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两宋江右文化兴盛原因之分析

两宋江右文化兴盛原因之分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27卷第1期 Vo1.27 N0.1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Pingxiang College 2OlO年2月 Feb.2010 两宋江右文化兴盛原因之分析 熊克云 (南昌市新建县联圩中学,江西新建 330124) 摘 要:两宋江右文化曾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兴盛,其成因也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有外因带来的机 遇,也有内因成长的历程。交通枢纽的注入是其形成的重要因子;北人迁赣、中原经济文化的加入是其形成的催化剂; 独特的地理环境、远离战乱是其产生的肥沃土地;本土的耕读之风是其形成的坚实基础;教育的发达是其形成的典型 环境。 关键词:江右文化;兴盛;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O7—9149(2010)01—0049—05 引言 科考、商业等方面亦居全国重要地位,于是,造就了许 多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和大科学家,如:陶 中国古代地理学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长 江中下游以东称为江左,以西称为江右。今之江西,即 古之江右。 纵观中国文化史发展的历程,赣文化可谓源远流 长。“从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来看,可分为几个阶段: 渊明、卢肇、欧阳修、李觏、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杨万 里、陆九渊、谢叠山、朱熹、文天祥、汤显祖、马端临、宋 应星、解缙、欧阳玄、罗钦顺、罗汝芳、陈明水、王时槐、 颜钧、欧阳竞等,他们在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文 学史上独领风骚、彪炳史册、光辉千秋,为江右文化做 上古先秦的始发期,秦汉魏晋的发展期,隋唐五代的 勃发期,两宋的兴盛期,明清近代的停滞期,现代中央 苏区的重兴期,当代的复兴期。”①尤其是在两宋时 期,赣文化达到辉煌灿烂之颠峰,世人皆知。那两宋时 期江右文化为什么能如此繁荣?著名学者、台湾东海 大学教授蔡仁厚先生在《江右思想家研究》一书的序 中认为:“江西古称江右,江右不仅是文章节义之乡, 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两宋时期,江右文化辉煌灿烂, 如日中天,文学泰斗和大师层出不穷,达到远非前朝 后代所能比拟的,登峰造极的历史高度,令世人瞩目、 世人震惊。它不愧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更是 赣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但要回答两宋江右文化 如何繁荣起来的,决非三言两语便可道出的,其成因也 是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本文将从交通枢纽,北人迁赣, 又是禅宗之腹地和理学之心脏地带,而经济治术,诗 人词客,人文风物,皆举世闻名。”④可见江右之地,历 独特的地理环境,本土耕读之风,教育发达以及本土传 统文化与赣文化发展演变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 来人文荟萃,两宋时期尤见卓著,在中国哲学史、思想 史、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之地位。这主要是因为在 历史上江西自古即是块富庶之地,商周时期已有灿烂 夺目的青铜文化(新干大洋洲),而至唐宋时期,江西 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等诸多方面皆进入了繁荣时期。 行分析,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两宋江右文化。 一、交通枢纽的注入是两宋江右文化兴盛的重要 因子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有完整的水系,大小河流 农业、手工业、造船业等在全国形成了巨大的优势,成 为当时朝廷重要的财赋来源地。在此背景下,江西在 达2400余条。长江的第二大支流赣江横穿其全境,被 誉为“母亲河”,江西也由此简称为“赣”。抚信饶修(抚 收稿日期:2OO9—1O—O9 作者简介:熊克云(1986一),男,江西新建人,中教二级,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5O・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 河、信江、饶河、修水),共汇鄱阳湖,然后直泻长江,连 接海洋,接轨国际。 人南迁等方面,皆有着极重要的地位,所以说江西在 接纳北人南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因也在于此。