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解析1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解析1

来源:筏尚旅游网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附解析1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睛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离披:分散下垂、纷纷下落的样子。

(1)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写到了暴雨突袭后的情形,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废园 (清)李葂

谁家亭院自成春,窗有莓苔案有尘。 偏是关心邻舍犬,隔墙犹吠折花人。

(1)首句的“________”和次句的“窗有霉苔”“________”等与标题中的“废”字呼应。 (2)诗歌的后两句“似是信手拈来,却尽得题外之意”。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后两句的“题外之意”。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

样的情感?

5.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

(2)在我国肆虐时,日本向我国捐赠了抗疫物资,在防护服包装箱上题写了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结合《无衣》全诗,分析日本捐赠方题写这一诗句想表达的意思。 (3)《关雎》与《无衣》都使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6.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对恶劣天气的描写非常精彩,“怒号”二字写出秋风威力之大,“卷”“飞”“渡”也呼应风之猛烈。

B.“忍”“欺”写出了作者面对群童抱茅而去的愤懑和无奈。

C.“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中的“铁”字,既写出天气的寒冷难耐,又写出被子的陈旧,表现作者生活极其贫苦。

D.“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只是因为屋破漏雨,长夜难熬,才睡不着觉的愁苦情绪。

(2)班级要举办杜甫诗歌朗诵会,你想朗诵这首诗。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会杜甫的处境或情怀,你打算选一幅图作为朗诵背景。你会选择下面两幅图中的哪一幅?请结合这首诗的

相关内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甲 乙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古诗阅读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①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与友人过山寺 戴叔伦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③, 入社愧陶公④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注释】①帝里:京城长安。②茗:茶。③灵彻:诗僧,戴叔伦友人。④陶公:指陶渊明。

两首诗都写到了“茶”这个意象,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 《诗经 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11.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可以看做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B.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笫二章、第三章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相同,但是感情均比前—章进了―步。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D.全诗一唱三叹,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 C.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

D.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初夏睡起

【宋】杨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描写了初夏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颇具生活风情,意趣盎然。 (2)品味“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中“捉”字的妙处。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秋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1)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可以从秋声作威、________、________等处看出。 (2)参照颈联“叶浮嫩绿”的注解,给“橙切香黄”写一条注解。 叶浮嫩绿:新酒的酒色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清亮。 橙切香黄:________。

(3)这首诗透露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14.古诗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________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________。

(2)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空,“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 品味“蒸”和“撼”的妙处。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羨鱼情”隐喻________言外之意是________。 16.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

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中“驱将”的意思是________,“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________的心理。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既是讽喻诗,又是叙事诗,它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心”、“牵”几个简洁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官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翩翩”本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恶。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17.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对恶劣天气的描写非常精彩,“怒号”二字写出秋风威力之大,“卷”“飞”“渡”也呼应风之猛烈。

B.“忍”“欺”写出了作者面对群童抱茅而去的愤懑和无奈。

C.“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中的“铁”字,既写出天气的寒冷难耐,又写出被子的陈旧,表现作者生活极其贫苦。

D.“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写出诗人只是因为屋破漏雨,长夜难熬,才睡不着觉的愁苦情绪。

(2)班级要举办杜甫诗歌朗诵会,你想朗诵这首诗。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会杜甫的处境或情怀,你打算选一幅图作为朗诵背景。你会选择下面两幅图中的哪一幅?请结合这首诗的相关内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甲 乙 18.古诗阅读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①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与友人过山寺 戴叔伦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③, 入社愧陶公④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注释】①帝里:京城长安。②茗:茶。③灵彻:诗僧,戴叔伦友人。④陶公:指陶渊明。

两首诗都写到了“茶”这个意象,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19.古诗阅读

从军行 [唐]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释】①海:湖泊

(1)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A 山中杂诗 B 归园田居(其三) C 塞下曲六首(其三) [南朝] 吴均 [东晋]陶渊明 [唐]卢纶 山际见来烟, 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月黑雁飞高, 竹中窥落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单于夜遁逃。 鸟向檐上飞,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欲将轻骑逐, 云从窗里出。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大雪满弓刀。 20.古诗文赏析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田家三首·其一 唐·柳宗元

蓐食①徇所务,驱牛向东阡。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 札札耒耜②声,飞飞来乌鸢③。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 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

【注释】①蓐食:坐在床席上吃早饭;②耒耜:农具。③乌鸢:鸟鸦和老鹰,泛指鸟类。 助读资料:前人多认为,柳宗元的诗文与陶渊明相似,宋代学者陈善曾说:“白乐天、柳子厚俱效陶渊明作诗,而惟柳子厚诗为近。”其又云柳宗元学陶诗是“语近而气不近。”可谓一语中的。

