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摘要:一个能热爱祖国语文,有学习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学生,肯定能学好语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不高。本文就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 、探索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兴趣 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能热爱祖国语文,有学习自信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的学生,肯定能学好语文。而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乐学、好学、会学而不是厌学的人。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就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 、探索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认识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笔者曾于2008年秋对初一到初三的1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年级抽两个班,每班抽30名学生,其中男生、女生各15名,调查结果发现:在表中“我最喜欢的学科”一栏里填“语文”的仅有6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7.2%,且年级越高,喜欢语文的人越少。所有喜欢语文的学生中,女生占42人,大大超过男生。我也曾问过一些不喜欢语文的学生,他们有的说:“听语文课没劲”,
1
有的说“课文乏味”,“作文难写”。看来,语文教学已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每况愈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就学生来看,大都认为对课文能读,能理解大意,能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作文就行了,知识太简单,并没有认识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再者,学生长期以来形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和惰性思维习惯,不愿多动脑多动手去探求知识。就教师来看,教法陈旧死板,缺乏创新意识,经常是课堂“言语”的霸权者,致使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情绪低落。试想:如果教师不顾学生实际,不注重筛选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一味地按部就班,甚至照本宣科,那么,再生动有趣的课文,也会教得索然寡味,死气沉沉,这样的课,趣从何来呢?因此,要改变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大研究课题。它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二、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
兴趣是人们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力量,是启发人们认识积极性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处于一个幼稚,或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单纯、热情,但自制力差,做事大都凭兴趣去做,对那些不感兴趣而又必须学习的功课,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理智地把握和持久的毅力。那么,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何而来呢?
1、来自远大的理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⑵ 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理想教育的素材,鼓励和教育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理想。如古诗文教学中,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身居茅屋,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范仲淹“不
2
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怀古仁人宁愿“先忧而后乐”的阔大胸襟;现代文教学中,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为民族献身的精神,以及“弃医从文”的原因,都是对初中生进行理想教育的好素材。学生只要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就会对学习产生持久不衰的兴趣和原动力。
2、来自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和运用:这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原因。读朱自清的《背影》,我让学生探索、感悟蕴藏在朴实无华语言中的父子深情,探索为何不写父亲的正面面貌;读《明天不封阳台》,我让学生调查本地鸟类资源生存的状况,并写出调查报告,再谈“我为环保作贡献”。学生在这些情感体验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认识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品尝到了主动探索求知的乐趣。探索,应该是学生自我的、主动的,而不是教师强硬的灌输。正如斯宾塞所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 ⑶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只能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学生对语文学习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兴趣。
3、来自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优秀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像一位出色的导游,一步步将游客带入妙趣横生的知识殿堂,去领略人类智慧险峰的绚丽风光。失败的课堂教学设计,文采飞扬的课文讲读,会变成“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真情实感流淌,“以我手写我口”的作文课,会变成八股式的模仿课。这样的课,学生可能学到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却失掉了更重要的兴趣、激情和灵性。因此,优化语文课的课堂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环节。
4、来自教师丰富的教学机智和风趣幽默的表达: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灵活应对客观情况变化的能力和智慧。“有无丰富的教学机智,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 ⑷ 教案一经写定,一般是要按其实施的。但因学生学情、学法、已有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
3
