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外诗歌鉴赏 专项练习题
一、阅读徐俯的《春游湖》,完成下列小题。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①水开。春风断桥②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zhàn。②(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迹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3.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的景象。 4.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唐] 陈 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 ①海:指湖泊。
5.请简要分析诗中“直上”一词的妙处。
第 1 页 共 12 页
6.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A 山中杂诗 [南朝] 吴 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四、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送日本国僧敬龙①归
韦庄
扶桑②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③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注释)①敬龙:日本来唐朝学佛求经的和尚。②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③与师谁:指敬龙法师,“与师谁”即“谁与师”
6.诗歌第二句中的“东更东”意在强调什么?
8.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9.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第 2 页 共 12 页
B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C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 卢 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10.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西溪独泛 [唐]皎然
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
1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 的氛围。
1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客中谁与换春衣。 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
[注]纳兰性德:皇帝侍卫,长期护驾在外。本词作于纳兰性德随康熙出游期间。 13.
14.
八、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观 猎①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第 3 页 共 12 页
“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回答。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②。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 ①这是王维青年时期的诗作。②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的地方。 15.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甲诗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乙诗首句写在劲吹的寒风中,以兽角装饰的硬弓声响处,一支箭呼啸而出,有力地射向猎物。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渲染紧张的气氛,使人物射猎的雄姿和不凡的技艺跃然纸上。
D.乙诗作者借首联的射猎场面,颔联的“疾”“轻”的细节,颈联的周亚夫之典(暗寓将军有周亚夫的名将风度),尾联的“射雕”之典(暗含称颂将军勇武过人的意思),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意气风发、气度不凡、骑技高超、武艺精湛的将军形象。
16.请简要赏析乙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的妙处。
17.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论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18.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 19.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万巨① 卢 纶
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第 4 页 共 12 页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
(注)①万巨:人名。
20.首联中“难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诗歌中________、_________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
22.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江亭夜月送别①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注释)①此诗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23.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送行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甲)“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C.(乙)诗前两句以“烟笼”“月移”写送别后景色的深沉,使全诗笼罩在一片朦胧伤感的离别情绪中,寓情于景,景中见情,间接抒发了离情。
D.(乙)诗末句“寒”字仅写出诗人在“此夜”因夜深感觉到的肢体寒冷。全篇虽然不见“送”“别”字,也不见一个人,但诗人借写外界之景来传达豪迈乐观的积极情怀。
24.王勃这两首作品都是送别诗,但不落俗套。请仔细品读,试分析抒发感情与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来简析。
十二、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第 5 页 共 12 页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①。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苹③。
(注释)①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②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③白苹:一种水草,花白色。
25.甲诗“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一联蕴含哲理,请简要分析。
26.请对乙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一联中的“空”字作一点赏析。
27.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感情的基调不相同。甲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而乙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十三、阅读下列古诗,完成练习
春寒① 梅尧臣 (宋)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动②,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28. 颔联中“不开心”三字写得别有意味,请做赏析。
29.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第 6 页 共 12 页
参考答案
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即惊喜之情。 【分析】
1.考查诗句中的语言。“蘸”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开得繁密程度,写出了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表现了诗人看见小船撑出的惊喜心情。答效果时最好答出所表达的感情。
2.考查思想感情。此诗抒发了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惊喜的心情。答题时注意从分析诗句入手。比如“双飞燕子几时回”,诗人遇上了在田野中忙着含泥的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3. 满溢(满)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4.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分析】
3.此题考查诗中景物的特点,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回答。“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得已经连到秋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蒲叶长得非常茂盛,果实丰硕。据此可作答。
4.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蜻蜓上下鱼东西”所体现的画面是:蜻蜓在空中快活地飞舞,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蜻蜓”“鱼儿”在作者眼中都是极度自由、轻快活泼、悠闲自如的。诗人写的是眼中之景,其实表达的是心中之情,以物写情,蜻蜓自由飞翔,鱼儿自在回游,寄托着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5.“直上”一词属于动态描写,使画面充满生机,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全表现在这“直上”二字中。
6.我选择C。理由:①两首诗都以战争为题材;②两首诗都写出了环境的恶劣;③两首诗都有“雪”这个意象;④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定的精神面貌;⑤两首诗都表现了将士们必胜的英雄气概。
【分析】
5.考查词语的表现力。“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直上”: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动人景象更为显
第 7 页 共 12 页
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使画面充满生机,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
6.题干要求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诗歌的题材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等。《塞下曲六首》与《从军行》都属边塞征战诗。从主题上看,都表现了将士们无所畏惧、昂扬坚定的精神面貌。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意象是带有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人物、事物、景物等,两首诗都有“雪”这个意象。用皑皑白雪烘托将士们必胜的英雄气概。
7.⑴“东更东”:东面还要往东。强调了朋友此去归家路途之遥远。
8.⑵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对其归去一帆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 【分析】 7.
