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阅读Microsoft Word 文档
力能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语文学科,以它特有的人文色彩、民族个性和审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受教育者理想信念、人格操守、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发展。而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从培养语感,提倡感悟自得,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出发,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系统、科学的训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并通过阅读历史,阅读社会,阅读人生,实现自己阅读的乐趣,能力的提高,终身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培养,提高,阅读能力,方式 序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开创语文教育局面,必须首先使阅读教学跨越到一个新的境界。因为,语文能力读为先,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效率,培养阅读习惯,营造读书氛围,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吸收人类先进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获得自学能力,学会终身学习。因此,针对低质量,低效率的传统阅读观念和传统阅读教学陋习要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但并非排除有用的阅读老观念,反叛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而是容纳一切有用的阅读老观念,继承和发扬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特别是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阅读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理念。中华民族重视阅读的优良传统,历代学者和教育学论诵读的经验之谈,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说,是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目前阅读教学的缺点有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自己阅读时间少。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习惯的养成。然而,在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呼声中,教学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相反,对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贯彻与应用已开始形成一种畸形发展的趋势,有人茫然,有人保守,有人过激等第。这并不是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要求。无论是阅读文本还是教学双方,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现代教学技术,人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阅读教学得有学生自己阅读实践,就像学游泳不亲自下水,肯定收不到任何实效。只有从多方面培养、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感表现为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说和写的能力。这种对语言的感觉能力,是在长期规范的训练中培养出来的,所以说,语感的获得需要在具体的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揣摩和体味。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便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训练。其中,阅读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阅读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最重要的途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贯穿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而使学生对言语对象有实践性的感性认识。同时,这种阅读不是放任自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阅读的方法、方式:或朗读、或默读;或精读、或略读、或浏览、或通读、或扫读;或速读、或慢读;或学习性阅读、或研究性阅读、或消遣性阅读、或鉴赏性阅读等等。并且,还必须有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必要的分析和讲解。这样,便可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使他们觉得豁然开朗,对言语对象有柳暗花明之感。长期的规范的训练,就可使学生积累下丰富的经验,从而产生一种类似于条件反射的直觉,他们的语感也就慢慢形成并有所提高了。而对中学生来说,一定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积累是其语感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这种用大量的阅读实践贯穿语文教学的方法,是针对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来的,它借鉴了中国古代私塾不求甚解的教育方式的部分经验,又符合学生从吟诵,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再到融会贯通的阅读心理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感。但课堂教学毕竟有时间限制,有其他许多条件的限制。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对祖国的语言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驾驭能力,使其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除了第一课堂外,还必须以第二课堂乃至第三课堂为辅助,也就是现今所说的“大语文”的角度着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 2提倡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的阅读,阅读教学变成了简单的分析课文,即分析写作背景,结构层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一篇篇优美隽永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得“体无完肤”,何美之有?一句句简单的语言,却硬要牵强附会分析出复杂的含义。更有甚者,直接把课文编成若干考题,先预设好答案,然后牵着学生的鼻子半猜半蒙,猜对了,皆大欢喜;蒙错了,自然由老师公布答案,你只需要牢牢记住即可。很难想象,这种“打哑谜”式的课堂,除了能培养学生迎合老师心理的能力外,还能受到哪些实效。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悟。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我国古代孟子就主张读书“自得”。所以,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有权利把自己创造完整的哈姆雷特强加给其他人,每一个读者都有在原作基础上的感悟和自得,哪怕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后,便能深入文意,感受、体悟到作者作文的深意,进而有所得。
例如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在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后,学生就会明白闻一多无比的愤怒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国民党特务用卑劣无耻的手段杀害了李公朴,所以他用诗人炽热的感情和学者深邃的见解,赞扬李公朴的献身精神;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李公朴的罪行和险恶用心;揭露反动派疯狂制造恐怖的虚弱本质,揭示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号召进步青年继承先烈遗志,为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而团结奋斗,表达讲演者问真理而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样学生对本文内容加深了理解,领悟了文章感情,正确地理解了作品的深蕴。进而感受、体悟本文感情强烈、语言犀利,具有鼓励性和
得许多的新信息,接触许多新材料后,发现许多新问题,产生许多新感受,阅读兴趣明显提高,学生对文中提出的旅鼠三大奥秘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还有许多学生从文本理解中得到一些启示:有的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有的说,科学研究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的说,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机制,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新趋势;有的说,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该觉悟,人类也要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等等。所有这些“新”,都是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激发的创造精神。
③借鉴思路,发展创造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探究作者思路,打破种种思维定势,如权威定势,从众定势,惟经验定势,对书本的盲从,感情、欲望、潜意识,一时的情绪波动等非理性因素,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
