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这篇课文的处理。 首先说教材。
《荷叶母亲》出自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品味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荷叶母亲》是一首赞颂母爱的散文诗,在教学时应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教材把它安排在泰戈尔的《金色花》之后来学,是想让学生趁热打铁进一步掌握借物喻人的散文诗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如关键词、重点句。 3.体会诗歌中深沉的母爱,并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是:能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是:品味语言,感悟亲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第二说学情:
我校虽然是一所乡村中学,但我们语文组有一个对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研究,学生已经养成了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摘抄积累、进行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鉴于此,我首先布置学生预习:
一、阅读课后冰心的作品导读,了解冰心本人及作品。 二、搜集关于母爱的语句。 三、自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第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导读法、感悟延伸、激励背诵法,学法是美读欣赏法、品读感悟法。 此前学生已经学过几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品读方法,并做了课前预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本课的教时安排为一课时;教学用具主要有录音机。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共有七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深情导入: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爱,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现在你们手里拿的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想必大家都还有印象吧?不错,这就是你们小学毕业考试的一篇怀念母亲的阅读文章。想知道它的作者吗?那就是你们的老师——我满含深情写的。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母亲啊,你病如膏肓的躯体,依然是孩儿心灵的襁褓。这是我最切身的感受。其实,这句话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受了著名诗人冰心作品的感染而来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一起去感受伟大而深沉的母爱吧。 我之所以要以自己的文章来导入,是为了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从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也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
第二个环节:检查学生处理字词的情况以及对作者的了解情况,展示搜集的诗句。其中,检查字词时应指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知识辨析字音、字形,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第三个环节: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问:课文围绕莲花写了哪些内容?目的是理清文
章思路。 2、再读课文,指导朗读。提问:本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这种感情?形式:先请一个学生朗读,老师再朗读,通过比较明确朗读标准,再以男女交叉朗读,分小组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方式进行诵读,同时学生进行朗读评价,这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四个环节:诵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设计三个问题:
1、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2、文中作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雨、红莲、荷叶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讨论作答,同时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法。 第五个环节:美读课文,品味语言。提问:
1、找出文中描写红莲情态和荷叶情态的动词,讨论这些词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 2、文中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品味这些关键词句,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题。 第六个环节:竞赛激励,引导背诵。
可采用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等形式,指导学生依据板书进行背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七个环节:拓展延伸。设计以下练习: 1、说说父母亲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细节。
2、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几句诗,表现对亲人的爱。
例1: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例2: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例3: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3、课后品读并积累冰心《繁星》《春水》中关于母爱的诗句。
拓展延伸的目的既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又可以让学生把课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形成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再说我的板书设计:(略)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字词,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熟读背诵两首诗歌。 3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 4学习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朗读训练及诗歌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悟诗歌情感,掌握诗歌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法。 2背诵。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是什么让孩子那么快乐,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是母爱。今天让我们变成一朵金色花,用我们的馨香回报母亲。(板书课题) 二、授新