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赣江扮演着沟通南北大动 脉的角色,尤其是两宋时期,赣江水上之路发挥得淋 漓尽致。如隋炀帝营造东都,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赣 江就担任起沟通南北干线神圣的使命:从京师汴京 (今开封)上运河,向南沿运河顺流至扬州,进长江,向 西沿长江,折入湖口,进鄱阳湖,上赣江,接章水至大 移民是文化传播重要的载体之一,北民南迁把中 原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了美丽富饶的江南。据史载“洪 州之为连帅也……当闽越粤区,扼江关重阻,既完且 富,行者如归”④可见当时江西已成为接纳移民的大 省,“近水楼台先得月”,江西老表在吸纳北民南迁带 来的各种思想、理念、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当之无 庾(大余),舍水路上陆路,过大庾岭(梅岭),接广东的 南雄至贞水溯北江,进广州,出珠江至海上,因此这条 线路成为唐宋时期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洪州(南昌) 也就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历史学者姚公骞先生对古 代赣江水运对江西经济文化的开发和发展评价为: “赣江依据在于中国东南半壁赖以沟通江湖陆海,以 贯南北者仅此一途。”可见这条线路不仅是沟通南北 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且是一条国际性商路,这就使得 江西与政治中心的汴京、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的广州, 在时间上、空间上的距离大大地缩短。在南宋,宋王朝 定都临安(今杭州),给江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 遇,江西又成为东西交通要冲。临安与湖南、广西乃至 四川各地的联系,如从浙江的衢州陆路至江西的玉 山,后改水路过信江、贵溪、安仁(余江)进人鄱阳湖, 上赣江至临江(樟树),折入袁水,经过新喻(新余)、袁 州(宜春)到芦溪,弃舟取陆路过萍乡,进入湖南,这条 线路是南宋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横穿南宋半壁江山 交通路线。江西的水路如此的发达,但陆路也不赖,如 秦汉时期,秦始皇“南征百越”派军队五十万戍守五 岭;汉武帝为“平南越”而派部队“出豫章(南昌),下横 蒲(韶关)”;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命岭南道按擦候补 使张九龄第一次开凿大庾岭,从此以后大庾岭通道始 通车马,南来北往的公文传递,官车、商贾、货物及海 外贡使多经此道,“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 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苦之用,下足以赡江淮 之求”。@宋人在此基础上多次凿修,如宋仁宗时任江 西提刑的蔡挺及任广东转运使的蔡抗兄弟再一次大 规模修路,使之开阔平坦,南北交通大为方便,商贾如 云,货物如雨,万足践踏,冬无寒士。 因此,无论在北宋还是在南宋,无论是水路还是 陆路,江西的交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在很大 程度上加强了江西与外界的联系,促使了江西经济文 化的繁荣。 二、北人迁赣,中原经济文化的加入是两宋江右 文化兴盛的催化剂 由于江西位于祖国的东南,又有赣江的水上大动 脉,因而自古以来,成为由北经赣向南,自西经赣向岭 南、八闽等要地,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还是在北方民 愧具有着优先的条件。但江西不是一味地吸收外来文 化,而是吸取其进步因素,又不断保持和发挥自身优 势,在交汇融合中加以改造创新,逐步形成富有浓郁 地方特色的文化系统。江西其实很早就吸纳了中原文 明,如秦始皇两次大规模的军事征战都是在江西境内 集结兵力或运调:第一次是统一中国后征服“百越”的 大战,大军在江西结集开往闽越征战;第二次是在中 原征召5O万人谪守岭南。又如在公元前202年,汉高 祖刘邦封灌婴为颍阴侯并率兵“渡江定郡地”,进驻南 昌,次年灌婴筑南昌城并正式设置豫章郡,从此,豫章 一名成为古代江西的通称。再加上中国历史上曾因战 乱造成三次重大的北民南迁,如第一次是两晋之际 “永嘉之变”后发生的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五胡闹中 原”的事件;第二次是唐天宝年间发生的“安史之乱” 使得北方陷入长时间的动荡和藩镇割据;第三次是南 宋的“靖康之难”这导致宋室的南渡和宋金之间的持 续战争及对峙。三次北民南迁,正如李刚在其《梁溪 事》中所说“东北流移之人,布满江西”,所以说江西是 接纳北民南迁重要地区之一。 