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四)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化秀玲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内涵丰富,“天人合一”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看来,“天”是宇宙的最高实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孔子从天道与人道高度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延续到了人以外的自然界,构建了一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核心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孟子认为,只要通过推己及物,推己及人,就能够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状态。荀子认为人与天各起各自的作用,和谐共生。张载在孔、孟思想基础上,又提出“民胞物与”,指出万物是我的好朋友,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儒家的生态伦理规范告诉人们,对自然资源要合理使用,建议人们“钓而不纲,戈不射宿”。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描绘了他理想的生活环境。在荀子看来,“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不可去,求可节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他主张通过“道”来节制人的欲望。对于那些不可尽也不可去的欲望,要加以引导,倡导人要合理地利用天,使天能够为人服务。朱熹进而提出了私欲与天理对立统一的思想,要求人们不要被欲望所引诱,保持道德自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延续到法律领域,比如,禁止人们乱捕乱猎、乱砍乱伐,保证生物的生长期,防止生物匮乏。这一传统在有关的法令中传承下来,荀子把它概括为“圣王之制”。《礼记·月令》规定为了遵循自然规律,每个月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要和保护环境资源密切结合,严格保护自然,不去触碰种种禁忌。这种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禁令、礼制逐渐演变为历代王朝的法令。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意味着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不要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而导致人与自然分裂。孟子、荀子还详细阐述了具体做法,强调人类要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这样既有利于自然界,也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利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主仆关系,而是伙伴朋友关系。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人类自身就越能实现更好地可持续的发展。这与当今生态伦理学上所强调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应遵循自然规律的观点是一致的,人类对自然应该怀有感恩之情、敬畏之心。
1
传统文化中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选择适度的消费方式。儒家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思想和道家的“知足去奢”思想,告诫人类应当克制自身欲望,珍惜、节约资源,既考虑到当前,也应该考虑到未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理念。这一思想将进一步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环境、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公正分配,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子孙留下地绿、天蓝、水净的生存环境。
(《人民论坛》2017年2月上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和孟子都主张“亲亲”“仁民”“爱物”,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统一。 B.“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意思是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让自然资源为人服务。 C. 荀子认为“虽为天子,欲不可尽”,人类是上天的儿子,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 D. “天人合一”是我国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人人类对自然界应感恩、敬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自然段先抓住“天人合一”这个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展开论述。 B. 文章第二自然段论述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C. 文章第三自然段从法律领域的角度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进行进一步的阐发。 D. 