(1)这两首诗的内容主要围绕________展开。

(2)“动静结合”是这三篇古诗文共用的表现手法,请从其中摘出一例,并阐述它的作用。 (3)根据材料,陶诗和柳诗都借助“鸟”这一意象来抒怀,请简述这两处“鸟”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4)面对眼前所见的景象,柳宗元和陶渊明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结合上述诗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们可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看出他不是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写自身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何绍基的《山雨》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体验者的角度而写,感情随景物的变化而变化,“马上衣襟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喜雨之情。雨后诗人直抒胸臆,一“奇”字既言明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惊奇之情,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2. (1)自成春;案有尘

(2)示例一:后两句用“偏是”一转,引出了“折花人”和“邻家犬吠”,使全诗由静入动,不觉让人恍然;废园虽废,但依然草绿花红,充满生机。

示例二:后两句用“偏是”一转,引出了“折花人”和“邻家犬吠”,衬托出荒园无主的寂寞荒凉,也流露出诗人的沧桑之感和落寞之情。

【解析】【分析】(1)诗句“谁家亭院自成春,窗有莓苔案有尘”中的“自成春”说明无人打理花草;“窗有霉苔”“案有尘”则表明无人打扫房屋。这些与题目中的“废”字相呼应。 (2)这首诗的意思是:不知道这是谁家破败的庭院,园中倒是有花开得可爱,窗台上有莓苔,案桌上有尘埃。忍不住伸手去折园中的花,隔壁的狗儿倒是事事关心,隔着墙狂吠起来。诗歌后两句“偏是关心邻舍犬,隔墙犹吠折花人”,用“偏是”一词,引出了“折花人”和“邻家犬吠”,既衬托出“废园”的荒凉,又烘托出诗人的落寞心情和对世事的感慨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自成春 ; 案有尘。

⑵ 示例一:后两句用“偏是”一转,引出了“折花人”和“邻家犬吠”,使全诗由静入动,不觉让人恍然;废园虽废,但依然草绿花红,充满生机。

示例二:后两句用“偏是”一转,引出了“折花人”和“邻家犬吠”,衬托出荒园无主的寂寞荒凉,也流露出诗人的沧桑之感和落寞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言外之意。答题时应注意,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发掘它的深层意思,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3. (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阅读诗歌内容可知,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宫使掠夺的残酷;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3)诗中最能表现主旨的诗句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诗歌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故答案为:(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炼字题,古诗中“炼字”,是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解答此类题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对比,它属于衬托中的一种,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或相对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诗歌内容,理解大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 (1)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2)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解析】【分析】(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为: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描绘画面时,需紧扣景物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如:芦苇生长于河边,茂盛青翠,向世界心情的渲染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天气转凉,苇叶上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雪,仿佛点缀于叶面上的细碎珍珠。

(2)“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点明了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主人公痴恋伊人,苦苦追寻,可伊人却行踪不定,求而不得,这三句塑造了伊人朦胧恍惚,可望而不即的形象。表现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强烈意愿和求而不得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故答案为:⑴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⑵ 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点评】⑴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5. (1)“悠”是写忧思的样子。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2)诗句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袍?我们与你们同穿战袍”,表现了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日方借用我国古老经典的诗句,表达了团结互助,支援中国抗疫的深厚友情,鼓舞人心,给人力量。

(3)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反复咏唱,层层递进,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结合诗意分析。悠哉悠哉:意

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意思是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两个“悠”字把主人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2)本题考查理解诗意。“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本义是表现兵士间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的精神。结合题意“在我国肆虐时,日本向我国捐赠了抗疫物资”可知,日本捐赠方题写这一诗句的意思是表达团结互助,支援中国抗疫的深厚友情,鼓舞人心,给人力量。

(3)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明显看出《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和《无衣》中三节的文字略加改动,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诗意的往复推进。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 故答案为:⑴“悠”是写忧思的样子。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⑵诗句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袍?我们与你们同穿战袍”,表现了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日方借用我国古老经典的诗句,表达了团结互助,支援中国抗疫的深厚友情,鼓舞人心,给人力量。

⑶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反复咏唱,层层递进,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

【点评】⑴诗词中的炼字题,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然后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放入到句子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⑵诗句背后隐含的意义,一是要理解诗句本身的意义,二是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去分析体会,很容易得出答案。

⑶重章叠句其作用是在整齐中有变化,于反复中抒心志,往往能取得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考生要结合诗歌的情感仔细体会其作用。