自东汉末年起,北方遭到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 的多次南侵,致使经济、文化遭到大规模的破坏,社会 久久得不到安宁,老百姓百般无奈地纷纷逃离家园, 来到远离战乱的南方,这样在北民南迁的同时,也是 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过程,因此江西也成为了中原文 明的聚会之宝地,是中原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向南 传播的必经之地。所以说,北人迁赣、中原经济文化的 加入加快了两宋江右文化兴盛的步伐。 三、独特的地理环境,远离战乱是两宋江右文化 兴盛的肥沃土地 江西北濒长江,南傍五岭,武夷罗霄,东西屏障,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江五河,共汇 鄱阳。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水系发达,纵横交错,江水 河山成为自然之屏障,是远离战乱不可多得天地人和 的独特地理环境。就连两宋之际的宋金之战、南宋末 年的宋元之战,中原、江淮一次一次地被卷入战祸之 中,江西则受害甚小,社会财富及生产条件没有遭受 到较大的破坏,老百姓仍然过着“El出而作,El落而 息”的农耕生活。 第1期 熊克云:两宋江右文化兴盛原因之分析 ・51・ 江西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与它“六山一水 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形有关。山产茶叶地产 发达,景德镇青白瓷、吉州永和窑、南丰白舍窑、赣州 七里窑是闻名遐迩的四大瓷窑,美名远洋;还有信州、 饶州等地的采矿、冶炼;铅山山场的胆水浸铜,规模宏 大,年产铜达38万斤,是当时全国三大铜场之一;饶 州永平监的铸钱业为宋代四大铜钱监之首;上高蒙山 的银矿开采;洪州、江州等地的造船业;萍乡等地的纺 织业;吉州、抚州、信州等地的造纸业与刻书业,都极 有名气,誉满天下。略可见一斑江西在唐宋时期尤其 粮,江湖渔业山林王。江西在隋唐时期经济就得到了 繁荣的气象,据《隋书・食货志》中的《江城旧事》卷二 “钓矾仓”条记载:“外有豫章仓钓矾仓,并是大贮备之 处。人知豫章、钱塘二仓在本郡,不知钓矾仓亦在豫章 也”隋朝在京都之外的三个大粮仓,就有二个在江西, 这不得不说江西粮食富足。又如白居易在他的名篇 《琵琶行》中就有描述唐代江州(3L江)茶商“商人重利 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浮梁茶叶贸易之盛;又如在唐末时期是这样描写南昌 水路发达的景象:“商业繁荣,章江门外,滕王阁下,商 船往来,日夜不息。”在诗人韦庄其《南昌远眺》就有诗 为证:“南昌城郭枕江烟,章水悠悠浪拍天;芳草绿遮 仙尉宅,落霞红衬贾人船。”甚至就连初唐四杰之一的 王勃赞叹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到了唐末五代 以后,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常有兵燹之灾,而南方战事 较少,相对较稳定,随着全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这又给江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因子。两宋时期,江 西的经济更加是一派繁荣景象,如南宋汪肩吾《昌江 风土记》说:“浮梁之民,富者为商,巧者为工……士与 工商,皆出四方以就利。”又如宋朝清江一带“沃壤百 里,黄云际天,稻云烘日,他处未有也”,也可以从江西 每年发运京师的漕粮来看:北宋神宗熙宁八年至十年 (1O75一lO77)间据记载,当时东南六路的漕运数量 是:“发运司岁供京师米以六百石为额:淮南一百三十 万石,江南东路九十九万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 二十万石八千九百石,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荆湖北 路三十五万石,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通余羡岁人六 百二十万石”从中可以看出,江西仅次于淮南、两浙, 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西境内当时13个州军并不包括 饶州、信州、江州和南康军,也就是说,当时江西地区 每年向军师漕运的粮食远远不止120万石,在全国漕 运粮食总数中应占有极大的比重。南宋时,朝廷偏南, 国土面积远远小于北宋,而每年从江西境内征运的漕 粮却比北宋时更多。吴曾在写绍兴二十四年至二十七 年(1154—1157)间的《能改斋漫录》中说“惟本朝东南 岁漕米六百万石,以此知本朝取米于东南者为多。然 以今日计诸路共六百万石,而江西居三之一,则江西 所出为尤多。”这同样应考虑当时饶州、信州、江州和 南康军仍属于江南东路,这个三份之一约200万石还 不是江西全境的漕粮的总额。也正如吉州人曾安止在 《禾谱》序中所描绘:“江南俗厚,以农为生。吉居其 右,尤殷且勤。漕台岁贡百万斛,调之吉者十常六七”。 可见当时江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江西 茶叶也跃居全国首位。两宋时期,江西的手工业空前 是两宋时期的繁荣景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西经济得到繁荣势必 带来江西文化的昌盛,也之所以,三次重大的南迁,江 西成为首选之地,原因也在于此。