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论述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今天的重大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应当善于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把自然万物当成好朋友,把人民当成同胞兄妹。 B.我们要保持道德自觉,合理地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 C.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不要为了满足人类的一时需要去改造自然。 D.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珍惜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 1. B 2. C 3. C 【解析】
1.A项错误在于张冠李戴,根据文本第一自然段内容,“亲亲、仁民、爱物”思想是孟子将孔子的人爱思想延续到自然界所产生的。C项错误在于对“天子”的理解,“天子”是古代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D项
2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小事 萧红(悄吟)
公园门口站着一个笑吟吟的老头,正是黄昏时候,夕阳在树梢闪着光辉,夕阳照满园里园外,拿着“派司”,推着小车的孩子大人都是从那个转门进去。里面睡着孩子的小推车是从旁边那个宽门口进去的。
同样,那老头也是拿着“派司”,可是就不同了,他仍是站在门外笑,并不进来。
我们进了园门回头看时,他为什么笑呢?守园门的巡捕用一根竹杆点着孩子的脚,那孩子大概是老头的孙儿。
“哼!你就穿这个鞋子,你不穿袜子,外国人看到不许。”那巡捕还作了个鬼脸,把嘴唇向上一兜,把眼球向上一翻,我们站得近,所以那巡捕翻眼球翻到发白的程度,我们都看见。
我从前还不知道这个,我问我的同伴: “怎么!外国人还管到穿袜子不穿袜子?” “不行啊!不穿袜子就不让进的。”同伴答我。
我根据这话马上就找到例证:推车的保姆不穿袜子,外国孩子不穿袜子,漂亮女人不穿袜子。 “这不是吗?这不是都没穿袜子吗?”我就指着树下穿高跟鞋的女人。 “嗳!穿袜子,不穿袜子不是这样说。” “那么怎样说呢?” “‘不平’,这就叫‘不平’。”
再回头看时,那老头仍站在园门外,还是站得那样近,只要伸手推转一下转门就可以进来,就可以连孙儿也带进来。
老头看一看自己是不是拿着和别人一样的那么一个长方浅蓝色的纸片!大概他自己不相信这护照是好用的,他仔细的摸一摸,那是和别人一样,外面套了一片硬壳。
“好用的,好用的。”他把“派司”又放进衣袋去。
3
①
但是他仍不能进来,同时被夕阳拖长的连孙儿的影子也进了园门,那光着脚的,推着车子的保姆就踏着老头的影子走进园门。和孙儿一般高的外国孩子也光着脚,踏着孙儿的影子跑进去。巡捕没有去问其余的孩子,也不用竹竿去敲打其余的孩子们赤光的脚。
老头,他微微的露着笑脸,挟着羞容,望着这有趣而不得见的公园,他更加憧憬了吧!和孩子一般地,听说里面有水池,满池的金鱼呢!
孙儿站在身边,并不像别的孩子一般遇了不满意的事就闹起来,他看一看公公,再看一看巡捕。 我们走得远了,再回头看时,那老头已不见了。
再走几步,草地上摆着藤椅,也是老头,带着眼镜,就坐在藤椅上喝汽水。 “这边就喝汽水,也是老头,站在园门外的也是老头……” 我的同伴说:“老头与老头之间不同如是。” “嗳呀!”我叹息出来。
“进不了公园这是小事,没饭吃的,被杀的……” “杀是听说惯了,一个公园看看就不许……”
“就要的是这股‘劲’吗?穿草鞋进公园有多么不体面,阔人和外国人不愿意看。”我的同伴说。 我想了又想,并不是因为那老头赤脚,假若他穿一双用金丝绞成的“草鞋”,那么也可以进的?他的鞋是用草做的,是用不值钱的东西做的。
同时证明那老头也是不值钱,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 小事,这就是小事。
(《时事新报》1935年8月4日)
【注】①派司:指厚纸印成的或订成本儿的出入证、通行证、护照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一开头就写老头的“笑吟吟”,既表现了老头和善的性格,也同看守园门的巡捕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B. 小说用两大段文字详细地叙述“我”和“同伴”的对话,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我”爱思考和爱较真的性格。 C. 作者在小说结尾处用“不值钱的人,逛公园也罢,不逛公园也罢”一句反语,表达自己愤怒已极的感情。
D.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不仅可以用亲眼所见证实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助于发表议论,表达作者观点。 5.小说多次写到“派司”,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6.小说以“小事”为题,有哪些方面的考虑?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案】
4
4.B
5. ①“派司”是出入证、通行证、护照等,小说开头写老头拿着派司,是为了说明这老头同样是可以进入公园的。②小说第二次写“那老头也是拿着“派司”,可是就不同了,他仍是站在门外笑,并不进来”,既是为了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同时也是为了给下文写“不平”做好铺垫。③小说第三次写老头看自己的派司,嘴里念叨着“好用的”,再一次强调了“不平等”,让读者这对老头所受的不平等待遇产生强烈印象。
6. ①能不能让没穿袜子的老头进入公园,的确是件小事;②但那些没穿袜子的外国人的保姆和孩子能进公园,说明当时崇洋媚外、歧视中国人的现象是何等的严重。③作者以“小事”为题,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当时崇洋媚外、其实中国人的现象的愤恨。
【解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记者来到郭俊丽家的时候,家里刚炸好过年的丸子。她靠着被子,正玩手机,脸红扑扑的,快言快语,一点也瞧不出这是个需要换肾的姑娘——如果不刻意往肚子上接出的管子上看的话。
“这叫腹膜透析,跟上透析机的那种不一样,这种方便。”郭俊丽笑着跟记者“科普”,“一天得透析4次。要不是能报销,一天的药费就不少!”