1、学生介绍泰戈尔情况,教师补充: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著名散文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小说有《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学生读准并解释以下词语:祷告、匿笑、沐浴、罗摩衍那。 3、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调、语速、重音、节拍、情感)
(2)教师做朗读技巧提示: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根据情感需要确定语速;根据意境确定轻重音及停顿。
(3)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作积极性评价。
4、体味诗情,理解诗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 (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一朵怎样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愿望: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 (4)“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5)“‘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这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妈妈寻找孩子的焦急和找到孩子后的惊喜心情;“我”为妈妈做好事保密的高兴和调皮。) (6)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教师板书) 三、小结 教师归结本文写法: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情是本文的独特写法。 四、练习 朗诵比赛。
五、作业 感情真挚的背诵这首诗。
板书 金色花 泰戈尔 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
母子情深。 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会冰心老人的深情之作《荷叶 母亲》中的慈母之爱。(板书课题) 二、授新
1、学生介绍冰心情况,教师补充:冰心,原名谢婉莹,五四时期第一批现代女作家。创作风格被称为“爱的哲学”:母爱、童心和自然。代表诗集《繁星》《春水》。 2、请学生读准并解释以下词语:并蒂、花瑞、菡萏、敧斜、慈怜、荫蔽 3、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调、语速、重音、节拍、情感) (2)教师提醒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做朗读技巧提示。(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根据情感需要确定语速;根据意境确定轻重音及停顿)
(3)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作积极性评价。
4、体味诗情,理解诗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画面;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
(2)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教师板书)
(3)作者三次描写红莲,每次对红莲的描写都不一样,她的情绪也各不相同,请找出来,并思考:为什么作者的情绪随着花的处境而变化?(三种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去。作者情绪的变化与红莲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教师板书)
(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母爱博大无边,“心中的雨”指人生的风雨坎坷,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坎坷磨难的人。) 三、小结
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具体形象而感情真挚。 四、练习
1、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母爱的光辉下,请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是如何体会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的。
2、有感情的背诵比赛,评出优胜者。
五、作业 用比喻的修辞仿写几句话或者一首小诗,表达我们自己对母亲的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荷叶 母亲 冰心
三看红莲:雨前红莲、雨打红莲、 叶覆红莲 三种情绪: 烦闷、 不适意、 不宁心绪散尽
二四 散文诗两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学习重点】 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金色花》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借雨中看红莲--初雨时的亭亭,大雨中的左右倚斜,荷叶母亲保护下的不动摇;这生动的场景让作者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从而达到讴歌母爱这一主题。
2、走近作者。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闻名女作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
3、写作背景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集《新月集》的代表作,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泰戈尔的创作往往\"梦幻多于现实\"。他本人幻想通过温和的宗教、哲学、教育和道德等手段来改造国民性、改造社会,从而实现民族自治。 【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匿( )笑 沐( )浴 祈( )祷 花 瓣( ) 菡( )萏( ) 欹()斜 2、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匿笑 (2)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祷告 (3)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 欹斜 3、在空格处仿写上两个与前边意思连贯的句子。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4、结合诗的意思,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现代诗人刘大白《旧梦之群》一诗中这样赞美人生,他说:
少年是( )的/一件一件地创作 壮年是( )的/一座一座地建筑 老年是( )的/一叶一叶地翻阅„„
三个不同的比喻,描绘出人生三部曲的各自旋律,乃是对人生深刻的总结与概括 【合作探究】
1、阅读《金色花》,讨论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让妈妈知道?
(3)为什么妈妈说 “你这坏孩子”?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2、阅读《荷叶 母亲》,讨论
(1)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如何理解? 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
(4)作者在风雨中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精读精炼】 阅读《金色花》,回答下列问题。
1.小孩子领受着母爱,那么他想着怎样回报母亲? 2、作者为什么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3、“我不告诉你,妈妈。”回报妈妈的爱,为什么又不告诉妈妈? 4、妈妈称他“坏孩子”,“坏”是什么意思?
5、这首诗用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主题阅读】 纸船印象