北人南迁给江西增 加了大量的人口,劳动力也增多,南北技术得到了交 流,大量的土地得到开发,丘陵山坡为梯田,江西经济 才得以迅速发展。两宋时期,江西逐步成为全国最富 庶地区之一,江西人民在创造丰富物质的同时也创造 了辉煌的文化。 四、江西本土的耕读之风日久深远是两宋江右文 化兴盛的坚实基础 江西自古就有浓郁读书之风气。如“吴越闽蜀,家 能著书,人知挟册”⑤和“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 为学”@之说,间接描写了当时江西读书之风。但要追 溯江西读书之风的渊源,那么应以孔圣人的弟子澹台 灭明(字子羽)为代表,因相貌丑,孔子以为他才薄而 轻视之,而他“南游至江”,在今天的南昌结庐讲学,有 弟子三百,因德行高洁而名声大振,孔子闻之感叹不 已,日:“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字 羽。”他将自己的生命托付于这片土地,将tl己的才学 撒播这方热土,催生了江西读书之风的早期萌芽,死 时并葬于斯地(-4'-南昌二中北院内),他在南昌度过了 他的一生,以渊博的学问,深受到当地人们的爱戴,孕 育了后世众多的江西高士,如在王勃名篇《滕王阁序》 中的“徐孺下陈蕃之榻”的西汉高士徐稚(徐孺子)。 江西读书之风还受家庭教育深远影响,东晋陶侃 的母亲是中国古代的四大母亲之一,陶侃父亲早逝, 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清发留宾”、“归还干 鱼”等感人的故事,为后世之人所传诵。到后来,陶侃 不忘母亲的教诲对读书非常重视,特别珍惜时间,他 常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明,岂 可逸游荒醉,生无益时,死后闻后,是自弃也。”陶潜在 他的曾祖父陶侃教诲之下,对读书的渴望,正如他在 《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潜对读 书时光特受陶侃的影响,正如他在《杂诗》中所说:“盛 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乃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后 来,学有所成,成为开创中国山水田园诗派之祖。欧阳 修也受欧母的教育影响深远,如欧母“画荻教子”成为 ・52・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盎 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千古佳话,功夫不负有心人,欧 (1187)陆九渊创办于贵溪的象山书院,名列南宋四大 阳修成为宋诗奠基人、开一代词风。 至两宋时期江西经济发展,促使文化昌明,即所 谓先有家富,然后重教,以致文风大盛。两宋时期江西 士子求学的热情,读书风气之盛,是前所未有的。王安 石在回复曾子固的信中说:“故某自百家之书,至于 《难说》、《素间》、《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 无所不闻,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⑦于书无 所不读,突破了经典于野史诸子之区别,且能败夫走 卒无所不问,可见王安石求知的热情达到如此的境 界。饶州(上饶)人读书蔚然成风,是远近闻名的,如北 宋仁宗嘉佑中(1056—1063)抚州吴孝宗在《余干县学 记》中写道:“古者江南,不能中士等,宋受天命,然后, 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 才之盛,逐甲于天下。江南既为天下甲,而饶人喜事, 又甲于江南。盖饶之为州,土壤肥而养生之物多,其民 家富而户羡,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 之际,而天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第不文为咎;为 母妻者,以其子与父不学为辱。其美如此”,@又如“饶 州自元丰末宋天赐以神童得官,俚俗争羡之;少儿不 问如何,粗能念书,问五六岁即以次教之经。”甚至不 惜采取极端手段,将sl,JL装进大竹篮中吊在树木上, “绝其视听”,使之专心致志。@江西本土耕读之风日 久深远为以后江西士子读书至上论和学而优则仕的 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于是在科场上大显身手,如吉 州的吉水就“一门三进士,三里五状元,十里九布政, 隔河两宰相”科场佳话;乐安流坑村董氏大族业立起 了高高的状元楼和纪念一门五进士的“五桂坊”。从侧 面可略见两宋江西读书风气之一斑,从而为两宋江右 文化的绚丽多姿添上一笔。 