④质疑问难,鼓励创造思维。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题的主观能动作用。 ⑤广采博取,学习创造技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借鉴这些创造技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其创造精神,发展其创造能力,进而为创造性表达奠定基础,为创造性活动创造条件,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6引导记诵大量诗文佳作,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必须体现人文性这一特征,这是语文学科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而且在学科教学中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深蕴,领悟课本知识;发挥人文教育,有助于语文教学;利用人文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爱国激情,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在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如《与朱元思书》中吴均描绘的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安贫乐道的精神;《马说》、《登幽州台歌》中发出怀才不遇的感叹;《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马生的殷切期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中的乐观精神;《过零丁洋》、《己亥杂诗》中的爱国热忱;《醉翁亭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豪迈气势;《送元二使安西》与朋友真挚的惜别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相见欢》李煜的亡国哀思;《清平乐村居》的乡情、亲情;《望岳》中杜甫的满怀豪情,凌云壮志等等无不给学生以感染,以美的享受,人文的熏陶。 7指导学生阅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中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之外,还要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开阔视野,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语文学习实践中,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增强自学语文的能力。我以为这一切应该从建设语文学习常规,落实常规的工作做起,其中习惯的养成最为重要。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语文学习常规,并坚持不懈地照着去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基础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十个方面去做:①使用语文工具书和相关的图书资料的习惯;②熟读、背诵基本课文的习惯;③选择、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④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⑤观察认识事物、搜集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⑥勤于练笔、自改习作的习惯;⑦规范的书写习惯;⑧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⑨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清楚地说话的习惯;⑩勤思考,爱质疑、释疑和评析的习惯。
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漫读、选读、偏读、博读、析读、诵读、看读、攻读、心读、写读、空读、活读、慢读、快读----要引导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适当地选择、运用。如果能够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获得扎扎实实的效益。比如魏书生的“四遍八步读书法”:第一遍跳读(①记梗概,②了解主要人物和观点);第二遍速读(③复述内容,④理清结构);第三遍细读(⑤理解字词句,⑥圈点摘要,⑦归纳中心);第四遍精读(⑧分析写作特色)。就是一种成功的经验。通过语文阅读的系统、科学的训练,最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后,更会自觉地去阅读、识记、品味、感悟,从而把握一篇篇文质美的阅读作品的真正意蕴和表现方法,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发展自己的独到见解。 结论
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学校,终其一生,我们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加深对他的认识。而阅读就是诸多途径中最有效的一种。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怎样科学地培养学生自己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把眼光放得长远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力倡导个性化阅读,为实现语文教学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抓好学习习惯培养,促进班风班貌整体发展
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长期班主任工作中,使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如何整体优化班风班貌?如何让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我认为,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突破口,有助于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低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随着新生入学,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给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小学生学习行为又同其他行为方式(如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分为一般学习习惯和特殊学习习惯。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在培养学生这两种习惯时,
注意符合儿童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注意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对具体学习习惯进行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带动其它习惯的养成,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一、 一般学习习惯的培养。
低年级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 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我根据住读学生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其次,以编儿歌的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养成习惯。如在训练学生课前静息,按时上学和认真做作业时,把要求和方法编成儿歌指导学生。儿歌的内容是:\"上课铃声响,快步进课堂,悄悄静息好,等着老师把课上。\"\"早上起床,穿衣叠被,快步进操场,跑步完到食堂,快快吃饭进课堂。\"\"本子到,垫字板,拿起笔,细心做作业。\"又如,在训练学生摆放和整理学具时,把一般顺序和方法利用晨会,班会让学生演示说步骤,同时我把文具摆放的位置,也通过儿童的形式教给学生作为指导,儿歌内容是:\"书包左边放,圈笔刀放右上,今天用的各科书,放在右下好取放。\"其三,注意了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在这一阶段,多以比赛、竞争、夺红旗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及时提醒,督促和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班风班貌自然得到了发展。 二、 特殊学习习惯的培养。
各个学科有学科的特点,因此,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式各 不相同。那么学习这些学科的习惯也就不同,我把它们称为\"特殊的学习习惯。\"就拿语文学科中的书写习惯来说,这是低年级学生一项特殊的但又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我不仅指导学生如何握笔、运笔,而且教会他们写字的顺序,严格看书、写字的姿势,做到\"一拳\"、\"一尺\"、\"一寸\"。书写姿势及习惯对儿童自制能力及稳定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其它学科的老师有哪些要求,作为班主任老师就该了解并配合养成。在和科任老师长期相处中,我逐步知道了各科老师的具体要求。又如,音乐老师要求他的学生进音乐室必穿舞蹈鞋,我就规定学生每人购买一双并绣上名字,提醒学生上音乐课带上,小干部分组检查。再如,体育老师要求他的学生上体育课必穿运动鞋,我也规定每人购买一双,提前通知学生,体育课上要求人人穿好,确保安全。再如,其它美术、自然、劳动等学科的老师需要什么,有什么要求,我都做到心中有数,周末布置,回家准备,课前检查。慢慢地学生也养成了习惯。我认为,班主任善于抓\"特殊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与各科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也助于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应逐步内化,使之成为稳定的学习品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教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因此,每一年的新生入学,我都把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班风班貌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我深感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班貌的班集体,一定具有凝聚力,吸引力,一定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氛围。我就是通过抓一般学习习惯与特殊学习习惯的养成,使我班的班风班貌得了整体发展,每位学生都能把班集体的荣誉与自己的行为紧密结合,都想为集体争光。因此,学生不但成绩和学习习惯好,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各种比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班级年年评为先进班集体。由此可知,抓学习习惯培养,能促进班风班貌整体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