小郭是河南商丘民权县人和镇贾寨村人,家境贫寒。5年前,刚20岁的她正在浙江慈溪打着工,突然查出患了尿毒症。尿毒症,无底洞,得多少钱往里扔!因为钱不够,在医院排队排到肾源,也没换成。
“现在好了!”郭俊丽拿出一个红本本,“去年,去了5趟医院,加上天天透析的钱,你看看,给报了这么多!”这小本儿,叫“困难群众城乡居民医保待遇结算明白卡”,打开一看,看病花多少、报多少,一清二楚——
2017年,小郭住院一共花费113023.62元,基本医保报销70507.25元,大病保险报销5654.37元,大病补充保险报销11905.31元,健康扶贫又提高10%报销比例报了319.36元,团体健康险报销6410.23元,特种病救治保险报销3900元,民政医疗救助5000元,合计报销103696.52元,个人自付9327.1元,实际
5
报销率高达91.8%。报这么多,一年的保费只用缴150元。
在老颜集乡闫南村,记者还见到了一位肝硬化、肺气肿患者樊明中。看病花了43万元,各种报销37万多元,向亲戚借点,病就看了。常来看望他的乡医院院长邵执权告诉记者,一开始,由于不了解政策,老樊以为钱不够、看不成病,连坟地都找好了。
郭俊丽说,报销解决了大问题。她现在在某网络平台做直播,平均每月能有两三千元收入,“新年的愿望是把肾换上!”
(节选自2018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举措。要按照统一制度、整合政策、均衡水平、完善机制、提升服务的总体思路,从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积极构建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要推动实现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社会慈善等衔接配合,努力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后,困难群众看病的实际报销率可达91.8%左右。 B.2017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13.5亿人,居民人均报销医疗费年增长11.8%。 C.五年来药品加成已全部取消,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可直接结算,大病保险制度已建立。
6
D.现在,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已经从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17年的76.5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项是(5分)
A.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基本解决了困难群众医疗费用难的问题。比如尿毒症患者郭俊丽和肝硬化患者樊明中就都报销了90%左右的费用。
B.“困难群众城乡居民医保待遇结算明白卡”让患者清楚看病。从郭俊丽的表中可知道,她一年只交150元的保费,却在去年报销了11万多元的医疗费用。
C.应该努力加大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宣传。患了肝硬化、肺气肿肝硬化和肺气肿的农民樊明中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就因没看成病找好了坟地。
D.国务院对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十分重视。国务院的相关文件要求实现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努力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应采取的措施和要实现的目标。(4分)
【答案】 7.B 8.A
9. 【措施】①要按照如下总体思路:统一制度、整合政策、均衡水平、完善机制、提升服务,②从如下六个方面进行整合: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目标】①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②使医疗保障更加公平、医疗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
【解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洪亮吉,字稚存,江苏阳湖人。少孤贫,力学,孝事寡母。乾隆五十五年,成一甲第二名进士。性豪
..