五、教育的发达是两宋江右文化兴盛的典型环境 自孔夫子大力提倡“有教无类”、“学在四夷”等办 学方针以来,尽管秦灭私学,但到汉代私学又重新复 兴,一直到魏晋南北朝私学的兴盛再到唐宋书院(私 学)的鼎盛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江西办学的历史悠 久,地位显赫,如在古代,我国私家办学(家庭书院)最 早的有两家,其中一家就是江西高安桂岩书院(幸南 容于唐元和九年创办),到了两宋时期江西教育空前 繁荣,书院教育已步入黄金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如雨 后春笋般地涌现,如唐末开办的德安陈氏东佳书院; 雍熙中(984—987)奉新胡仲尧所建的华林书院;至道 间(995—997)建昌洪文抚所建的雷塘书院、乐安创办 于乐安的慈竹书院;周敦颐创办于德化的濂溪书院; 曾巩创办临川I的兴鲁书院;李觏建于南城吁江书院; 南宋朱熹重建的庐山白鹿洞书院,被誉为“逐门海内 书院第一”宋朝四大书院之首;南宋淳熙十四年 书院之一;淳佑元年(1124)江万里奏设于吉州的白鹭 洲书院;南安(大余)的道源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玉 山的怀玉书院;南昌的东湖书院等等。这种热潮激起 江西人求学的热情,为统治者培养了大批可造之才, 从而也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乃至繁荣。 自唐至宋,江西书院1071所,数量居全国之首, 尤其是两宋,江西书院不仅林立各地,而且规模之大, 质量之高,都居全国首位。据统计,宋代书院总数203 所,江西占其中8O所,江西在南宋时期建有大小书院 150多所,@远高于其他地区,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在质量上,两宋时期,江西书院教育也是十分突出的。 如胡仲尧创办的华林书院,宋太祖曾两次旌表;宋真 宗也盛称华林书院的教学质量:“一门三刺史,四代五 尚书;他族未有闻,朕只见今朝。”;宋孝宗也为之大书 特书:“朕亲笔题灿锦霞,满封官职遍天涯;各重千古 应难朽,庆衍千秋宰相家。”⑩撇去两宋四大书院之首 的“白鹿洞书院”和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象山书院” 不谈,以“华林书院”为例,亦可知一二江西书院的质 量。唐朝末年在江西就出现了中国第一所拥有学田的 书院——义门陈氏东佳书院。由此可见,宋代江西书 院的规模已非同一般了。 两宋时期,江西书院不仅仅是供莘莘学子求学的 场所,而且也是学术中心和理学策源地。故有人说江 西是“理学心脏地带”, ‘赣文化的内核就是理学文 化”。@宋时期“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成为理学 不同学术流派争鸣的阵地,如南宋淳熙二年朱陆峰 会,两人就不同的观点在铅山鹅湖书院展开激烈学术 争论。可以说是中国书院史上最早最大的一次辩论 会,又如在《鹅湖书院志》中记载:“两宋之际并起特立 为一代宗者,大有人焉。孝宗乾、淳问,金溪陆九渊以 扫空千驷、壁立万仞之势,昌言为学当立乎其大,以发 明本心为始事,以尊德性为宗,而与紫阳之学相抗争, 谓门径既别,遂相持不下,交互辩难,学术波澜为之迭 起。”理学勃起兴盛,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又与江西书 院教育的发达是分不开的,从而有力促进了两宋江右 文化的繁荣。 江西书院教育兴盛的同时,还在各地设立州县学 校,在庆历四年(1044)召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 者选属部官为教授”@于是江西各地学校不断地涌 现。如饶州州学、洪州州学、袁州州学、太和县学和庐 陵县学。据《江西通志・学校》统计,江西13州军69 县全部设立学校,州(军)县学共计81所。江西除了创 办地方官学和书院教育以外,还在各地办起私塾作为 地方官学和书院的补充,因其收费低廉,向寒门子弟 敞开大门,这对广大草泽子弟来说是一种天大的恩 第1期 熊克云:两宋江右文化兴盛原因之分析 ・53・ 赐,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加上江西本土耕 地理环境、深厚的赣文化底蕴,以及他们自己的勤奋 读之风日久深远以及宋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和当 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创造了繁荣的江右文化。他们 时的科举制度的影响,江西士子求学的热情达到前所 凭借限有的条件,能在江西这块物华天宝的土地上纵 未有。江西文化史上,宋代之前所出的人才并不突出, 横捭阖,把赣文化推向繁荣之巅,令世人瞩目,是远非 除了陶渊明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 前朝后代所能比拟的。 人,至两宋时期,众多文化巨子从江右喷薄而出,叱咤 注释: 风云,开宗立派,各领风骚。如唐宋八大家,江西占三 ①黄南南.区域主体意识的觉醒,地域特色文化的复兴 家,即欧阳修、曾子固、王安石;还有被美誉为“北宋词 [J].江西社会科学,1997,(12):61. 坛的报春花”的晏殊及父亲晏几道;江西诗派之宗的 ②⑧蔡仁厚.江右学风与学术——江右思想家研究序 黄庭坚;创清新自然诚斋体的杨万里;爱国诗人楷模 [J].南昌大学学报,2002,(3). 文天祥、刘辰翁;程朱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以及后起之 ③《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一)[M].参见:张九龄.开大庾 岭路记. 秀的李觏、陆九渊、姜夔、“吉州二刘”(刘过、刘仙轮)、 ④《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七)[M].参见:于邵.