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
早上打开QQ,发现一个头像在闪,是一个学生家长发来了留言——“真不好意思,老是麻烦您,郭春申给我打电话了,哭得不得了。说有个孩子,老是欺负他,经常偷他的东西,今天他走了很远买的煎饼,买回就去教室学习了,等回宿舍吃饭时,发现煎饼被偷走了,一个也没给他留。从来拿他的东西也不会告诉他一声,都是拿得一点也不给留,他很饿,又加上走了一个多月了,钱不多了。他气哭了。麻烦您巧妙的安排一下。好吗?我很影念。”(全文只对个别错字及标点做了变动,其余未作修改。)看完留言后,我只给她回了两个字“好的”,然后就陷入了沉思。
是啊,这种现象在高中乃至大学阶段是非常普遍的一件事情,很多人对此深恶痛绝,但是又碍于面子,觉得说出来让人认为自己小气,所以往往是自己暗地里生气,而无法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而这种“默许”又会助长这种不良习惯,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该怎么办呢?若是这件事情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肯定会影响这位同学的情绪,弄不好还会引发更坏的后果。对着家长的留言,我苦苦思索,脑海中忽然想起了一则前不久在QQ空间了转载的故事——《五块钱的误会》。这是一个关于人间关系处理的案例,我觉得应该借这个机会利用班会的时间讲给学生听,可以借此传达出我的心声,而且把“宿舍偷吃”事件也巧妙的融入其中,让偷吃的学生感到羞愧,而加以改正,也让受伤害的学生感到欣慰,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借此开展一期主体班会——“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班会按照我的计划顺利进行,会上和同学们一起先分享了《五块钱的误会》的故事,其中比较巧妙和轻松的融入了我想要的东西,使同学们在笑声中受到了教育。然后投放出这节班会课的主体,和同学们一起通过故事和自己的经历探讨了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气氛和谐,效果理想。
第二天,我看到了一张灿烂的脸。
附《五块钱的误会》
有一位影剧界的朋友告诉我一个生活小插曲
某次录影她打无线电计程车回家,
下车时计费表上显示的是一百八十元,
她拿出两百元给司机,
司机默默的收了。
以台北市的计费标准,
表上加十五元等於车费,
她稍微等了一下,
以为司机会找五元给她,
但司机一点动静也没有,
她想,算了,才五元嘛,
就拉开车门下车了。
关上车门的那一刹那,
她才恍然想起自己是叫无线电车的,
按规矩需再加叫车费十元,
是她还欠司机五元才对。
於是她又敲敲前车窗,
赶紧把五元再递给司机。
司机冷冷的摇下前车窗来,
说:「哼,亏你想到了,
不然我还以为,
连你这样一个名人,也想贪我五块钱的~~小便宜!」
虽然误会是化解了,
但我这个朋友心里老大不舒服,
她说:「他为什麽不直接告诉我,我少给了他五元呢?」
在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五元,
在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是不是有些时候,
我们像那个司机一样,
无声的在忍耐着某个人的作为,
而事实上,
我们的沉默反而误解那个无辜的人,
让他根本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你?
你心里因为这样不舒服,
他的名誉也因而受损。
为什麽你不说出口呢?
很多类似这种「五块钱」的问题
影响了我们的朋友情谊、爱情品质、人际关系,
甚至人的情感
婆嫌媳妇洗的碗不乾净,
怕变成坏婆婆,隐忍不说,
自行把媳妇洗过的碗再洗一遍──
媳妇当然老大不高兴。
觉得媳妇的菜不顺口,
硬把每餐揽来自己弄,
背地里又感到自己好委屈。
办公室亦然,
你虽然喜欢助人,
但因别人搞不清楚你「助人」的尺度为何,
常做出你认为过份的要求,
你默默做了,
却咬牙切齿在心里,
在别的同事面前对他表示不屑,
也是常有的办公室情事。
忍,不一定都是美德。
除非你忍了就忘了,
但有几人能够呢?
我们想认亏了事,
不愿表达自己的看法,
但在无意间,
我们却以成见,
伤害了彼此的关系,
或无辜者的名誉!。
「不知者无罪」,
如果对方并不知道他哪里得罪你,
你的忍耐,
只会造成他受损而已。
忍耐人的时候,
脸色通常很难好看,
如果你忍耐的对象是自己很亲密的人,
他的情绪和你们的关系,一定受损得更厉害!!
有话不妨直说吧!我有没有欠大家五块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