6.D

解析: (1)D

(2)示例1:选择甲图;理由:画面表现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意境,表现出了秋屋漏雨的严重,杜甫一家生活的简陋,也体现出作者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能让朗读者体会到作者当时的艰苦处境。(诵读的时候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杜甫生活的艰辛。)

示例2:选择乙图;理由:画面表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意境,揭示了本诗的主旨,袒露出作者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诵读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受到感染,从而传承这种情怀。)

【解析】【分析】(1)D项错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

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并不仅仅只有因为屋破漏雨,长夜难熬,才睡不着觉的愁苦情绪。故选D。

(2)根据题干,需要知道图画内容所对应的诗句,再写出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第一幅图对应的诗句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诗写出了作者生活贫困,生存环境艰苦;第二幅图对应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句诗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朗诵的时候,要将这两种情感读出来。 故答案为:⑴ D;

⑵示例1:选择甲图;理由:画面表现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意境,表现出了秋屋漏雨的严重,杜甫一家生活的简陋,也体现出作者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能让朗读者体会到作者当时的艰苦处境。(诵读的时候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杜甫生活的艰辛。)

示例2:选择乙图;理由:画面表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意境,揭示了本诗的主旨,袒露出作者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诵读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受到感染,从而传承这种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每一个重点,然后分析概括,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做此题首先要把握题目要求,再结合诗歌内容用通顺简洁的语言作答即可。

7. (1)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李白与友人的依依借别之情,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

【解析】【分析】(1)描绘诗句画面,就是要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描绘句子画面,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2)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故答案为:⑴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⑵ 李白与友人的依依借别之情,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结合诗句内容和写作背景体会感情。

8. 《清明即事》中“空堂坐相忆”写出诗人独坐旷室,痴痴追忆的场景,“酌茗聊代醉”中诗人想要以茶代酒,一醉解愁,表达了诗人孤寂愁苦的伤感心理。而《与友人过山寺》中,诗人访友看景,“茶香别院风”描绘出茶香随风飘出院落的情境表现出诗人闲适安逸的心境。

【解析】【分析】第一首诗开篇写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与友人过山寺》一诗描写与友人一起过山寺游玩赏景,“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一句,从“闲”字可以体会诗人的闲适情调。故答案为:《清明即事》中“空堂坐相忆”写出诗人独坐旷室,痴痴追忆的场景,“酌茗聊代醉”中诗人想要以茶代酒,一醉解愁,表达了诗人孤寂愁苦的伤感心理。而《与友人过山寺》中,诗人访友看景,“茶香别院风”描绘出茶香随风飘出院落的情境表现出诗人闲适安逸的心境。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9. (1)“白玉条”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与下文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显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解析】【分析】(1)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恰当。“一树寒梅白玉条”描写早梅花开的娇美姿色。“白玉条”生动地写出梅花开之密集而缤纷,洁白而娇美的姿韵,像一块块白玉似的晶莹醒目。这是对梅花外貌的描写。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不知近水花先发”是承上两句对早梅的铺写之后的转折,用惊叹的口吻表达了对近水梅花早开的惊喜之情。“疑是经冬雪未销”写出“不知”的缘由,用一“疑”字,更为传神,它将诗人那时的惊喜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似乎诗人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是梅花,而怀疑是不是未融化的冬雪重压枝头,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故答案为:⑴“白玉条”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与下文相呼应。

⑵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显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点评】⑴这首诗着重写出了“早”字,“早”指梅花之早。全诗通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

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通读全文,把握句意,体会运用的写作方法或修辞手法,把握写出的内容,体会抒发的感情。

10. (1)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热烈真挚的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

(2)以桃设比,形象鲜明,意趣盎然。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11.C

解析: (1)C (2)B

【解析】【分析】(1)C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是作者虚构的意象,不是实写之词。故选C。

(2)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故B项中“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 故答案为:⑴ C;⑵ B。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12. (1)梅子;芭蕉、柳花等

(2)“捉”字不仅写出了柳花漫天飞舞的初夏景象,而且写出了孩童活泼可爱,轻灵自然,别有生活情趣。

13. (1)安排暖阁;熨贴寒衣(酒初熟、蟹正肥、蓉菊满园) (2)比喻晚秋初冬的螃蟹正肥,煮熟以后像刚切开的橙子那样鲜黄甘美 (3)畅快自适

14. (1)(1)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2)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托诗人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15.B

解析: (1)B

(2)“蒸”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腾之势。显示出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笔力千钧,使人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的场景,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势宏大。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想要做官却没有途径;希望借张丞相一臂之力