送王司议 “新喻三孔(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鄱阳湖三洪 季友赴洪州序. (洪适、洪遵、洪迈)”等都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就 ⑤叶适.水心集(九卷)[M].参见:阳军新修学记. 连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都出自欧阳修的门下,这无 ⑥欧阳修.居士集(卷二五)[M].见:四库丛刊・集部・ 疑就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集团。宋代江西名儒巨公, 欧阳文忠公集. 人才辈出,不可胜数,除了以上重量级人物以外,就以 ⑦王安石.答曾子固书[M].见:临川先生文集・卷71. 《全宋词》中的作者为例,江西籍的有159位,占全书 四库丛刊集部. 的百分之十一,居全国第二位。据民国吴宗慈的《江西 ⑧洪迈.容斋随笔(五笔五卷<饶洲风俗))[M].郑州:中 通志稿》与清顺治《江西通志》统计,宋代江西共有进 州古籍出版社,1993. ⑨叶适.避暑录话(卷上).参见:萍州可谈(卷一)[M]. 士5531人,收入《宋史》列传中江西人有219名,占全 见: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国第一位,又据《宋史・宰相辅表》统计,宰相有133 ⑩李才栋.白鹿洞书院考略E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名,其中江西共有27人任正副宰相,如晏殊、王钦若、 l985.(SI). 欧阳修、王安石、周必大、江万里、文天祥、谢枋等人, ⑨江西出土墓志选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已是家喻户晓的大政治家和文学泰斗,从而导致了两 ⑩周建华.宋明理学是“江西之学”[J].南昌大学学报, 宋政治中枢的赣人化。他们在政治、文化领域大显身 2002年第3期. 手,为两宋江右文化做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⑩(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五十七志第一百十)[M]. 结语:综上所述,交通枢纽,北人迁赣,独特的地 参考文 献 理环境,本土耕读之风,教育发达对两宋江右文化的 兴盛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排除其他的原因对 [1]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南 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两宋江右文化的繁荣作出的贡献,如江西士子读书至 [2]程维.书院春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上论和官本位思想。总的来说,江西士子凭借独特的 [责任校对:吴侃民] Analysis of Jiangxi Culture’S nourishment in Song Dynasty Xiong Keyun (Lianxu Middle School,Nanchang 330124,China) Abstract:Jiangxi Culture in Song dynasty is a miracle i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Its nourishment has complex reasons:with opportunities by outer factors and also developing process by inner reasons.The influx of transportation hub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northern pgople moving into Jiangxi and the joining of Central Plains economical culture are the activators;special global environment and far from war is the fertile soil for its forming:the native custom of farming and studying is a solid foundation;advanced education is the typical atmosphere.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nourishment of Jiangxi culture in Song dynasty from the above aspects,in order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Jiangxi culture in Song dynasty better. Key words:Jiangxi culture;nourishment;reasons;analysi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