迈,喜论当世事。督贵州学政,地僻无书籍,购经、史、通典、文选置各府书院,黔士始治经史。任满还京,入直上书房。嘉庆三年,亮吉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陈情归。 大学士硃珪书起之,供职,与修高宗实录,第一次稿本成,意有不乐。将告归,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略曰:“今天子求治之心急矣,天下望治之心孔迫矣,而机局未转者,推原其故,盖有数端。亮吉以为励精图治,当一法祖宗初政之勤,而尚未尽法也;用人行政,当一改权臣当国之时,而尚未尽改也。风俗则日趋卑下,赏罚则仍不严明,言路则似通而未通,吏治则欲肃而未肃。今一则处事太缓,权私蒙蔽,事事不得其平者,不知凡几矣。千百中无有一二能上达者;即能上达,未必即能见之施行也。一则集思广益之法未备。盖恐一人之聪明有限,必博收众采,庶无失事。请自今凡召见大小臣工,必询问人材,询问利弊。所言可采,则存档册以记之;倘所举非人,所言失实,则治其失言之罪。” .书达成亲王,以上闻,上怒其语戆,落职下廷臣会鞫,面谕勿加刑,亮吉感泣引罪。拟大辟,免死遣...戍伊犁。明年,京师旱,上祷雨未应,命清狱囚,释久戍。诏曰:“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下情复壅,为害甚钜。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勤政远佞,警省朕躬。今特宣示亮吉原书,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为可与言之君。诸臣遇可与言之君而不与言,负朕求治苦心。”即传谕释亮吉回籍。亮吉至戍甫百日而赦还。后十年,卒於家。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B. 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C. 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D. 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即有∕亦论官吏常事于君∕德民隐休戚相关之实∕绝无言者∕岂非因亮吉获罪∕钳口不复敢言∕朕不闻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甲”指的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获得殿试的第一等。 B. “书院”是古时官府所设的存放书籍供人阅读的场所。
8
C. “遣戍”的意思就是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等地戍守。 D. “祷雨”的意思就是向上天神明祈求降雨解除旱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洪亮吉小时就喜欢读书,用功学习。他在殿试时考取了第二名进士,以后在担任贵州学政时又购买大量书籍给贵州各府书院。
B. 洪亮吉性情豪迈,喜欢议论时事。他在上书房供职参与编修高宗实录时,曾写了几千字陈述时弊,因遭到官员忌恨而被迫离职回家。
C. 洪亮吉忠于朝廷,敢于直言。他在即将辞官归家之时还给军机王大臣上书言事,对如何治理天下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D. 嘉庆皇帝虽不善于听取反面意见,但还能反省自己。他为洪亮吉语言戆直而发怒,但过后也能稍微认识到自己处理洪亮吉的过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亮吉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陈情归。 (2)盖恐一人之聪明有限,必博收众采,庶无失事。 【答案】 10. C 11. B 12. B
13. (1)洪亮吉竭力向朝廷陈述几千字的内外弊政,被当时权势所忌恨。于是洪亮吉以弟弟死为借口陈述情况辞职归家。 (2)一般说来,集思广益是为了担心一个人的见闻有限,必须广泛地收集采纳情况,也许这样就不会出现失误之事。
【解析】
9
12.B项错误在于,混淆时空,洪亮吉被迫回家在前,参与编修高宗实录在后。
13.(1)关键词:“力陈”是尽力陈述之意;“为”作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时”指当时的权势;“以”作介词,相当于“用”。 (2)关键词:“盖”为发语词,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大致、一般地说”等;“恐”是担心之意;“聪明”是两个词,即所见所闻;“庶”作副词,相当于“也许、或许、差不多”。
【参考译文】
洪亮吉,字稚存,是江苏阳湖人。少年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贫穷,读书用功,侍奉寡居的母亲很孝顺。乾隆五十五年,洪亮吉考中一甲第一名进士。洪亮吉性情豪迈,喜欢议论时事。洪亮吉被任命为贵州学政,贵州地处偏僻,缺少书籍,洪亮吉购买经、史、通典、文选等放置在各府书院,贵州地方的学士才开始研究经史。洪亮吉任满回到京城后,进入上书房值班。嘉庆三年,洪亮吉竭力向朝廷陈述几千字的内外弊政,被当时权势所忌恨。于是洪亮吉以弟弟死为借口陈述情况辞职归家。