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许多事,有些是过眼云烟,倏忽即逝;有的热铁烙肤,记忆长存。有的像飞鸟掠过天边,渐去渐远;而有一些事,却像夏日的小河,冬天的落叶,像春花,也像秋草,似无所见,又非似不见。童年的许多细碎事物,大体如此,不去想,什么都没有,一旦思想起来,便历历如绘。
⑵纸船是其中之一,我曾经有过许多纸船,在童年的无三尺浪的檐下水道航行,使我幼年时的雨天时光,显得特别地亮丽充实,让人眷恋。
⑶那时,我们住的是简陋的农舍,檐下无排水沟,庭院未铺柏油,一下雨,便泥泞不堪。屋顶上的雨水滴落下来,却理直气壮地在檐下汇成一道水流,水流因势而定,或急或缓,或大或小。我们在水道上放纸船游戏,花色斑斓者,形体怪异者,色派俨然者,甫径下水却遭沉没者,各色各样的纸船或列队而出,或千里单骑,或比肩齐步,形形色色,蔚为壮观。我们所得到的,是真正的快乐。
⑷这些纸船都是有感情的,因为它们大都出自母亲们的巧思和那双粗糙不堪,结着厚茧的手。母亲折船给孩子,让孩子在雨里也有笑声,这种美丽的感情要在年事稍长后才能体会出来。
也许那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农作物都有被淋坏、淹死的可能,母亲们心里正挂记这些事,烦乱忧愁不堪,但她们仍然很平静和气地为孩子折船,折成比别的孩子所拥有的还要漂亮的纸船,好让孩子高兴。
⑸童年旧事,历历在目,而今早已年过而立,自然不再是涎着脸要求母亲折船的年纪,只盼自己能以母亲的心情,为子女折出一艘未必漂亮但却坚强的禁得往风雨的船,如此,便不致愧对纸船了。
1.从文段内容上看,文章表现了哪些爱( ) A.母亲对子女的爱 B.子女对母亲的热爱
C.孩子对雨天的喜爱 D.母亲对纸船的喜爱 E.孩子对纸船的喜爱 2.“这种美丽的感情要在年事稍长后才能体会出来”句中“这种美丽的感情”指代什么? 3.“母亲们心里正挂记这些事”句中“这些事”指什么? 4.文中划线句子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5、这首散文所表现的是深深的母子(女)之情。说到母爱,有人对英语中“mother”一词中的每个字母作了如下的解释: M-many(许多):妈妈给了我很多很多。 O-old(年纪大):妈妈为我操心,白发已爬上了您的头。 T-tears(眼泪):您为我流过不少的泪。 H-heart(心):您有一颗慈祥温暖的心。 E-eyes(眼睛):您注视我的目光总是充满着爱。 R-right(正确):您从不欺骗我们,教导我们去做正确的事情。
这些解释,体现了对“母爱”的一些感悟。请你也就“mother”一词的6个字母,仿照上面的解释,谈谈你对“母爱”的一些感悟吧。
《荷叶 母亲》学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通过品读分析,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3、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领悟母爱的伟大。
二、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本诗,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领悟母爱的伟大。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诗歌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二、读“荷”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三、品“荷”悟情 1、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 烦闷——不适意、徘徊——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 2、具体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3、分析荷叶与母亲的关系,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A、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哪怕是弱不禁风,在保护自己的儿女时,也会表现出她的勇敢!生命中有许多不幸,可是母爱能把这些轻轻抹去!) B、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四、拓展延伸 1、引用资料:暴走妈妈——陈玉蓉的故事。 2、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是如何爱你的? 3、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教师小结
学生活动 听教师朗诵,进入新课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梳理生字词。 3、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齐声合乐朗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2、品读文本,体悟情感变化的原因。 3、结合重点语句的品析和背景资料的引入,感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4、深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体会母爱的伟大。 2、学生谈母亲关爱自己的事例,体会母爱。 3、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荷叶 母亲》教案
一、诗歌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荷叶 母亲》。 二、读“荷”
1、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梳理生字词。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明确大屏幕上的生字词,做到读准,读顺,尽量读出感情。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老师很喜欢这首诗歌,请允许我为大家朗读一遍。那么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老师如何处理朗读的轻、重、缓、急,并且在老师朗读完之后,给老师做个评价。
如果说到抑扬顿挫,那么就说,知道老师为何这么处理吗,是因为老师根据作者的情感来处理自己的语调与语速的。请同学们仔细揣摩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再一次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合乐朗读课文。
接下来请同学们和着这悠扬的音乐,朗读这篇美文。 (生读)
三、品“荷”悟情 同学们,你们读得很好,将作者的情感读出来了。那么,你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了吗? 1、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让一个学生上黑板书写)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 2、作者因何烦闷?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试作分析,“半夜”,说明作者有心事,彻夜未眠;“繁杂”,作者心情不好,所以连雨声也听起来是繁杂的;“浓阴的天”,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所以,作者觉得烦闷。)
板书:心事、天气。
3、作者还因什么事烦闷?他看到了什么?
白莲: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莲凋谢了,“散飘”“只”突显了一种残败、萧瑟的情境,触动作者内心,更添烦恼。)
板书:白莲凋谢。
4、此时的红莲出场了,它又是怎么样的呢? 开满了,亭亭地立在绿叶间。(红莲盛开,显示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情境)
5、红莲的盛开,相较于白莲,似乎是让人欣喜的一幕,它有没有缓解作者烦闷的心情呢?(没有)作者仍是不适意。为什么?
环境: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无依无靠)此时,作者在烦恼什么? (作者担心红莲的命运会和白莲一样。) 板书:雨愈下愈大,担心红莲。 6、红莲的命运有没有出现转机?
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红莲却不摇动了。 (作者的担忧解除了,所以他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板书:荷叶护莲。
7、此时的作者应该是很高兴的,但为什么高兴会成为感动?