等的差异,常会出现“卡壳”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处理,随机应变地调整方案,使课堂各个环节运行自然流畅。幽默的表达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演讲素质。99%的学生都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当学生恹恹欲睡之时,老师几句风趣俏皮的话语,几个幽默的动作,都会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笑口常开、笑声不断,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肯定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5、来自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移入多媒体教室,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声音、色彩、图像全方位理解文本,在声、光、电中领悟情、境、意,在读、写、听、说中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轻点鼠标和漫敲键盘中畅游知识的海洋,这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总趋势。
三、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讲激发兴趣:这里所说的“开讲”,是指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有经验的教师,不会在这堂课上“开门见山”讲新课,而是准备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一顿妙趣横生,令学生垂涎三尺的“开胃大餐”。如:可以搜集一些字谜、灯谜、对联、笑话、民谚俗语、成语典故、歇后语,甚至回文诗、藏头诗、宝塔诗等等,让学生一饱眼福,初领中华汉语的独特风采。也可搜集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反面事例(如病句、错别字、标点错误等),让学生捧腹大笑,然后教师顺势提出什么是语文的问题,再让学生理解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还可以从汉字造字法入手,讲讲汉字与记录其他民族语言的符号相比所具有的显著特性,认识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它具有世界其他民族文字所望尘莫及的独特功能。如笔者在一堂开讲课上讲了“教”与“学”两字的演变过程,“出”与“重”的会意对调,学生听得兴致盎然,回味无穷。无形中,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了喜爱之情,有了学好语文,探索语言
4
文字奥妙的愿望。开讲激趣符合人们认知心理中“先入为主”的心理经验,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后,教师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导入激发兴趣:在一堂新课开始时,设计一段简短而精妙的导入语,会为学生下边的学习奠定起步的路基,引起求知的欲望,营造积极的氛围。笔者在上完《背影》之后,接着上邹韬奋《我的母亲》时,设计了如下一段导入语:“同学们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情地歌颂了伟大的父爱。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除了父爱、祖辈兄长之爱还会有……”“母爱”!(学生齐答)我说:“说到母爱,我们都不会忘记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大家还记得吗?来,背诵一次!(学生齐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歌颂母爱,表现母子深情的散文——《我的母亲》(教师板书课题)。这段导入语,既照顾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创设了相应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后边的整体感知课文激发了兴趣,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3、范读激发兴趣:对小说、诗歌、散文这类作品,如能由教师作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示范朗读,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范进中举》、《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的长篇小说节选,人物个性鲜明,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栩栩如生,教师的示范朗读,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思想性格。教师范读之后,再让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从中体会人物的语气,揣摩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
4、转换课型激发兴趣: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创立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课型。如以讲析与练习相结合的讲练课型;以谈话讨论为主的讨论课型;以启发指点为主的点拔课型;以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读写课型;以重点研讨一部分而带动其他部分的主带次课型;以问题为纽带的质疑课型;以揣摩和表演为主的表演课型;以辩论比赛为主的辩论课型
5
等等,教师如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灵活转换课型,最大限度地满足初中学生的新奇感,绝不会使语文课枯燥乏味。
5、编顺口溜激发兴趣:琅琅上口、易读易记的顺口溜,往往为初中学生喜闻乐见。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会收到过目不忘,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戌、戍、戊、戎”四个形似字的字形和读音,我编了两句顺口溜:xū横shù点wù中空,十字交叉就念róng。学过《我的叔叔于勒》后,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性格,我编了以下一段顺口溜:菲利普,令人呕,浑身细胞有铜臭。于勒阔,他夸赞,于勒贫穷他诅咒。富在天涯盼相聚,穷时不认亲骨肉。另外,在汉语识、文言知识、文学常识诸多方面,我都编了顺口溜,学生在念记这些顺口溜时,兴趣十足。
6、体验成功激发兴趣:教育专家认为:学校不可吝啬表扬,教师不可吝啬鼓励。⑸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⑹ 学生在老师的期待和激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之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以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如课堂上答对一个问题,作文中出现一个美词佳句,考试成绩的微小进步,作业中有了一个代表自己主见的观点等等,对于这些,教师都要以赞赏的眼光去看待。特别是对待差生,更不能吝啬手中的分数,眼中的欣赏,口中的表扬和赞美。因为很多差生会因你的一句赞美重新点亮心中早已熄灭的信念之灯。⑺
此外,还有问题情境激趣、情感情境激趣、联想想象激趣等。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是层出不穷的。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激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努力探索丰富多彩的激趣方法,为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一个生
6
动活泼,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⑵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
⑶ 《斯宾塞文集》 斯宾塞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年第1版
⑷ 《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 王晓辉等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1版
⑸ 《教育新理念》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
⑹ 《第斯多惠论教育》 第斯多惠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6年第1版
⑺ 《教育观念的革命》 张先华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