大学士硃珪上书皇帝启用洪亮吉,洪亮吉任职后,参与编修清高宗实录,第一次稿本完成后,洪亮吉心中有不满意之处。在准备告辞归家时,洪亮吉上书军机王大臣谈论时事,大致说:“当今天子追求治理天下的心思十分着急啊,天下民众盼望治理的心思更加急迫啊,然而社会治理情况之所以未有转变的原因,推究其中原因,大致有几点。我认为要励精图治,应当真正效法祖宗当初为政的辛勤传统,然而可惜还没有完全效法到;在用人行政方面,应当彻底改变权臣当政之时的状况,然而可惜还没完全改变。社会
10
风气
洪亮吉的这封信写好后送到亲王手中,秦王把它交给皇上看,皇上因为信的语言戆直而发怒,削去洪亮吉的官职交给大臣会同审讯,并且当着洪亮吉的面告诉大臣们不要对洪亮吉施加刑法,洪亮吉感动得痛苦流涕承认罪过。官员们准备对洪亮吉处以死罪,皇帝免去他的死刑发配到伊犁谪戍。第二年,京城发生旱灾,皇上祈祷上天下雨没有回应,就命令清理关在监狱的囚犯,释放哪些长久被关押的犯人。皇帝的诏书说:“判罪洪亮吉之后,在朝廷上敢谈论时事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有人谈论,也只是谈论些官吏中经常发生的事,对于有关皇帝品德和民间利害的实情,却一个也没有谈论的。难道是因为洪亮吉获罪了,大家就封住嘴巴不再敢说话?我不能听见办错的事,再加上下面的情况又被蔽塞,这害处十分巨大啊。洪亮吉所说的,实在足以让我的内心丰富,所以我把它铭刻在座位右边,时常观览,提醒我勤于政务、远离奸佞,让我时时警惕反省。现在我特意向大家宣示洪亮吉的原稿,让朝廷内外的官员知道我并不是拒绝谏言粉饰过错的君主,实在是一个可以与之谈论时弊的君王。官员们碰到我这样可以与之谈论时弊的君王却不同他谈论,就辜负了我追求天下大治的苦心。”并且马上传令释放洪亮吉回到原籍。洪亮吉到达谪戍之地刚一百天就被赦免回家。十年之后,在家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②。
【注】①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 ②浪西楼:潮州名楼。
14.对诗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1
A.诗的首联笔力奇横,一开头就表达了诗人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往,表达了诗人过去同韩愈在一起时曾经有的深情厚谊。
B.诗的颔联直接抒发作者同韩愈分别后的情况,表明作者同韩愈如同古人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如同高山流水般的肝胆相照的情谊。
C.诗的颈联写的是诗人对韩愈贬官赴任途中和上任后境况的想象,在物景烘托中透露诗人对韩愈的深沉的关切心情。
D.诗的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表达出作者对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昭雪的愿望和信心。
15.请对颈联中的“悬”和“浸”二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进行赏析。(6分) 【答案】 14. A
15. “悬”字描绘出了山高路险的画面;“浸”字写潮州地卑潮湿。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深沉的忧虑和关切之心。
【解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一个国家灭亡原因的两句是:“ , ”。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 , ”两句,用比喻创设出无比美妙的意境,表达作者内心的怅惘之情。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 , ”两句表现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收复失地时的英雄气概。
【答案】
12
16. (1)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答题时候要将名句中的易错字写正确。比如:拂、沧、蓝、戈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世界上没有哪两片叶子完全相同,也没有哪两个人 。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也是如此,即使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也各有不同。
生物们为什么喜欢如此 呢?是制造两个一模一样的生物实在是太难了?有可能,为了造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个体,首先得用同一份“设计图”,这个好说,同卵发育来的双胞胎就是这种情况。但即使用了同样的“设计图”,生产的流程、条件还得一致,这个在工厂里容易实现,在自然界可就难了。
这些不同,其实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一个物种内的所有个体因为都一模一样的话,那这个物种很可能会随时面临灭绝的危险。您想想看,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并非 ,为了更好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疆拓土,生物们必须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如果某一物种的每个个体都一样,利用资源就会有局限。一开始可能还资源充沛,大家胡吃海喝,并大量制造子嗣。终于有一天,到了僧多粥少的地步,饥荒、恶性竞争,甚至抢夺、杀戮相继上演,可谓 。