“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从词语特点上看是运用叠词目的是强调了朋友此去归家路途之遥远。
8.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9.杭州之秋。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10.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分析】
9.本题考查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季节特点应从所写景物中推断。“月中寻桂子”“看潮头”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秋季。
10.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感情,诗言志,读诗就要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一起共鸣。要理解诗意,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自己的活动来表现出这种心情的。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
第 8 页 共 12 页
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美和眷恋,对江南深深的热爱。
11.清幽恬静
1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详解】
1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1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感情的理解。“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两句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
13.千万条杨柳丝在微风吹拂下摇摇摆摆,好像是在迎送这飞扬的马蹄;去年秋天往南飞的大雁,现在也飞回了北方。
14.全词表达了词人对护卫生涯的厌倦,以及对家乡和闺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13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本题作答时要抓住“杨柳千条送马蹄,北来征雁旧南飞”诗句中的 “杨柳”“马”“征雁”几个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即可。
14.词的下片,“终古闲情归落照,一春幽梦逐游丝”,通过“落照”“游丝”这两个意象,苦闷之情跃然于纸。词人只好把自己的闲情逸致寄托在落日的余晖上。梦境中,竟然隐隐约约追逐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常年忙于侍卫职责,在消磨青春时光之中,流露出其对对护卫生涯的厌倦。结尾一句“信回刚道别多时”,则表达了词人对家乡和闺中妻子的思念之情。据此概括作答。
15.B
16.“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速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将军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17.甲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的心情。乙诗表达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期盼建功立业的情感。
【分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意思是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这里
第 9 页 共 12 页
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飘飞的蓬草”和“北归的大雁”,并不是真正描写塞上秋景。即使是写景,景色也不是“静谧而温馨”。故答案为B:
16.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颔联,诗人用“疾”字刻画鹰眼锐利,用“轻”字形容马蹄迅捷,细腻传神。具体描写纵鹰击捕,怒马追逐,进一步渲染了打猎的气氛,细致地刻画出打猎的场面,传神地描绘出将军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句:分析其所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然后比较二者情感上的不同点。甲诗:通过诗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和“归雁”,又在“萧关逢候骑”: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抑郁不得志的愤懑之情:乙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极富感染力。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可以看出,作者王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8.忧国伤时
19.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鸣,将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则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对比鲜明,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
【解析】
18.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诗歌大意,根据诗中的关键词来分析判断。这首诗评诗人,感叹当时诗坛寥落。在内忧外患交逼之日,诗人们没有如杜甫、陈子昂那样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来鼓舞人民,挽救危局,而一些流连光景之作,却还能传诵一时。诗的前两句表达对“杜甫”“陈子昂”的赞美,可以看出作者坚忧国伤时诗的推崇。
19.此题考查学生结合重点诗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结合对前两句的理解,不难看出,作者后两句用“鹤鸣”暗喻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用“蝉鸣”来暗喻那些“流连光景之作”,这样鲜明的对比,既表达了作者对前者的喜爱与赞美,又表现诗人对后类诗的厌恶。
20.不能忍受(或“难以忍受”,意思对即可)
21. 无风 不雨(若将“不雨”写成“多云”或“阴天”也可。意思对即可)
22.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或“对友人的留恋”)之情;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时的愁苦之情;诗人对友人此去路途艰险的担忧之情;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情(或“不知何时何地能再次相聚的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
【分析】
第 10 页 共 12 页
2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送别友人,诗人的内心是伤感、无奈的,而诗人为了衬托出这种心情,借用了第二联中的“无风”“不雨”。
22.此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具体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分别可从诗歌中的“留君”“愁”“望断”进行思考,可知此时抒发了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之情;诗人对友人此去路途艰险的担忧之情;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情。
点睛: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23.D
24.【甲】诗直抒胸臆,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直接体现诗人离别不做悲酸语,友情不受时空的限制,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乙】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从“离亭”“江山”“夜寒”可以看出诗人送别友人后的孤寂、凄凉之感。
【分析】 23.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D项中“仅写出诗人在‘此夜’因夜深感觉到的肢体寒冷”“借写外界之景来传达豪迈乐观的积极情怀”理解有误。这个“寒”字在句内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肢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这首诗通过描绘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故选D。
24.
此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严整对仗;颈联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直抒胸臆,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和悲苦缠绵之态,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江亭夜月送别》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前两句以烟笼月移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句以亭掩夜寒写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的冷寂。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
25.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26.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27.壮别 伤别 【分析】
第 11 页 共 12 页
25.本题考查对诗句蕴含的哲理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表达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哲理,即真正的友谊不会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26.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空向人”的意思是“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空”不仅写出了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江面烟水空茫的情景,而且抒发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离去后的惆怅。
27.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甲诗表明真挚的友情不会因距离的远近而有所改变,慰勉即将分手的友人,表达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壮别之情。乙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作者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伤别之情。
28.示例:“不开心”一语双关(或拟人手法),一是写出了花蕾因天冷无力舒展的形态,照应了题目“春寒”;二是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情。
29示例: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随风翻转,依傍山丘的阴云送来了阵雨,风雨交加,春寒料峭。 【分析】
诗题“寒”字奠定了全文凄冷的基调。首联“起”,点明季节特征,说明春日阴云笼罩,虽然云层不厚,但整天浓阴密布,云天雾海,一片迷茫。颔联“承”,以极其对仗的句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气候环境下的景物特征。颈联“转”,由静景而至于动景。尾联“合”,点明诗人对景物产生如此感受的原因,借此抒发了感情。
【详解】
2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阅读诗句,了解内容,本句是写花,抓住“花冷”一词,点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方面写出花不开的样子,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凄苦、悲凉的心情。结合诗歌内容和“多病不能寻”这句来分析。本题也可以从“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29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阅读全诗,了解诗歌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抓住“树”“青帘”“山”“雨”等意象,结合关键字词“压”“动”“依”“片”“临”等,从景物及其特点上加以描绘,使用生动的形容词,描绘春天里天气阴沉,风雨交加的情景,使呈现一种画面感。
第 12 页 共 1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