娱乐化就是这样一种大众文化,它在某种程度上消解着占我国意识形态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也消解着关注人文价值、倡导思想的独立性、伦理的严肃性与艺术的创造性的精英文化。

高新技术的出现和迅速普及,促成了文化传播史上的现代革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新闻泛娱乐化影响优秀文化发展的进程也是空前的,它直接影响传媒的社会公信力,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一些社会重大事件或悲剧事件中,主人公的处境或由事件引发的社会思考往往让位于娱乐性的炒作,一些新闻报道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有违传媒建设精神文化的基本职能和公共责任。例如部分媒体在对云南大学马加爵凶杀案的报道中是这样对马加爵进行描述的:“外貌凶悍、性格神秘、锤杀同窗、场面血腥等”。通过类似这样的带有描述性和引导性的视觉感官文字,将原本残酷性和严肃性的社会新闻描述成了扑朔迷离的故事。类似的报道为了吸引观众的关注程度而运用如上词语,其仅仅渲染了马加爵的丑恶形象,而缺乏对一些社会问题深层次的探讨,比如教育体制的弊端、大学心理教育的缺失、人文关怀等等。

3、新闻泛娱乐化降低了大众的审美能力

审美趣味是多样性的,娱乐只是审美趣味中的一种。如果人们长期处于和面临泛娱乐化倾向的引导,那么很容易造成大众审美认知能力的下降和认知结构的简单化。尤其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生活中,人们经常处于压力较大的社会之中,很多人通过娱乐来暂时缓解高压状态,这有利于人们身心放松的同时也导致人们用于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便会减少。大众的审美认知能力需要正确的导向和培养,而当前新闻的泛娱乐化无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为了能够拥有高收视率、高经济效益,一味地迎合受众的最低审美需求。长此以往,不仅未能履行导向和培养大众审美能力的社会责任,还会造成大众其审美能力的倒退,从而阻碍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三、规范新闻泛娱乐化的对策

新闻是由新闻从业人员制作、媒体传播、受新闻管理部门监督的,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1、新闻从业人员:加强素质建设和业务管理

在素质建设方面:新闻从业人员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特殊性,重视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争取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尤其是在经济利益的熏陶下,不能为金钱和物质所俘虏。应该立足本职工作,加强对职业道德学习的同时,还要使新闻理论水平逐渐提高。

在业务管理方面:在工作实践中应切实遵循事实第一性和新闻第二性原则,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为所欲为。更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如何在公众知情权和人文关怀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尊重他人的平衡点,这是新闻从业者应该把握的重要问题。 2、媒体:遏制低俗化的新闻报道,创造向上的新闻报道手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媒体在社会中存在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媒体社会责任意识体现其存在社会的价值。作为媒体要实现其社会责任就应该从其在社会中所担任的角色出发,做好媒体报道工作,要加强报道的真实性、广泛性,减少空话、套话,提高报道质量,以质求胜。加强对新闻媒体的改革和创新,自产和引进高质量的作品,坚决遏制低俗化报道,提高媒体品位,回归新闻本位、受众本位,将新闻做深、做透,真正挖掘出新闻的信息含金量。要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媒介责任与受众需要之间的关系,为广大受众创造一个健康愉快的视听环境。在管理上推行企业化管理,优胜劣汰,奖励那些坚持新闻职业道德,传播有效信息的新闻工作者,对那些追求泛娱乐化的坚决予以辞退。媒体必须志存高远,坚守道德底线,让泛娱乐化新闻远离我们。

3、新闻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奖优罚劣

在当今媒体竞争极端剧烈的时代,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创造一个公平、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媒介内容的监督、监管,坚决封杀劣质、低俗内容,促进媒体的良性发展。应当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情,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针对当前新闻泛娱乐化存在的问题,从相关部门监督和管理上予以规范,在具体业务实施上给予明确指导,力争使新闻娱乐化走健康平稳的发展道路。在关于中小媒体的发展问题上,不仅要建立政府监管体系,还要保证其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力争使媒体行业处于良好的生存环境之中,避免不正当竞争行为。

文化的多样性让人们在精神层面上领悟生命的芬芳,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有享受不尽的文化,新闻是文化的一小部分,新闻人怎样利用新闻的影响力和新闻强大的延伸力去传播积极、向上、正义的时代文化产品呢?这是新闻人的理想更是对真理的一种坚持,这不也正是文化的传播之道吗!

【参考文献】

[1] 王琪森.“泛娱乐化”倾向不足取.文汇报,2006.5.26.

[2] 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雷跃捷.新闻理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4.1. [5]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1.13.

[6] 张颂.捍卫电视新闻的严肃性,拒绝娱乐化.南方电视学刊,2000.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