如果大家各怀绝技,结果就可能很不一样了。从前有同属一个物种的两种虫子生活在热带,它们都爱吃坚果。坚果香脆可口,却数量有限,谁吃?瞅瞅,你比我彪悍,好吧,坚果归你,我吃咖啡豆去。从此坚果归你,咖啡豆归我。也不知道这样过了多少代,我们的后人都已不知道你我曾经还是同吃坚果的兄弟。如今,( ),已非同一物种了。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也应该保持文化多元,而不应带有排他性地追求一致。你可以有你的信仰,我可以有我的思想,彼此互相尊重、竞争、碰撞、吸纳,共同构成人类丰富的文明。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物种内的所有个体既然都一模一样的话,那这个物种很可能会随时面临灭绝的危险。 B. 如果一个物种内的所有个体都一模一样的话,那这个物种很可能会随时面临灭绝的危险。 C. 因为一个物种内的所有个体都一模一样,所以这个物种很可能会随时面临灭绝的危险。 D. 一个物种内的所有个体由于都一模一样,所以这个物种很可能会随时面临灭绝的危险。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们一个被称作咖啡浆果螟虫,另一个被叫成热带坚果螟虫 B. 一个被它们称作热带坚果螟虫,另一个被叫成咖啡浆果螟虫 C. 一个被它们称作咖啡浆果螟虫,另一个被叫成热带坚果螟虫
13
D. 它们一个被称作热带坚果螟虫,另一个被叫成咖啡浆果螟虫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出一辙 别出心裁 墨守成规 惨绝人寰 B.一模一样 标新立异 一成不变 惨不忍睹 C.一模一样 别出心裁 一成不变 惨绝人寰 D.如出一辙 标新立异 墨守成规 惨不忍睹 【答案】 17.B 18.D 19.B 【解析】
17.解答此题,可首先找出画横线句子语病所在: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根据文本可知,一个物种内所有的个体不可能都一模一样,所以画线句子就不能使用“因为”一词。根据同样的理由,可以排除A、C、D三项。
20.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念的一封祝贺信发言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乎语言环境,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岁了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荣幸地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答案】(1)“光临”改为“回到”;(2)“健在”改为“精神矍铄”;(3)“八十岁了”改为“八十高龄”;(4)“荣
14
幸地”改为“我闷荣幸地得到老师送书”;(5)“高足”改为“学生”。
【解析】
(1)“光临”是一个敬辞,用于称客人来到,用在这里不准确;(2)“健在”多指老年人还健康地活着,不能用于祝寿的交往场合;(3)“八十岁了”是口语,不合乎祝贺信的书面语体;(4)“荣幸地”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只能说“我闷荣幸地得到老师送书”;(5)“高足”是一个敬词,用于称呼对方或他人的学生,不能用于自己。
21.下面方框内是高考网上阅卷流程示意图,请把这个示意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5年前,中国曾派代表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说:美国的学生无论成绩优劣都踌躇满志;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重音体美,轻数理化;课堂几乎失控。结论:美国基础教育已病入膏肓,20年后中国的科技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美国。同年,美国也派考察团来中国,回去说:中国小学生在上课时把手端在前面不轻易改变;早上7点前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学生的“家庭作业”是学校作业在
15
家庭的延续;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是最优秀的学生。结论:20年后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超过美国。25年过去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而中国却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请以“我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或“我所受的中国教育”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思路点拨】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