作者看到这一幕,想到了母亲就是那荷叶,而我就是那个躲在母亲身下的红莲。
板书:母亲保护孩子。
8、作者怎么就想起母亲了呢?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A、结合图片分析,荷叶本身是脆弱的,但是在保护红莲的时候,显示出了勇敢,正如母亲的身体是柔弱的,但是当她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时,会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B、“雨点不住的打着”,说明雨势很强,但是在荷叶的遮挡下,这个暴雨却成了“流转无力的水珠”,可见,荷叶的护莲力量之大。由此想到,雨点就如那困难、挫折、磨难、烦恼等(心中的雨点),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
9、是啊,作者看到荷叶护莲,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就如那荷叶一样,保护着像红莲一样的作者。那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的母亲。
资料引入:母亲的病日重一日,日夜都处在昏迷状态之中。然而,一次当她稍清醒后,竟对冰心说:“你的衣服太单薄了,不如穿上我的黑驼绒袍子,省得冻着„„”冰心泪如雨下。
冰心称她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
10、稍作分析,冰心的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的女儿。 11、于是乎,作者发出了发自肺腑的呼唤:(出示)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
1、我们为冰心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动,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母爱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今天,我们将去认识另一位感动着13亿中国人的“暴走妈妈——陈玉蓉”。 (时间不够,出示文字,时间充裕,出示视频。)视频为主。 2、学生稍作体会
3、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一样——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那么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 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同学们为你们拥有的母爱而自豪吧,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母亲的赞美,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吧。生读。假如你们的母亲在你们身边,请大声读给母亲听吧。)
五、教师小结
爱是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真的情感,母亲对于子女之爱更是无私、无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去爱孩子已经成为母亲的习惯,她们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她们都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她们爱的保护伞下,一切暴风雨都会过去。
最后,让我们为天下所有的父母亲祈祷,愿他们幸福安康!
(出示自己母亲和孩子的照片,师说:这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女儿,我的母亲为我付出了很多,无私地关爱着、保护着我,所以,我会将这份爱,传递给我的女儿。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 心事 雨愈下愈大
天气 担心红莲与白莲一样 有荷叶护莲 想到母亲保护子女 白莲凋谢
《荷叶·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难点:
⒈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⒉难点: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而《荷叶母亲》又是如何来体现的呢? 二、字词积累。
并蒂: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瑞:吉祥的。 菡萏(hàndàn):荷花。 徘徊(pái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 欹(qī):倾斜。 荫蔽:遮蔽。
花瑞:花开的好预兆。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 适意:舒适。
亭亭:①形容高耸;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遮拦:zhē遮挡,阻挡。 三、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散文集《寄小读者》。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四、关于散文诗: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握文章大意。(听读结束,找学生来概括大意)
这篇散文借景写人,托物寄情,以花喻人,激起自然地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的时候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保护我们,伴我们一生。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写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3、本文用什么方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
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引出家庭往事的回忆。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 六、探究品读 1、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赏莲呢?
2、文章四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3、课文中写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什么作用?结尾“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有什么作用?
4、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5、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6、“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
分组讨论,展示,老师明确: 1、作者为什么要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赏莲呢?
(1)因为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我”是雨打风吹下的荷花,而母亲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既充满了爱意,有顺理成章地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温馨感人。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2)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重点。课文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 (3)在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之前,作者先将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写出,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文章四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3、课文中写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什么作用?结尾“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有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的情绪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宁的心绪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结尾直抒胸臆,卒章显志。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心中的雨点”却是无形的,涉及的面广,内容纷繁,除了母亲,还有谁能荫蔽?这就把母爱推向了高潮。
4、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就是我们的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5、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两朵莲花,二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6、“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
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无畏地为红莲遮蔽.作者被感动了。感叹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意思是,自己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 七、拓展训练: (一)
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那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拟人。
2、诗中用发展、贡献、牺牲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这首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鼓励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献、自我牺牲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
B.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 C.“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 D.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
(三)
1、文字游戏:请你试一试,完成由“房子”和“茶”,“月亮”和“花”的联想。 房子→(主人),(主人)→(客人),(喝水)→(喝水),(喝水)→茶 月亮→(太阳),(太阳)→(大地),(大地)→(花园),(花园)→花 2、仿照示例。
例: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 (1)冬天像个慈善的老人,给小麦盖上厚厚的棉被,使它安然度过娇弱的童年。 (2)老师的话像一把开心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灵之锁,重新扬起了我自信的帆。 (3)淋成落汤鸡的我,感觉好像掉进了冰窖里,从头到脚都凉透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