16.D

解析: (1)赶着走(或:牵着走。如填“驱赶”);无可奈何(“悲愤”、“无奈”、“辛酸”、“绝望”、“痛惜”) (2)D

17.D

解析: (1)D

(2)示例1:选择甲图;理由:画面表现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意境,表现出了秋屋漏雨的严重,杜甫一家生活的简陋,也体现出作者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能让朗读者体会到作者当时的艰苦处境。(诵读的时候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杜甫生活的艰辛。)

示例2:选择乙图;理由:画面表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意境,揭示了本诗的主旨,袒露出作者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诵读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受到感染,从而传承这种情怀。)

18. 《清明即事》中“空堂坐相忆”写出诗人独坐旷室,痴痴追忆的场景,“酌茗聊代醉”中诗人想要以茶代酒,一醉解愁,表达了诗人孤寂愁苦的伤感心理。而《与友人过山寺》中,诗人访友看景,“茶香别院风”描绘出茶香随风飘出院落的情境表现出诗人闲适安逸的心境。

19. (1)理由:①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或:都是边塞诗);②两首诗都写出出环境的恶劣;③两首诗都有“雪”这个意象;④两首诗都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定的精神风貌;⑤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必胜的英雄气槪。

20. (1)田园生活。答出“闲适生活”“乡村生活”“自然风光”等也可

(2)【示例1】“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这段环境描写用“鸡鸣”这一动景来衬托出的村巷的寂静,“白”既和下句中的“夜色”相对,又写出了村人因忙于农事而导致村巷空无一人的情状,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艰辛。

【示例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用傍晚南山云雾缭绕的静景和飞鸟结伴而还的动景相映衬,写出了诗人对南山景色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也表现出诗人归隐后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

(3)陶诗中的“飞鸟”给人自由、无拘无束之感;柳诗中的“乌鸢”给人以悲凉、萧瑟之感。 (4)在《饮酒·其五》中,面对朝夕相伴的南山之景,陶渊明的内心是“悠然”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陶渊明沉醉其中、物我相忘,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柳宗元在《田家三首·其一》中侧重描写农民的艰辛、悲惨的生活遭遇,“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也表现出自己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分析】(1)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柳宗元的《田家三首·其一》这首诗写农民一年四季从早到晚,辛勤紧张地在地里劳动,到头来却无法维持生计,因为他们的劳动果实全都被官府以田赋和徭役的形式搜刮去了。他们不仅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而且子子孙孙还得把这种悲惨的遭遇延续下去。从内容来看,都是围绕“田园生活”展开的。

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2)选择两首诗中的运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分析其作用。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人用傍晚南山云雾缭绕的静景和飞鸟结伴而还的动景相映衬,写出了诗人南山的优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诗人归隐后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意即可。

(3)陶渊明的诗歌中的“飞鸟相与还”叙写“飞鸟”结伴而还,给人自由、无拘无束之感,表现的是田园风光的美好;而柳诗形象而深刻地描写了农民的悲惨遭遇,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作者借“飞飞来乌鸢”中的“乌鸢”起起落落,给人以悲凉、萧瑟之感。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陶渊明面对朝夕相伴的南山之景,内心是“悠然”的。叙写了诗人沉醉其中、物我相忘,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柳宗元在《田家三首·其一》中描写农民的艰辛、悲惨的生活遭遇的情形,用“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农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田园生活。答出“闲适生活”“乡村生活”“自然风光”等也可

⑵【示例1】“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这段环境描写用“鸡鸣”这一动景来衬托出的村巷的寂静,“白”既和下句中的“夜色”相对,又写出了村人因忙于农事而导致村巷空无一人的情状,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艰辛。【示例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用傍晚南山云雾缭绕的静景和飞鸟结伴而还的动景相映衬,写出了诗人对南山景色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也表现出诗人归隐后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

⑶陶诗中的“飞鸟”给人自由、无拘无束之感;柳诗中的“乌鸢”给人以悲凉、萧瑟之感。 ⑷在《饮酒·其五》中,面对朝夕相伴的南山之景,陶渊明的内心是“悠然”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陶渊明沉醉其中、物我相忘,是发自内心的喜爱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柳宗元在《田家三首·其一》中侧重描写农民的艰辛、悲惨的生活遭遇,“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也表现出自己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主题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理解其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考生要理解诗歌,,分析诗句,结合题意,选取诗句进行阐述。

⑶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象。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找到诗歌的意象,结合诗人的情感对意象进行分析和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从思想主旨方面进行比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